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搞好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你必须知道界限问题

 

了解界限,了解自己对孩子,对亲人的“能”与“不能”。x3cbr/x3e最重要的是,更少的向外人索取,发挥自己最重要的动能...



身体,如同屏障。

将最纯粹的自我与外界隔离。身体一旦打开就会感染,严重的甚至会丢失性命。

一个现代人,哪怕没有学过太多医学知识,都可以明白如上。

可在人际关系中,尤其家庭关系中,这却并不那么的好理解。



人和人之间的界限,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界限变得含糊不清,不是太过紧密相连,就是变得过分疏离。

模糊的界限,来源与模糊的自我,模糊的外界。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她/他的界限含糊不清,和妈妈很多时候有着情绪共生。

他/她不明白自己,不明白外界,不明白从自己身体内产生的情绪,渐渐的他/她会把自己和周围慢慢剥离,产生自我。

然而,孩子在进展,在不断学习。

成人却在价值观稳定之后,趋向于静止。

并不明白,有些技能/知识哪怕穷尽一生都需要去认识和明白。

其中亲子关系,家庭成员的关系的学习就是如此。

认识一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并不是人生静止的终点,反而是起点。

再相互结合之后,我们会发生强烈的角色变化。

而家庭成员关系和相处模式中有关界限的话题,非常值得玩味。

特别是亲子关系,需要对此考虑。

界限由“相连”而来,却由“分离”而止。

如同孩子和母亲,由相互紧密依存而来,由孩子有能力独自生活为目的。

有句话叫做,世界上有一种爱是终极目标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爱和母爱。

可是亲子关系中,究竟界限该如何划分?才能让孩子不过分疏离,不过分的链接?

让我们先看看家庭成员会存在哪些越界的情况。

一、对别人的身体上的越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如果不经过允许,并不能被别人触碰。

有时大家讨厌早上8点的上海人民广场地铁,就是因为那里充斥了越界。

身体被挤压在一起,感觉到和陌生人界限的模糊。

而家里也有这种越界:

例如,我们是否打过孩子?

我们常听到“棍棒下面出孝子”,其实我时常怀疑,是否是因为棍棒打出了孩子对自我身体的怀疑,深深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别人可以处置的东西?



父母也有可能把孩子的身体当成自己身体的延伸,不让孩子以独立的个体来发表想法和建议,不让孩子做决定来吃什么,或者穿什么?当然我们再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力时也要给到孩子选择的范围。

身体上的越界还包括了性侵犯,被害者对自己身体的归属权会产生严重的怀疑和心灵上的伤害。


二、对感觉越界

我们的父母生活的时代和我们并不相同,有时候他们会有那个时代的保守,比如,在我大学时代,父母特别希望我毕业后去做公务员。

可是这并非我所想的职业,但我在拒绝他们之后,感到父母的失望以及失落。

之后我也非常难过,变相的答应了参加考试,报名的那天我感到父亲的高兴,可我知道,这只是我的权宜之计,我准备好了在考场上考砸。

而答应参加考试这个决策,并非我为了自己做的决策,而是为了“父母的感受”。

我的父母表现的非常温和,并未以“你的行为让我难过”这类的话语来做要挟。

但,大家是否看过一则报道,离婚后的董洁,在一档亲子叫做《超人妈妈》,董洁的儿子顶顶时常分心,没有注意到董洁,前面已经有了几次,董洁因为儿子没有过来,而哭泣。儿子安慰董洁“爸爸来了”(儿子自称为董洁的爸爸?what?!我当时是满脑子的黑线)。

董洁充分用了“感觉”来“要挟”儿子的行为。如下图是最好的说明。



感觉上的越界通常的隐含意思就是“你需要对我的感觉负责”。在亲子关系中的表达就是:你这么做,我会伤心,我会难过。所以你不要这么做。

如果我们觉得要为别人的感觉负责,我们就不能根据是非来做决策;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感觉来做选择。如果我们老是想着令每个人都高兴,我们就不能做正确自由的事情。

顶顶真的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三、态度上的越界责怪

在上述“感觉上的越界”的例子中,我迫于父母的感受而去报考了公务员,顶顶迫于董洁的感受去陪伴董洁而没有自己去玩耍。

这时,应该去反思,我们的态度因为对方的“越界”而发生了改变。

我们不能为自己的态度负责,反而在为别人的态度负责。

明人教育有一句话,叫做:善良没有智慧,人生又苦又累。

态度上的越界说的无非是: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比如,被老师冤枉了孩子;被同学冤枉的孩子;被父母冤枉的孩子。

他们会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

别人对他们不够友善,造成他们“惩罚”自己去不学习。

我想到在中学时代,有些老师特别喜欢男生,特别是教数理化科目的老师,造成学生厌恶某些课程。这些都是老师的错误,最后孩子却用来“惩罚”自己。

我们是否有过抱怨父母把期望放在我们身上?

在成人以后,必须把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期望分开。

当我们为自己的态度负责的时候,就从别人的期望中释放得到了自由。

不管作为父母还是孩子,我们应该明白,“别人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感受到了压力”这个不是别人的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事实上,是我们自己的“同意”,才让这个压力感来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们必须去反思,为什么我们被说动了去答应这件事情,而不应该去怪罪别人。

四、对别人的行为的后果越界负责

前一阵,我带娃出去,女儿从一个斜坡上跌跌撞撞的走下来,正好有个4,5岁的男孩经过她身边就推了一把。对方的妈妈当即批评这个男孩子,要求男孩子回过来道歉。我当时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对方是个孩子且无意如此,但我知道这个做法是正确的。

这个妈妈在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来负责。让他自己来说“对不起”。

对自己的行为保持在界限之内最常见的就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时候培养起来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维方式,会在长大后受益。

有些啃老族的孩子,老人在工作,孩子在享受,老人在外诉苦,可是回到家里依然给孩子继续啃。拿出退休的积蓄给孩子享用。

这就是越界去对别人的行为在负责。

有些孩子被教导做什么都可以,如果他们出了麻烦,会有人帮他们解决。他们以为成人以后也是如此。可想而知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是否会变成李天一。

婚姻中的暴力行为也是因为施暴者没有得到其行为的后果,受暴者在第一次就因为“爱”或者“害怕”而没有让施暴者受到应该有的后果,保护了他们,让自己一步步陷入家庭暴力的可怜角色中去。

对别人的行为负责,往往结果是让对方陷入到更深的泥淖中去,而自己也会因为“爱”而变成最需要被责怪的角色。

五、对别人选择的越界干涉

把别人选择的权利拿走一个方式就是增加对方的罪恶感。

比如上述提到的董洁的例子,她说:你再不过来,妈妈就哭了。

以此来增加一个孩子的罪恶感。(顶顶,太可怜了,一个不去了解孩子和自己管教方式的母亲…)

而相反,有一部电影《阿甘正传》,我之前写过,阿甘的妈妈非常伟大。没有一个母亲会希望儿子去战场,而阿甘的妈妈并没有在离别之前用任何的情绪去绑架儿子,只是说:你一定要回来。

有很多父母会说,如果孩子选择了一条,我看上去就不能够接受的路,我该怎么办?

孩子做了一个很糟的决定,他最不想听到的话就是:“我早就告诉过你”。

这句话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

在《只有医生知道》这本书中,医生描绘了一个她碰到的女孩,宫外孕,被切除一侧输卵管。这个女孩就是不敢告诉妈妈,自己一个人在病床躺着。她说因为妈妈早就告诉过她要注意避孕。她害怕告诉妈妈,妈妈只会跟她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你没有听我的。

这里所有的父母都可以思考下,如果我们的孩子有一天必违背我们的想法,甚至做出痛心疾首的决策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自然没有情绪,科罗拉多河贯穿在美国大峡谷之中,撕裂了土地、岩石,造就如神斧般的视觉奇迹。

如果界限如同人的身体组织,将我们紧密包裹以宜康健,那么界限就是好的。

而对界限的模糊定义则带来了撕扯的伤痛。

在成长之路上,孩子长大,父母不能停滞不前。

了解界限,了解自己对孩子,对亲人的“能”与“不能”。

最重要的是,更少的向外人索取,发挥自己最重要的动能

【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也没有任何成功能够代替婚姻家庭的成功。因为,事业的辉煌成功不过是一阵子,而婚姻家庭的幸福却是一辈子。所以亲密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生的品质。我是刘杰,致力于帮助更多人两性和谐,家庭幸福。如果需要请对我说。微信号:zhenni0927 电话:15998137367刘老师 我愿用我一颗真诚的心和专业的态度,助你感受快乐人生。】


    关注 聆听心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