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庭院

 

放眼望去,皆是陈砖旧木,老树古石,这个用原材原料建出的院子,散发着颇真切的民居味道。x3cbr/x3e  进入院子,穿行于朴素的粉墙青砖间,流连在原色的梁柱椽檐下,仿佛梦回清末民初的老城。...



自隍庙巷一路东行,过了保安黎庶牌坊,再过了监察幽明牌坊,向右看,可见一座古旧的青砖墙围成的小院,便是修复后新开放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出巷口右行,上环城东路,小院的外貌就呈现在眼前。但见古老的两个门楼向东而立,门扇皆是古旧的木色,门楼旁的一株老树,点染出院子的岁月感。连接门楼的墙,均是风化硝蚀的老式青砖,渲染着院落的沧桑。墙下的花池里散植着冬青、竹和奇石,让古老的院落呈现出一些灵动的趣味。见这一景象,先就让人惊喜。原以为新建的景点总会泛滥着恶俗的塑料材质,却不想这个院落真的体现了修旧如旧原则,放眼望去,皆是陈砖旧木,老树古石,这个用原材原料建出的院子,散发着颇真切的民居味道。不由得心下由衷感叹,设计建设者的品味确是不俗。

进入院子,穿行于朴素的粉墙青砖间,流连在原色的梁柱椽檐下,仿佛梦回清末民初的老城。几处厢房厅房里,设了民俗表演的项目,计有剪纸、织布、绣花、制秤、编筐、布染等,这些项目在静止的院子里,呈现出活动的庭院生活,让院落有了生命。更妙的是,几个民俗项目的表演者均是花甲老人,一身素衣,神情平和,安适地坐在矮凳上,静静做着自己手里古老的活计,毫无表演的夸张,倒像是庭院真正的住户,在过着平日正常的生活。这情景让观者恍惚间仿佛穿越到百年前的寻常百姓家中。
韩城与周边的县不同。韩城人自古重视居住。无论是在外做官,或是出门行商,几代人的积累,总是积淀在故乡一院坚固整齐的房子上。韩城人自古又重读书,文化品味便落实到院落整体设计与细节装饰上。照壁,花墙,门窗,砖雕,处处透着精致与拙朴。一个门匾题词,则是画龙点睛的重点,“耕读传家”,“善有余庆”,“常存敬畏”,“聚族于斯”,“勤俭传家”,“孝友庸行”……宣示着居者的生活理念与人生观价值观。平和的小民,只求过平和的日子。盼望盛世太平,官不来掠,匪不来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耕作裹腹,读书养心。这一院房子,便是所有幸福的载体。
漫步于这座庭院,不由幻想着庭院的生活。久居鸽笼式的单元,早已忘记了庭院的风情。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院子里,该是怎样一种闲适呢?清晨,伴着后院的几声鸡鸣起身,沐浴着东边墙头漫过的霞光,从院角的井里拎出第一桶井华水,用檐下的泥炉煮到初沸,冲入青花瓷壶,茶香便混和着花池中月季的花香,在庭院中弥漫开来。扫过落叶,打开院门,放进东边朝阳亮丽的光线,平静的一天便开始了。若是晴日,可以到后院菜地里,收摘些成熟的菜蔬,收捡下鸡笼里的鸡蛋,厨房里便有了一天的下饭之材。顺便整理浇灌一下菜地,给鸡笼撒把玉米。这点杂事,算是家务,也可怡情。若是雨天,便坐在檐下,听着雨打梧桐的声音,伴着淅淅沥沥顺檐滴下的雨滴,继续端着茶壶,捧本旧书,紧一页慢一页地读下去。傍晚,人归来,客散去,栓了大门,闭户熄烛,院子响起蟋蟀声和蝉鸣,墙外偶尔传来犬吠声,让小院愈发觉着安静。于是安然入梦……这该是怎样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
我不由追想,我们当初是如何离开庭院的?是厌倦村居油灯的昏暗渴望都市明亮的电灯?是纠结小镇街道的泥泞渴望都市的水泥马路?是受困于边城牛车马道交通的困顿,渴望都市里火车汽车的便捷?或者是羡慕一个邮差能寻到的带着街道门牌号码的通信地址?或者是羡慕临近店铺超市购物的方便?或者是羡慕霓虹闪烁的都市风情?……更多的,大概是囿于时事,或因生活所迫,或由年少时的躁动,驱使我们远离故土,背井离乡,加入熙熙攘攘的趋利人流,混迹于红尘滚滚的商场职场。或顺或逆,或成或败,或盛或衰,几十年浮生如梦,一朝梦醒才发现,真正的生活原来在这平静的小院里。
诗人说,长安居,大不易。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如今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房市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兴盛,如今不易居的,倒是一个梧桐荫里的边城小院了。
观赏了这复建的民居,勾起满腹乱念,终究不成体统。杂记如右,于二零一三年十月。
http://user.qzone.qq.com/7926716/blog/1381380360

(首发 韩城日报)






























    关注 HarmonicTim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