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习本身,我们不教授任何东西

 

没有科目分类,却从不令孩子迷惑;没有教材课本,却从不令孩子盲从;没有课间休息,却从不令孩子厌倦;没有作业,却从不令孩子怠惰。...

 
一方

从一只杯中倒出世界

在言语的荫翳下

猎捕你我的碎片



心一





个总角之年的孩子叩开你家大门,说是为求知而来。那么博学的你,将为他做些什么?是昂首掌灯,端坐成至圣先师?还是谦恭地隐没在他身后,偶尔向前照亮几个台阶?

许多人一直站在传统教育惯用的上帝视角上:他们定意孩子应当成为怎样一种产品,并在既定的时间轴上,给他们强制配备相应的知识模块。

热衷于规划的家庭、校园和国家们,或为一己生计,或为山河社稷,膨脝起一道道教育流水线。他们殚精竭虑,以至于忘了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类——对独立、自由的渴望会随着年龄,野草般疯长。

为了把这不羁的生灵安置在流水线上,导向既定的人生轨道,校园教育本质上成了一项规训、整肃活动。

那个叩开我家门的孩子叫土明,她离开学校,始于她的父母对这道流水线的忍无可忍。刚开始,我和妻子只是在周末承接了她的美术和手工课程。然而我们与她的交谈很快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一系列与体制针锋相对的学习方式自发生长起来。

● “不要叫我老师”

第一天,我对土明说:“不要叫我老师。我没有什么现成的知识给你。学习是你自己终身的事,我只是一时的陪伴者。”——长大后的她,也许能忆起这一天是她童年求知路上的分水岭。

前阵子作家野夫收徒受跪的事儿沸沸扬扬,事主遂掷出《我就是江湖》一文,称跪拜礼“是良俗、是对学问的尊重”,“自己跪来的一点学问,弟子也得跪着接过去,不为别的,就为对历代前辈和先烈的尊重。”
如今讨论跪拜问题实属多余,但野夫的振振有词,更多暴露出的是:“儒士情结”深重的传统教育中,对授业者学问食古不化的倚重。

我不禁评下:“把授业者的身份和本领看得太重,是传统教育改不掉的恶劣积习。在这个作者要退却的时代,权威要退却的时代,教育者也必须从教育的中心退却,好好做一个配角,而不是一心想有个徒弟传承自己那一小把蒜香味的瓜子——你懂多少东西真的没那么重要。”

实不相瞒,我也揣着这样一把瓜子。和各行各业的“师者”一样,觅良材以传衣钵的那点可笑的情怀,我也有。但我深知此世没有什么是值得亘古不朽的——并不期待人类灰飞烟灭后,还有一撮胡椒面在宇宙中飘荡。我不需要什么仪式、头衔来宣示自己之于后生的权威,因为那意味着学生永远对前人以及前人的前人高山仰止——那根本算不上是教育,那只是维稳。

正如母爱的伟大之处不是守护和养育,而是帮助子女脱离自己;师者的职责也绝不是为某一门学问“调教”出“达标”的传人,而是激励受业者以各自鲜活的方式独立,超越前人、甚至背离前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语)

一次,土明兴奋地跟我们讨论墙上的饰物,不知不觉开始直呼我们的名字,忘了加上“哥哥”、“姐姐”。事后我和妻子都有些窃喜,被孩子当做同龄朋友信赖,远比被当做师长崇敬要幸福——这才是“良俗”,这才是对“学问的尊重”。

● 阿基米德与剑

第一堂剑术课上,简述“力与力矩”,土明疑惑道:“这到底是体育课还是物理课?”我笑道:“不要拘泥这些,根本没有什么课。”

那个“撬动地球”的希腊人不再只是几行公式,经典力学也不再只是黑板上的箭头和数据,而是两把裹着海绵的练习剑在双手间所构成的杠杆——欧洲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参考素材。

为了清除学校留在孩子观念中的余毒,我们从一开始便决定:撤除明确的学科边界。在幼年,世界浑然一体,急于切割知识会使人短视;青壮年时期术业专攻,自然就有了物理化学数学文史之分。
针对土明较弱的计算能力,扑克牌成了多那教学中必备的教具。做馒头的时候,她也不忘让土明计算面粉和水的百分比,并切割面团来阐述分数的概念。

与此同时,多那还跟她制定了一个长期项目——制作沙盘建筑模型。建筑范本的自然人文环境调查、设计原理解析、数据测算、图纸绘制、手工操作,全程由孩子亲力亲为。

回想起那些依靠题海熬炼口算、心算、速算能力的学校,我们时常惊惧中国基础教育的急躁——数学对无限之美的论述,物理学对存在之谜的追问,被课堂彻底销毁,以至于文科生(如我辈),几乎再也无缘与之交集。

有一天,土明兴味盎然地问及密码,我便抓住时机,开始介绍古典密码学。每周三,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一次信息加密、破解演习。她也像计算机时代之前的那些优秀Coder一样,拿起铅笔——推算、拼写,磨砺着自己的思维。

而她对编码的认知,并非滞留在达芬奇的年代——编程也成了她自拟的必修技能。她开始在我们的电脑上制作简单的游戏,并通过《编程猫》提供的辅助课程,学习数学、制作数学类游戏。

至于人文领域,我们要么在地板上捧着地球仪聊天,要么观看Universe Sandbox之类的天文软件。从地理学延伸到人类学,从人类学延伸到历史——而每一个族群及其历史,必然维系着相应的政治、科技、文学、美术、音乐……
然而,我们从不为孩子默写出π的小数点后几千位、或记下亚历山大大帝的生日、或熟背唐诗几百首而高兴——相反,我们将引以为耻。

我们乐意让孩子主动去理解这世界,掌握捕获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成为活体计算器或者活体存储器。

● 红胡子与治学素养

一天,当地球仪转到一块北方岛屿时,土明念着它的名字“格陵兰岛”,我借机向她解释了Greenland的含义,并从World Wind软件中调出那块岛屿——卫星视角下白雪皑皑。问她:“这明明是一块Whiteland,为什么被命名为‘Greenland’?不如这就作为你下个星期的课题,找出这座岛命名的原委吧。”

第二个星期,她果然借助“百度作业帮”带来了我预料中的故事:某个冒险家向冰岛人极力推销他刚发现的新殖民地,将其许诺为“绿色的土地”。

大部分校园教育止于此处——“正确答案”即学习终点。

然而于我而言,此时才是教育的起点。孩子接下来的行动,才有资格被名副其实地称作“学习”。

“你怎么确定这个故事是真的?”我问道。

“因为很多网页上都是这么写的。”

“那么,如果我在网络上宣称太阳绕着地球转,再约上好友多番转载,是否就意味着这句话是对的?”

自己的解答没有被批改、审阅、打分,而是被接踵而至的问题围困。经历过校园教育的小朋友往往变得像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为了帮助她找到重心,我向她介绍了不同类型网站的可信度、权威性,以及搜索关键词的技巧。
《红胡子》 水粉

乌凌土明


第三个星期,她带来了维基百科上涉及维京探险者“红胡子埃里克”的内容。

“那么,你凭什么信任这个百科词条的撰写者?他(或他们)显然不可能是一千年前从冰岛起航的亲历者,你凭什么信任他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描述呢?”

面对她的困惑,我进一步提示道:“他是否只能通过考古证据、以及古人留下的文献来获取这个故事?那么是否有可能,红胡子的故事曾被某一部古代文学作品记载下来?下一周,你可以寻找这类线索,继续追查红胡子的下落。”

第四个星期,她终于向百科引注以及北欧文学投去了第一瞥——《萨迦》。(萨迦刚开始也只是口头文学,可进一步疑议,但触及专业领域,那是后话。)

这几个星期里,我总是反复提醒她:“答案不重要!答案不重要!你只要告诉我你的思考,你的逻辑,哪怕编个故事忽悠我,只要思路完整、自圆其说,就是成功的。”

举证严谨,逻辑严密,是任何学科都必备的治学素养。正是这些简单至极的素养,决定了现代人在信息海洋里,会成为高明的渔者,还是见什么就兜什么的塑料袋。

我们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对这一训练环节报以无视甚至排斥,以至于塑料袋逐流泛滥到了高等教育中——上一期文章注释1中,那类拍拍脑瓜就嗝出一口酱香味“学说”的教授,在各大高校中比比皆是。

● “真相只有一个,凶手就是你”

“这周作业是什么?”每周课末,“作业”一词总是让我觉得刺耳,它把画风带回校园:孩子们埋头于一项他们既不喜欢,也不知因何而为之的劳作。

家长和老师的奖惩,是他们维持这项劳作的唯一理由——深陷这套机制的孩子,即便到了大学,也难以理解“自主学习”的切身含义,遑论“爱智慧”。

一直知道土明是个漫画迷、柯南迷,于是我对她说:“今后所有的资料搜集、整合活动,都叫做‘查案子’,所有的绘画、写作活动,都叫做‘创作’。”孩子欣然首肯。

我们几乎从不预先准备案子:家里买了几十种多肉植物,就邀请土明来一起种,在她兴致勃勃的同时,发布《调查植物分类》的案子;看完动画《勇敢者传说》之后,介绍凯尔特人在不列颠的兴衰,并发布《挑选最喜欢的凯尔特音乐》任务……任何一段日常对话都可能产生一个新案子,每个案子都围绕着孩子的兴趣。

土明每周复习功课的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记录成漫画。在学习浮力定律后的第二个星期,她带来了第一组漫画——那个光着身子跑出浴池,大喊着“εὕρηκα”(我发现了)的阿基米德。

“真相只有一个,凶手就是你。”——柯南的招牌台词,大可作为童年追寻“真相”的座右铭,与长大后属于自己的那一句“εὕρηκα”遥相呼应。

● 无为而教
《开心的树》 彩铅

乌凌土明


我们的家庭迷你学园,敲碎板结固化的传统,只花了几周时间:没有科目分类,却从不令孩子迷惑;没有教材课本,却从不令孩子盲从;没有课间休息,却从不令孩子厌倦;没有作业,却从不令孩子怠惰。与体制针锋相对,不留其片甲。

然而我们想要逐步废黜的东西还有更多——比如废黜“上课”的概念,奉行卢梭所说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一方·精选



你考你的清华,我求我的真知

“有光,有希望,我们这个世界的乌云背后有诗。”

伊甸园里的黑土著

屠刀下的“大复兴”

朋友圈里的“大复兴”

离我的孩子远点!

法国纪录片——《人类》
【心之一方】

微信号:viluvila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

vavoca@163.com
心一

微信号:rsr_vavoca
我的朋友们▼
罗塞塔
公会


一个精致的手作、工匠交流群体。
微信号:rosetta_dona
藏文圣经
公会


由一位学养丰厚的牧师,每周发布一堂免费的《圣经》希伯来语课程。
微信号:Tibetan-Bible




我们的多语读经活动正在进行中,

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 心之一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