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再造“新白河”

 

白河县城关街区因“像大树一样有着不断向上延展的姿态”被誉为“陕南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当地居民休闲的首选地,慕...



白河县城关街区因“像大树一样有着不断向上延展的姿态”被誉为“陕南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当地居民休闲的首选地,慕名前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样的姿态正是该县质量与速度并重,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 “工匠精神”创造的奇迹。



“文化旅游”铸造“街区灵魂”

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是白河城关街区的基本元素和核心价值,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恩赐。



白河县城关街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呈“T”字形,古称“长春溪”“长春涧”,后因当地居民沿一沟两岸搭建五座小桥得名桥儿沟。这里曾是白河县的经济贸易中心和汉江重要的交通枢纽,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荆襄,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白河县,即在古镇及(县衙)设内城一座,城墙高2.5丈,周长190余丈;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抵境,知县严一青忧虑“城依山麓,形同釜底,若被贼匪占据,甚为可虞”,遂修外城墙2100余丈,内、外两道城墙相拥,民间有“双城”之称。

街区现遗存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寺院、古驿站、古书院438间,建筑面积17593平方米,有青石古街巷近20条及魁星楼、长春寺、北城门、保善堂、温泉古井等。其中,宋代建筑2处,明代建筑5处,清代建筑17处,省保单位1处,县文保单位5处。


随着近现代陆路交通的迅猛发展,行政中心向现城区迁移,曾经辉煌过的桥儿沟街区渐失往日繁华,大量明清古建筑及重点文物遭破坏,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滞后,城市面貌改变乏力。街区居民戏称,“桥儿沟街区是白河的‘包袱’,属于被遗忘的角落”。

桥儿沟何去何从?党的十八大开出了“药方”——“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这坚定了白河城关街区发展“文化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自2013年全省启动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以来,白河城关街区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释放了发展活力,带动了城镇化建设,成为当地旅游新地标,累计接待游客 22.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5 亿元,初步带动人口聚集6000人以上,文化旅游单项促进当地群众年增收3800元以上。


经济的繁荣,反过来又激发了桥儿沟发展文化旅游的热情。古城墙、古温泉、古摩崖石刻等历史遗迹余味更浓,“城门、老屋、砖桥”古朴厚重,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人家”让这座山城小镇更加雅致清。









“修旧如旧”彰显“城镇特色”

“依山沟走势,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弯或直,或陡或缓,如蛇行,似天梯,蜿蜒延伸”,身临其境,“宁静悠长的街巷依山蜿蜒,溪涧内常年流水潺潺,栋栋房屋碧瓦飞甍、雕廊画栋,古色古香的木栅栏、朱红的方格窗、典雅精致的浮雕”,犹如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

桥儿沟街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尊重历史、传承文脉、以人为本、保障安全、修旧如旧、保护文物、挖掘特色、完善设施”,核心是‘保护修复、修旧如旧’。街区管理办公室曾立奎主任介绍了白河桥儿沟开发模式:“既保留了白河县‘秦楚边城’山清水秀的生态原貌,又注重凸显新建改造空间轮廓明显,视线走廊通透等特色。”

近年来,白河城关街区围绕省上提出的“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总体要求,重点抓“街区特色”和“街区形象”,作为参与文化旅游竞争的锐利武器,注重建设精细化、业态培育发展和历史文化的挖掘。始终把《白河县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建设规划》确定的“T型、五段、六点、十八景”的空间格局和“秦楚边城、水色白河”定位作为总纲,对衷家大院、耿家大院、罗家大院、保善堂、福音堂等文化古迹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细节都多方论证,突出其古朴厚重、曲径通幽的文化特色,并选择有古建经验的专业队伍组织施工,传承街区的历史原貌和文化特色。以4A级景区申报创建为目标,将文化旅游元素充分融入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专业旅游企业策划包装景区,同时鼓励扶持个体经营户率先发展餐饮娱乐、酒吧茶肆等行业,以商贸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商贸、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发展。桥儿沟的历史渊源、风土民俗、趣闻轶事也充分融入到旅游规划的“五段、六点和十八景”中,重塑招幌飞舞、店铺林立的古昔“小汉口”繁华景象。





文化旅游街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系统规划、协调关系。街区办公室主任曾立奎主动提出专门抓桥儿沟街区建设,他说:“在退休之前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给当地老百姓做点实事。”正是这样的白河“工匠”,保障了桥儿沟街区特色的延续和传承。

“三项工程”创新“更接地气”

白河城关文化旅游街区成“T型”,总用地6.8公顷。“一横”是河街,屡遭汉江水患,成为历届白河县委县政府和老百姓的最大心病。2011年9月17日,时任省长的赵正永视察指导河街防汛工作时作出了建设汉江防洪工程的重要指示。随后县城防洪保安工程、316国道县城过境段改线、河街片区棚户区综合改造三项工程相继获批,计划总投资30亿元,安置1.5万人。“一竖”是桥儿沟古街,以深入发掘和充分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和文化内涵为重点,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一横”和“一竖”需求不同、要求不同、标准不同,如何保证项目建设有序、建设标准的统一、项目资产与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市为指导、以县为主、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成打破尴尬的力量源泉。时任安康市政府副市长邹顺生赴省住建厅进行衔接,市级部门特别是市规划局多次携县上领导赴相关部门协调,最终达成一致,将河街作为白河城关街区文化旅游服务功能的补充,提供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教娱乐、居住、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建筑风格延续川陕传统建筑风貌,同步推进桥儿沟街区与河街“三项工程”建设。

“三项工程是白河县历史上最大的建设项目,不亚于再造一个新白河”。市发改、财政、规划、住建、文化、旅游部门帮扶包联抓,在专项资金、移民搬迁、汉江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两场建设项目建设给予倾斜支持。自2013年白河城关街区建设全面启动以来,累计实施各类建设项目37个,累积完成投资3.60 亿元。随着一个个项目的交付使用,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逐渐完善,人居环境逐渐转好,带动了劳务输出劳动力的转移,更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吸引更多居民定居集镇。

各项建设稳步推进,生活在变、理念在变、面貌在变,勤劳质朴的白河人正在“一丝不苟”地勾画着一幅美丽古镇的壮美画卷。今日的白河城关街区迎来了真正的崛起。





来源:安康日报

图:刘    明  赵久刚  李    亚  刘光明  宋显贞

黄良超  黄良明  林成敏  金立成  雷    超


    关注 文旅白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