【文苑】岷州有座野狐桥

 

洮河流经卓尼县纳浪,由今西寨镇冷地口进入岷县境内。距县城40多华里的野狐桥,是岷县境内洮河上建筑最早的桥梁。...



‍‍点击定西微视界
关注我哟

☀每日定期推送定西本土文化,热点要闻,原创视频及搞笑方言配音等诸多优质内容,定西最有情怀、有看点、有深度的本地微信平台!关注我们妥妥没错!(联系电话:18893233300)‍

洮河流经卓尼县纳浪,由今西寨镇冷地口进入岷县境内。距县城40多华里的野狐桥,是岷县境内洮河上建筑最早的桥梁。
野狐桥系岷县境内洮河要害之处,明朝政府在此处既设野狐桥递运所,“原设募夫,今俱裁。”(《岷州卫志•驿所》)又建野狐桥寨,“在城西四十里,隘口。明设汉番军二十五名。”(《岷州卫志•要害》)还是防汛的要害地点:“野狐桥寨:去城四十里,林木隘口一,设塘(堤防)一处,防守兵二名。”“明设墩台一座,汉军二十一名,番军四名。”(《岷州志•汛防》)至今,野狐桥南岸的山谷树林茂密,山梁上建有庙宇,与沟口的戏台遥相呼应。
野狐桥得名与火烧沟传说有关:赴京赶考归来的刘亚元,给狐仙带来的火印符箓,烧了狐仙洞府,逃出东山山沟(火烧沟)的狐仙,越过叠藏河,在今西寨镇桥上村,洮河上游河床最狭窄处跳过,向洮州逃去,此处地名最初叫做“野狐跳”,后来建筑了桥梁,遂起名野狐桥。刘亚元本名刘世纶,家住今岷阳镇东照村,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生存的时期明显与野狐桥实际建筑年代不符。
据记载: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守备刘琥以野狐桥靠近番戎,移建于城西35里,“(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守备阎缙重建。”(《岷州志•桥梁》)这说明,成化以前,此处就建有野狐桥。查陈如平《岷州续志采访录•桥梁》得知:“野狐桥:在城西四十里。石矶对峙,基础天成。盖创自明初成化时,守备刘琥以其密迩番戎,移建于三十五里。后仍建于四十里之旧处,而刘建之迹久废。国朝(清朝)续修,罔有或替。同治初,回变拆毁。光绪十六年,知州惟曾重建。三十六年六月大水,栏槛俱环(坏),只余三梁,长约五丈,上搭小木,权以济行,然颇危险,急需修营焉。”又据岷县学者尹正祥考证,野狐桥“始建于明代初期,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守备刘琥移建于城西35华里处,后又恢复于原处,清同治年间因战乱拆毁,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解放后改木石结构为钢混结构。”(《岷县境内的洮河水上交通》)“1914年,白朗领导的农民义军向临潭进军,他(卓尼土司杨积庆)率藏兵堵截,拆毁了位处洮岷要冲的野狐桥。杨因此受北洋政府的五等文虎勋章。”(《圣洁甘南之文化生态探考》徐建群等人编著)民国四年(1915年),地方乡绅曹伯政建议重修野狐桥,并在地方集资,由岷县学者李珍(秦许乡中堡村人)的祖母李玉桃补齐所缺大部分资金,“在原址修成可通牛马车辆的木桥一座,另在桥北岸建‘庄窠’一处,并购良田二斗(五亩),作为守桥人的住地与口粮。当地人为感激家祖母之恩德,曾在桥头立石碑一座,上记修桥始末,对家祖母之惠,记述甚详。并送大红匾一块,书‘乐善不倦’……字是由当时岷州著名书法家齐贯勇书写。”(李珍《野狐桥》,收入《乡土纪闻》一书)解放后,由政府出资在野狐桥原址修建水泥大桥一座。

来源:定西日报
看定西奇情趣事|观陇中人文风情

微信ID:dingxiwsj



长按二维码关注定西微视界



    关注 定西微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野狐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