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长矛(修订版)

 

商代的长矛修订版...





▲商代双耳六棱矛,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博物馆藏

前一段时间,我把《商代的长矛》这篇文章整理了一下,修正了过去的一些错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然后还没来得及发出来,就赶上了跟人合作,在对方的要求下,我又对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让文章看起来更生动一些。现在这篇文章在对方的媒体上(今日头条搜索“冷兵器研究所”)已经发表一个月了,因此我可以把它放上来了。

最早的时候,原始人制造工具时能够选择的材料非常有限,石头和木头是遍地都有的,可以随便用,动物性材料呢,就看今天的收成了,捉到牛就有牛角用,逮住鱼就能剥鱼皮,如果今天捞了一网河蚌,蚌壳也能拿来做镰刀。

这种生活有一个不好,就是随机性太大,没有保障,比如今天出去打猎的老哥打了头鹿,那就有鹿骨头和鹿角用,万一打的是只雌鹿,那就不好意思,只有鹿骨没有鹿角了,除非您生活在寒带,打的是驯鹿,那家伙雌雄都长角。可您要是今天就想用鹿角了咋办呢?没办法,等明天打到雄鹿再说吧。

现代人都明白,材料是所有产业的根本,因为你无论办什么事,基础材料都是需要用的,人力再多技术再强,没材料就办不了事,关于这点老祖宗早就说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商代“亚口”矛,苏州博物馆藏

于是原始人就想了,能不能找点别的材料用呢?

当然,在原始社会,受生产力限制,就算某个智慧卓绝的原始人想去探索一下未知世界,找点新材料用用,最大的可能性也仍然是忙活了很久之后仍然一无所获,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出去捡石头、砍树,等着打猎的老哥回来。

大家都知道,原始人捡完石头回来是要加工的,也就是把石头加工成石器,加工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敲打,就是用一块石头去砸另一块,把被砸的石头砸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二是磨,把石头磨成各种工具。

于是我们就假设有这么一个原始人,某天又出去捡石头,捡完了就回来砸,砸了一下没砸开,然后又砸了一下,又没砸开,砸着砸着,他突然发现,咦,今天这块石头怎么不对啊?砸这么多下没有碎不说,怎么还扁了呢?

大家不要笑,人类发现铜的过程,很可能就是上述这样的。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使用的金属之一,自然界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然铜,所谓自然铜,便是铜元素在天然状态下的集合体。这个名词在理解时要与“非自然铜”做对比,简单说就是普通的铜矿无论是孔雀石也好,黄铜矿也好,你都要经过冶炼,才能得到纯铜(即红铜),而自然铜就直接是一大块夹杂了其他物质的天然红铜,埋在土里,发现了就是你的,不需要冶炼便能使用。



▲自然铜标本,中国地质博物馆藏

原始人在野外进行采集活动时,无意间发现了这种特殊的材料。铜与人类当时认识到的大多数材料都不一样,有着良好的延展性和韧性,原始人通过捶打的方式,把红铜加工成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铜作为一种新的材料,有很多优势,比如便于加工,可以重复使用等等,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太软了。铜的硬度远不如石头,而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材料最大的意义就是用来做工具或者武器,没了硬度,就很尴尬了。

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某次原始人在融化红铜时候,把另一种金属——锡也丢了进去,然后奇迹产生了,红铜加上锡后,硬度提高了很多,原始人一看那个叫高兴啊,先别急,还有高兴的事呢!原始人又试了试,这种加上锡的铜,熔点也低了,原本需要加五把柴才能烧化的红铜,现在加三把柴就化了!

铜和锡的合金,便是青铜。



▲新石器时代青铜矛,沈那遗址出土,青海博物馆藏

合金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大部分合金的硬度都高于其组成材料,比如铜是软的,锡是软的,但青铜就是硬的。青铜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合金,硬度高于纯铜,更适合制造工具。现代意义上的青铜包括铜锡合金、铜铅合金、铜铝合金等多种合金,古代的大部分青铜器都由锡青铜(铜锡合金)铸成。

人类发明青铜后,制造出了很多青铜武器和工具,中国最早的青铜矛头发现于青海,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物。

商代出土了不少青铜制成的矛头,但石制的矛头和骨质的矛头并未被淘汰,仍然广泛装备于基层士兵。



▲商代石矛头,郑州博物馆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生产力落后,会炼铜的人就那么多,一天就能炼那么多铜,产量跟不上用量;二是中国原本就是个缺铜的国家,铜在中国格外昂贵,一般人也用不起,直到现在,中国的枪弹还普遍使用钢材做弹壳,主要原因就是没那么多铜。

因此商代的贵族可以拎着拉风的青铜矛出去显摆,普通的士兵你就老老实实用你的石矛吧。



▲商代“大于”矛,故宫博物院1957年购藏

在商代早期,这种区分格外鲜明,除了少数贵族之外,军队使用的矛基本都是矛头呈柳叶型的石矛和骨矛,青铜矛的装备量很小。当时的青铜矛矛头形状受石矛影响,亦为柳叶形。这种柳叶造型的矛头一直被使用到商代中期。

人类制造武器的时候思维会有一个惯性,拿矛来说,之前用石矛的时候矛头是柳叶形的,现在有铜了仍然造成柳叶形的,但形状可以继承,装柄方式就必须改变了。

之前大家用石矛的时候,矛头一般是直接捆绑在木柄上的,这样其实并不是很牢固,但无所谓,石头才几个钱,矛头掉了我再装一个就是了,另外石矛头本身就容易损坏,没等脱落,可能就不能用了。



▲商代石矛头,广汉三星堆出土

青铜矛头就不一样了,因为比较结实,青铜矛能用很久,按原来的安装方式,没用坏肯定就弄丢了。青铜那么贵,就算是贵族,也不能把钱扔了打水漂玩,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为了能够牢固的安装在木柄上,青铜矛在结构上产生了改变,铸出了骹。骹就是矛叶下面的圆筒,多呈圆锥状,是矛头和木柄的连接部位。

有骹的矛可以直接套在木柄上,比捆绑的矛要方便安装,但光有骹也不够,人们很快就发现,在使用的过程中,套在木柄上的矛头仍然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脱落。

那么就来解决脱落的问题吧,当时的人们经过研究,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用钉子把矛头钉在木柄上,二是用绳子把矛头和木柄捆扎起来。



▲商代双耳柳叶矛,楼子湾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这两种办法都需要对矛头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进,打钉子你得留钉孔,捆绳子的话,需要在矛骹的两边各铸出来一个勾状物(或者是圆环),这个勾状物或圆环被称为耳,耳是用来穿系绳索用的,因为矛骹本身是圆锥形的,外表光滑,如果直接捆绳子的话,无处借力,即便你用绳子把矛头和木柄捆在一起,但还是容易脱离,有了耳就不一样了,捆绑矛头的绳子会挂在耳上,除非你硬拽,否则还是很难弄脱的。



▲商代双耳柳叶矛,1986年广汉三星堆出土,国家博物馆藏

一般来说,一件矛头不需要在设有钉孔的同时铸出耳,因为无论是钉钉子也好,捆绳子也好,选择其中一项,已经足以保证矛头的牢固了,如果你非要两项都办,除了增加成本之外,别的意义也不大。

柳叶矛的耳位于骹的末端,多为封闭的半圆环形,也有部分矛的耳为条勾状。大部分带耳青铜矛的骹部两侧各有一耳,个别样本仅一侧有耳。



▲商代单耳长骹矛,河南博物院藏

现存最早的有耳柳叶矛矛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一共三件,这几件矛头同时也是现存最早的商代青铜矛。

早期有耳矛的骹和柄的截面均为圆形,两者之间极易产生共轴旋转,所谓共轴旋转是什么意思,看看矛的结构就知道了,矛的木柄截面是圆的,骹的截面也是圆的,两个圆的圆心又重合,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矛头一不小心就会产生转动,而这种转动是不利于使用的。为了避免共轴旋转带来的偏移,后期的有耳矛的骹部截面均为菱形或椭圆形。



▲商代双耳矛,骹部截面为菱形,安阳殷墟博物馆藏

上面说了,带耳的柳叶矛最早出土于南方(湖北),同时,南方地区出土的柳叶矛中有耳者也比较多。无耳矛与之完全相反,无论是最早出土地点,还是广泛分布的地区都属于北方。

北方出土的无耳柳叶矛多数带有钉孔,其钉孔位置多在骹的正反两面(即矛叶所处水平面的两面)。这些带有钉孔的无耳柳叶矛在装柄时需要用铆钉将矛头和木柄传接在一起,铆钉的存在除了加固矛头,使之无法前脱之外,还解决了矛头和矛柄之间共轴旋转的问题,因此这些矛的骹部截面还是圆形的。

在商代,北方地区是草原民族的活动区域,南方则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殷商王朝的核心统治区为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处于南北之间,因此无论是有耳柳叶矛还是无耳柳叶矛都有一定数量的出土。中原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矛中最古老者为商代中期后段产物,在形制和工艺上都明显落后于北方和南方的同时期产品。

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无耳柳叶矛多数没有钉孔,这些没有钉孔的无耳矛或较为落后,未考虑矛头脱落问题;或骹部较长,矛柄插入后不易脱落;或采用绳索捆绑法加固,为了防止绳索滑落,这些矛的骹部铸有凸棱,这些凸棱的意义和耳相同,都是为了方便捆绑绳索。



▲商代无耳长骹矛,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博物馆藏

由于殷商地区的早期柳叶矛明显落后于同时期其他地区产物,因此学者认为,矛不属于商朝军队的传统兵器,而是从其他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的。

商代中早期的柳叶矛不需要收锋,由侧刃直接前聚成锋,外形尖利,这样的矛头虽然拥有良好的穿刺性能,但强度不足,容易折断。使用这样的长矛去跟人打架,虽然很容易把人戳死,但万一没戳中的话,对方拿盾牌一挡,啪嗒,矛头折了,那个场面不仅是尴尬,而且有可能会要命的。

商代中晚期,双耳柳叶矛的形制开始发生变化,虽然依旧不收锋,但叶部相比中期的矛变宽了很多,呈等腰三角形。这种叶部呈等腰三角形的双耳矛是现存商代青铜矛中最常见的一种,宽大的矛头不易折断,但副作用是穿刺性能有所下降。



▲商代火焰纹三角叶矛头,上海博物馆藏

折倒是不会折了,但是原来一下就能戳死人的矛,现在得两下(或者是用更大的力),这样也不成啊!

没办法就再改吧,商末时期,双耳三角叶矛在保留宽叶特点的同时,前端改为收锋,矛头整体上呈圭首状,圭首状的矛头既不易折断,又有良好的穿刺能力。



▲商代圭首形矛头,山东博物馆藏

无耳矛的发展历程与有耳矛相似,但没有经历等腰三角形矛头这个状态,而是由柳叶形矛头直接变为圭形矛头。

商末还出现了一种亚腰尖叶型矛头,大部分亚腰矛的矛叶基部左右两侧都设有孔,孔的用处与双耳矛的耳相同,为穿系绳索所用,从部分实物来看,亚腰矛的銎孔较浅,不用绳索加固的话,很容易从柄上掉下来。



▲商代亚腰尖叶矛头,山西博物院藏

双孔式亚腰矛头的总体出土数量仅次于三角形双耳矛,多出土于中小型墓葬。1969~1977年,中国对殷墟西区的小型墓葬群进行了发掘,获取青铜长矛70件,其中双孔式亚腰矛占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比例。

除了上述这几种矛头外,商代还出土过一些形状特殊的矛头。



▲商代带勾矛头,淅川下王岗出土

殷商军队以步兵为主,主要的格斗武器是戈,大多数墓地中陪葬的戈的数目都远多于矛。但在总数上,矛的数量却大于戈,目前青铜矛的存世数量为970件,青铜戈存世数量约为800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殷墟西北岗的侯家庄商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矛头,该墓一次性便出土了731件青铜长矛,而戈仅出土72件,学者认为这些长矛是商王亲卫队使用过的兵器。

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出土长矛十根,与以往不同,这次出土的长矛结构相对完整。这点是非常罕见的,大家都知道,矛柄可以用木棍做,也可以做成复合的,但即便是复合矛柄,其组成材料无非还是木头和竹子之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极易腐朽的,大部分商代的青铜矛出土时都没有矛头。而大司空村出土的这批长矛是个例外,它们的矛柄虽然已经腐朽,但还是在墓坑中留下了痕迹。这是商代矛柄唯一的出土记录,根据人们的测量,这批长矛的矛柄长1.4米左右。

商代出土的鐓不多,有人认为这时还不流行这种部件。

商代还出土了很多玉质矛头的长矛,玉石制成的矛头工艺精美,打磨光滑,有的还刻有花纹。



▲商代铜骹玉矛,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玉质的矛头是仪仗用的礼器,而非实战用器,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实战兵器的锋刃上一般会留下使用的痕迹,比如你拿矛去戳别人,然后戳中了,对方固然会受伤或者死亡,但矛头在刺入和拔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磨损,这些玉质的矛头上面都没有使用痕迹,足以证明它们没有参与过实战;第二,玉器坚硬,不易加工,同时玉的质地偏脆,即使和一般的石料相比,强度也不够大,这些因素决定了玉不适合制造兵器;第三也是最关键的,玉这个东西他贵啊!别说古代了,就算现代,有挖掘机有炸药,玉的产量比古代高的多,你用玉造个矛头,也得花不少钱,古代那生产力水平,就算你是大将,也用不起玉做的武器去实战。



▲商代铜骹玉矛,殷墟54号墓出土


    关注 丑橘先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