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馆之青铜簋

 

青铜簋袭来。“簋”这个字,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大都认得,因为有一条很有名的餐饮街,叫簋街。簋街上遍布饭馆,食客如云,而簋的功能,确实也和吃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青铜簋。...

点击上方“故宫宣教”可以订阅哦
之前已经讲过,宋代人曾经错误地把簋[guǐ]称为敦[duì],直到清朝人钱坫[diàn]矫正了这个观点,青铜簋才名副其实了起来(戳蓝字了解更多)。作为经常与鼎一同出现的小兄弟,簋同样很有看头。

“簋”这个字,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大都认得。北京有一条很有名的餐饮街叫簋街,而簋的功能确实也和吃有关。简单点儿说,簋就是饭碗。它多与鼎组合出现,一个盛放粮食,另一个烹饪和盛肉。当然,事有例外,有的簋底部留有烟痕,古人或许也曾经用它来温饭。

Tips
在青铜器中,簋的出现不算太早,它诞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后期。自那以后,青铜簋主要发展出四种形态:

(1)束颈鼓腹,最大径在下腹部,由此向上内缩至颈部。

(2)腹壁斜直,近底部圆转内收。

(3)腹壁竖直,腹径大致相等,近底部圆转内收。

(4)圆鼓腹,最大径接近于腹中部。



这四种形态的青铜簋,经过商代后期的沉淀,在西周似乎都迎来了巅峰期。半环耳几乎是标配,逐渐更增加了附耳、兽耳衔环的新式样。耳下小珥茁壮成长,钩状和长方状小珥已有增大的版本。就连圈足也被做足文章,曾经的坡状圈足容貌大变,足跟多作外侈或高直阶状。周代先民还喜好在圈足下接方座或三足,使器体增高。另外,与鼎步调一致,自西周中期,簋的腹部开始倾垂。纷呈的铜簋,可谓是西周重食之风的缩影。春秋前期,大体延续了西周晚期的旧制,圆鼓腹的铜簋占据主流,自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簋已少见。

注:珥[ěr],耳下的装饰物被称为珥。



宁簋

商代后期


造型精致,遍布目纹等几何形纹饰,肩部有两个牺首形小贯耳,有盖,盖鼎作圈足状。圆体鼓腹的铜簋在西周以前不多见,况且这件未带半环耳,显得更加圆润。
对于这件簋,可得仔细记住它的模样,这是商末青铜簋的经典样式。折口,腹壁斜直,近底部圆转内收,双耳,耳上部饰兽头,下有钩状小珥。圈足的足跟外侈,接近西周的风格。
乳钉纹三耳  簋
商代后期
圆体,深腹,高圈足,腹部在菱形格纹地上饰乳钉纹。此类带乳钉的铜簋在商代后期的关中地区流行,但三耳者极为罕见,且圈足上不是常与此式簋相配的夔纹,而是以兽面纹代之。
堇临簋

西周早期


侈口,圆腹,腹壁近直,近底部圆转内收,高阶状的圈足跟,双环耳下有大长方形珥。器体装饰繁复,颈部正中有凸起的兽头,尤其双环耳将龙与鸟的形象结合,上部为龙头,下部为鸟,鸟足和鸟尾还顺势下延到长方形珥上。
荣簋

西周早  期


圆浅腹,平沿,腹壁斜直,圈足格外高,下附高阶状足跟,四兽耳,每耳的兽头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近地的大长方形珥。器形雄厚端庄,极富时代特征,可称得上是一件标准器。
格伯  簋

西周中  期


圆腹,腹壁斜直,下腹略鼓,圈足下有方座。二环耳较大,上饰兽头,耳下端似象鼻卷曲,整体呈大钩状,器颈前后正中各铸一凸起的兽头。带方座的青铜簋始见于西周早期,直至战国时期一直存在。
追簋

西周中  期


同样带有底座,但器身成束颈鼓腹,略倾垂。器体较大,有盖,顶有圈足形捉手,腹部两侧以回顾形龙为耳。
颂  簋

西周晚  期


圆鼓腹,腹部略向下倾垂,双兽首半环耳带方形小珥,圈足下有卷鼻状小足,口沿下饰一周纹饰带,下腹部饰瓦纹。请注意,颂簋的外观,在西周中晚期铜簋中最为流行。
师酉 簋

西周晚  期


与颂簋同款,且有盖,盖口缘上部饰一周纹饰带,顶部亦饰瓦纹。
大  簋

西周晚  期


敛口鼓腹,腹部倾垂,兽头衔环耳,环已失,圈足下置三矮附足。这种敛口鼓腹的簋较为少见,目前所见多在西周晚期。
龙耳  簋

春 秋后  期


春秋后期,青铜簋已式微,不过亦有奇巧者。这件龙耳簋,侈口,束颈鼓腹,双龙耳,圈足下连方座,整体造型有着西周早期的意蕴,堪称复古,而莲瓣状的捉手,则是时代新风。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

地理位置图—>

雕塑馆目前位于故宫内西路的承乾宫和永和宫。参观故宫时,从午门进入,经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入东六宫区域即可到达。

责编:张晓娟


    关注 故宫宣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