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风情】趣味横生话婚俗

 

趣味横生话婚俗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男婚女嫁,人生之大事,历来颇多讲究。河套人重视传统婚姻习俗,认为这是门面上的事,决不能...







趣味横生话婚俗




男婚女嫁,人生之大事,历来颇多讲究。河套人重视传统婚姻习俗,认为这是门面上的事,决不能在亲朋好友面前失了礼节,丢了面子。久居本土的汉、蒙、回、满等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婚姻习俗,成为河套文化中的奇花异草,散发着浓郁的芬芳。



汉族传统婚俗



汉族婚事礼仪大致有提亲、定亲、探话、迎娶、回门等。


提亲:即托媒说亲。提亲时注重男女双方生辰八字,选择门当户对者,互换庚贴。解放前,男女青年结婚多由父母包办,彼此不认识,或无过多交往,经介绍人撮合,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属相不相克,选择一个“吉日”,便算定了终身大事。说起生辰八字,老年人很是讲究。什么“老鼠啃羊头”、“白马躲青牛”、“龙兔相斗无休止”、“金鸡见猴泪长流”、“老虎常怕蛇钻口”、“猪狗相争一旦休”,皆为婚姻“禁忌”。而“蛇盘兔,必定富”、“男蛇盘女兔,越盘家越富”、“猴骑虎背往上攀”、“老龙金鸡两相凑”、“猪肥马壮常年富”等,都是天生地设的“美好”姻缘。汉族男女通婚,还有“犯月”的讲究,一年十二个月每月都有“犯月”者:正蛇,二鼠,三牛,四虎,五兔,六狗,七猪,八马,九羊,十月的猴泪长流,十一月金鸡架上愁,十二月老龙海底游。如果属相和生辰不合,是万万不可结婚的。当然,现在看来,这都是封建迷信思想在作祟。

定亲:又叫“喝酒”。经过媒妁之言,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男家要准备钱、衣服、饰物、稻米、红枣、羊、酒、烟、喜饼、喜馍等彩礼。钱一般为数十元到数百元或者更多不等,衣服一般为单、夹、棉3套,饰物为手镯、戒指、手表等。彩礼由介绍人率领男方随庚贴送到女家,以肯定这桩婚事。酒瓶要成双,用红头绳系之,连在一起,好似月老牵的红线,再贴上喜字。吃饭时要打开此酒喝,但不能喝尽,留半瓶,放些米粒或绿豆,意思是“生米做成熟饭”,即定了,不可再变了。还要在半瓶酒内插上葱节,意思是“生根发芽”。所带食品均要留给男方一小部分,宴毕返回男方。女家以金银饰物一、二件附在贴中,以物回送,叫做压贴,也叫陪送。男女两方,各召亲友,备酒菜款待,互换庚贴,叫做下定、订婚。

探话:即托使媒人商定迎娶日期。婚期讲究择阴历双日,但忌用四、六两日,以避“四六不成材”之说。

迎娶:迎娶前一日,男家备烧肉、馒头送给女家,叫离娘馒头、离娘肉,并将新娘衣服一套,送给女家,叫催妆。

过去富人家多用花轿娶媳妇,由几个人抬着,前有鼓乐吹奏,大概情形如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中的场面。一般人家只坐马车、牛车,或骑马。迎娶时,新郎到女家娶新娘叫“迎亲”,如新郎不去,叫“等亲”。娶亲时,有“姑不娶、姨不送,妗妗(舅父之妻)送到黑屹洞,姥娘送到米面瓮,姐姐送了妹妹的命。姐姐娶的神俏棍,姐夫送小姨子驴圈寻”之说,并有“娶三、送四”的讲究,即男方迎亲3人,女方送亲4人。一般情况下,娶戚人数为奇数(包括新郎),送戚人数为偶数(不包括新娘)。当娶亲者到女家后,男方燃放花炮,女家出迎,以茶点、酒食款待。女方在水饺中包入辣椒、花椒、盐等,端给新郎吃,以取笑、逗乐子。送亲时,新娘穿婚纱,与新郎同乘一车,女方携带嫁妆到男家。迎娶返回不走原路,绕道而行,有新娘不走回头路的意思。一般由新娘的一个弟辈相送,俗称“压轿”,由女婿家在下轿前给“压轿钱”。新娘进入喜房时,有人搀扶并为她解髻挽簪。旧时,即使是十冬腊月、数九寒天,也必有偷窥者把窗户纸扯烂,取“开风气”之意,叫做打喜窗。新娘娶回来,稍待片刻举行“拜天地”(“典礼”)仪式。新郎、新娘向天地、神位行9叩拜礼。再向亲朋行“拜人礼”。从大到小,先按辈分长次拜,再按年龄大小拜,要先姥爷、舅舅,再姑姑、姨姨、姑舅等。然后入喜宴敬酒,此宴俗称“坐席”。“坐席”时,很讲究坐次位置,一般为“姥娘(姥姥)舅舅”坐正席。上菜也很有讲究,先冷后热,最后上丸子,意思是所有的饭菜都已上完。当晚入洞房,桌上设喜灯,新郎、新娘相向而坐,期间新娘不能外出,称为“守喜灯”。是夜,当地有闹洞房习俗,喜笑戏谑、听房窃物、说令子,难为新娘,皆为联欢、喜庆。新娘、新郎任凭大家嬉闹,不得生气。年龄大者也可戏耍、玩笑,讲究新婚“三日之内无大小”,但“公公”和“大伯子”不能入洞房戏耍。

回门:新婚第二天,小夫妻俩要“回门”,即回媳妇娘家住一天,女方多在这一天设宴庆贺,款待亲朋。然后,回婆家住7天,再回娘家住8天,俗称“住七、住八”。至满一月后再住对月。

六、七十年代,迎娶多骑自行车。80年代后多乘坐小汽车,穿戴和家中摆设逐步讲究。

续娶及再嫁:续娶若为闺女,与初婚礼节相同。如果男方年龄较大,只行“等亲”。若为再嫁之妇,则以车娶,概不用轿。男女拜堂后,亲友或邻居笑谑欢饮而散,次日由新媳妇拜见家庭尊长,行跪拜礼。

招女婿与童养媳:招女婿即入赘,俗称“倒插门”。招女婿仪式一般从简,仅招集亲友聚谈、立婿约,有父母者附有赡养条文,及继承遗产债权字样。童养媳,旧时均为贫家女。凡有父母者,通知行定婚礼,名曰“上头”。举行婚礼时,将童养媳发辫改梳发髻(即脑后结成抓髻),行“拜天地”与认“尊亲”之礼,聊备酒食款待亲友。



蒙古族传统婚俗





蒙古族传统婚配形式为:求婚、定婚、迎娶、拜天地及回门。




求婚。通常是男方托媒人到女家说亲,媒人携带4个圆饼和白酒、哈达等礼品,前往女家。先将四个圆饼入盘摆在桌上,然后给女方老人敬酒,献哈达,唱古老的“求婚之歌”。对方老人如果接哈达,就表示同意求婚。如女家有意,男方的父母和本人要数次上门求婚,多求婚方能答应,表示女家显贵。传统婚嫁,习惯上女方的年龄略小于男方。



定婚。一般是男方派“胡达”(媒人),带上礼品赴女家商定定婚的良辰吉日(多由喇嘛选定),然后举办定婚仪式。订婚带的礼品有整羊、白酒、圆饼、哈达等。谈彩礼,蒙语叫“乃日”,是联谊的意思。宾朋贵客坐上席,放乌查(即羊背子),念敬酒辞,唱敬酒歌。祝辞由一个人来念,敬酒歌则由女家请来的歌手歌唱。每唱一次歌大家饮一次酒;唱完三首歌后,在座的人们回唱一首歌,并给歌手敬一盅酒。传统敬酒歌曲有:《永恒之福》、《缔造之福》、《先辈之祝福》,统称“三福”。定婚之后,要下聘礼。



迎娶。蒙古族在800年前成亲时从远方聘娶。这个习俗慢慢进化演变成现代蒙古族成亲奔赴远方、娶亲在天亮的习惯。按照喇嘛选定的良辰吉日,备喜车一辆(有的骑马)到女家迎亲。娶亲时娘家也待客,放乌查、敬酒、唱歌、举行坐唱。当娶亲队伍到来时,女方由唱念赞词者带领几名敬酒者迎出门外接待,等迎亲者下马后为他们敬酒。女方念唱赞词者主动提问,男方派出念唱赞词者应答,形成一问一答。问答的大概内容为:什么地方,何许人士,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结对,披红挂绿,因什么缘故前来此地。回答说:因为有美好姻缘来娶亲。女方又问:既然如此,带来什么样的礼物?男方回答:带来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牛马驼羊。就这样一问一答,说出九九八十一种礼品。对毕歌后,女方将娶亲的人们迎入蒙古包,但唯独将新郎拒之门外,还装作不知的样子。经向女婿提问、答辩取乐后,再以羊为赞(名曰“碰门羊”),女方接收了男方送来的礼羊后,新郎方可启门进屋。接着,男方向女家敬献哈达,将整羊摆上,证婚人向大家致祝酒歌。新郎先向佛位叩首,再向女家亲朋行跪拜礼,女家设宴款待宾客。待姑娘出嫁的吉时良辰一到,大家一起出动为姑娘送行,歌手们又唱起了悠扬动听的《送亲歌》。新娘出门上马,众人在马背上互敬美酒3次,便告辞启程。娶亲返回的路上,马队浩浩荡荡,新郎及娶亲、送亲所乘马匹一律披红挂绿。女方送行者打马追赶新郎,新郎则扬鞭飞马,不让对方赶上,特别是不让自己的帽子被抢去。这是考核新郎的坐骑是不是骏马良驹,新郎官是不是能骑善战。如果把帽子让人抢去,那就不体面了,大家会笑他无能,说他的坐骑是老牛。然后,新郎官敬酒认输,索回帽子。接下来的途中,男女双方一路追逐嬉戏,比赛着抢先到家。这是娶亲途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娱乐活动。



拜天地。新娘娶至门前,先由女宾挽扶新娘行拜礼,来宾戏耍一番。接着,由新郎、新娘叩拜天地,然后再拜尊亲。男方设宴款待送亲及亲朋。席间,新郎敬上“马奶酒”,主歌手开始唱起了“送客歌”,于是推杯换盏,双方频频对歌,并互赠礼品。

拜火成亲,是蒙古族婚礼的又一个传统习俗。新娘来临,长辈不出门迎接,只是同辈人出门迎接。新娘下马时,脚不着土,踩着地毯或毛毡入新房。而后进行梳头,佩戴首饰,身着新装,准备拜火。拜火时新娘头蒙婚纱,在炉灶前点头。之后,司仪念唱长辈和来客称呼,念一个点一次头,女伴在一边压头。长辈们都有礼品,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圆。赠送牲畜时必须是能生产的母畜,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新娘礼毕,青年们不让新娘出门,继续耍笑新娘。新娘只有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糖块等送给他们后才能出得了门。之后,新娘取掉蒙头纱,戴好首饰,穿好服装,再度返回客房向大家请安问好,并同长辈和来客交换鼻烟壶。然后为客人倒茶敬酒,婚礼酒宴就此开始。宴席开始时,须先上茶,然后敬酒,念祝酒词;接着,上羊背子(即乌查),念唱羊背子赞词。随后,由两名男性歌手演唱婚礼歌《天福》。



回门。新娘一般于结婚后的3日、9日、12日回门。由婆婆领上儿子和儿媳,带上整羊、圆饼、白酒前往女方家,女方娘家也要举行酒席宴会,款待女婿和亲家。



回族传统婚俗



回族婚嫁,一般由男方上女方家求婚,不如此,不足以显贵。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成年人在场,听到并证明男女双方明确表示同意这桩婚事,叫“证婚”。被求婚的女子及家长表示同意叫“允婚”。



双方同意后,举行订婚仪式。把订婚叫“道喜”,或“提盒子”(意为手提糕点盒子而来)。请阿訇念经“道喜”,男家将服饰、礼品、礼金送于女家,称为“纳彩”。礼金,俗称“麦黑里”(阿拉伯语),少则百元、多则数百元,视家境贫富而不等。礼品有茶、糖、红枣、柿饼、核桃、点心等至少12包,每包半斤,包扎成双数。订婚之后,礼品的绝大部分由女方分送给亲友。服饰可多可少,其质量好坏没有要求。媒人向女方及家长一一交待清服饰件数后,征求女方意见。对于一些补充的物品,男方口头应承后日后购买。伊斯兰教倡导不收彩礼。



订婚时可以择定结婚日期,也可以以后择定。订婚后,即意味着双方已奠定婚姻基础,之后若任何一方提出退婚都是不好的。订婚后,双方老人便可亲家相称,姑娘小伙子可以领取结婚证,若一方反悔,要包陪另一方的经济损失。



结婚不计较单双日,一般取“主麻”旧(星期五)最为适宜。乡村大多用车娶,城镇用轿子娶。用轿子娶者,富户用3乘,贫困人家用1乘。回族娶亲,新郎不迎亲,也不用鼓乐。送亲可以是几个或十几人,也可几十人。旧时送亲路上,新娘端坐四面遮蔽的轿子,不可向外偷看。到婆家门口,头上的箍巾不可撩开,须由新娘的哥哥或姐夫(只限平辈)背入新房之中,再由送亲的妇女给撩开箍巾。这时凑热闹前来贺喜的人涌入新房,在炕上平铺的一床被子下面摸出些早已藏好的枣儿、核桃吃。



结婚当天上午,设宴招待宾朋。下午二、三点为娶回新娘的最佳时辰。此时,宴席基本停止,婚礼接着开始(也可不举行典礼仪式)。典礼仪式由阿訇或乡佬首先给证婚,并欢迎众人捧场。证婚祝词无非希望新娘新郎携手并进,白头到老。典礼结束,请新娘和前来送亲的人入宴。入夜,闹洞房。亲朋好友可百般欢乐,随意嘻戏,新郎、新娘、双方父母、迎亲的、送亲的都可开玩笑或被开玩笑,也同汉族一样有“三日之内无大小”的说法。洞房之夜,新郎要给新娘一份礼钱。



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洗漱完毕,向双亲、兄嫂、姐妹问好后,带上礼物回门。

如果是回、汉通婚,要请阿訇行“进教”礼。



满族传统婚俗





满族婚嫁,有提亲、过礼、迎娶之礼仪。




提亲:即遣媒说亲,媒人多为两方亲友。允婚后,择吉日互换庚贴,男家送女家四季衣服、首饰,称为放“定礼”。首饰和庚贴放在一个匣子内,由一名小孩捧着匣子随娶亲队伍到女家,由女家给捧匣子的小孩少许钱做为回敬。



过礼:在迎娶前两日,由男家备新衣、饰物、猪、羊、鸡、鸭、酒、馒头(均为双数),由新郎、伴郎及陪亲男、女各4人送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称“过礼”。次日,新郎同伴郎再到女方亲戚友人家行谒见礼。



迎娶。娶、送双方各1人,用车或轿迎娶,鼓乐相伴。娶亲归来,行拜天地礼。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移风易俗,满族婚礼逐渐简化,与汉族相似。








1


常素庙的缘启,应该让更多的巴彦淖尔人知道




2


中央批了!巴彦淖尔这34个村子要火!每村可能100

万,快看有你家吗?


3



八百里河套米粮川


4



临河一学生天天看《新闻联播》,结果他的作文伤不起了


5



用电信号码,送免费宽带。


6



巴彦淖尔通讯录大全,再不用到处查电话。赶紧收藏!


7



优丽康手机针灸











    关注 华脉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