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

 

WHY 为



做 ?历经近三十年高速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空间呈现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急速增长的状态。城...

WHY

为何做?


历经近三十年高速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空间呈现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急速增长的状态。城市建设过速,对汽车的过度依赖带来的各种交通问题;私人利益超越公共利益,公共空间私有化现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土地用途变更等因素。无数问题、现象和因素使得原本与城市生活及公共空间紧密相关的美好价值和意义在中国式城市空间里往往缺席。城市中产生了大量的“失落空间”,这种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的城市空间对市民个人及公共生活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逐渐演变成了当今中国城市很多区域的空间危机。


▲音乐谷地区现场照片


“Let’s talk@旮旯”学术论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上海虹口音乐谷地区充满活力的公共热点。论坛的一系列讲座触及这些城市“失落空间”的研究。作为论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我们深感有必要号召设计师们能为此做些什么,让“Let’s talk!@旮旯”有机会变身为“Let’s work!@城市”。我们希望透过设计师充满智慧,且在实施上简便易行的设计构思,让这些“失落空间”能够迅速转变成市民个人生活与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唤起每个居民对所居住社区更多的归属感。


▲“Let`s talk@旮旯“学术论坛现场


由资深建筑学术杂志编辑--戴春博士和知名建筑师--俞挺博士联合发起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旨在发动具有社会使命感的设计师们“寻找并研究身边的失落空间”并“对身边失落空间进行设计”,共同激活这些负面空间,让生存空间更积极,让社区空间更有活力,进而更好地协助政府和公共机构改善城市面貌,促进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HOW

怎么做?
“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希望从上海开始,进而向其他城市推广。我们号召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设计师们,从自己最熟悉的工作圈和生活圈入手,去“寻找和研究身边的失落空间”,并提交“对身边失落空间的研究报告、改善计划或设计方案”。当设计成果通过专家评选并认定为具有较高的可实施度,我们的团队将整合多方资源推动该方案的立项和实施。其中能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项目立项的部分方案,还有可能采用试点搭建的方式逐步实现。

“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设计师的工作方向与任务:

立足研究居民生活和社区活动状态,改善个人居住空间,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活跃公共领域。

对公共区域的改造:设计师须对选定区域中的典型公共生活行为模式和公共空间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并发展出一套完成的,基于详细分析的“失落空间”更新解决方案。

对于个人居住空间的更新,我们也期待对那些负面的社区空间有所回应。
WHAT

做什么?


所谓“微空间”,不仅涉及那些需要更新的个人生活空间,而且触及一系列与公共生活相关的空间,这些空间并不以单一空间形式和固定尺度存在,而是微观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例如人行道、街头公园、街旁绿地、单体建筑周边的公共空间、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广场等。在微型公共空间中的日常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指人们每日必需的活动,例如步行交通;而只有当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改善时,人们才会开始进行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例如散步、驻足观望、坐下享受阳光、相互交谈和游戏娱乐等各种活动。

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项目设计提案中,面向公共领域的方案,不仅要满足必要性活动的要求,在空间尺度、心理感受和安全性等方面有周密的考虑,而且要大幅提高这些微型公共空间的“可停留”性和“可观赏”性,激发交流互动。这样才可以使我们身边的微型公共空间变成城市居民进行情感、物质、经济和信息的交流平台,进行各类贴近社区生活的文化活动场所,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场所;面向个人生活空间的方案,不仅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改善生活条件的个体特征与状态,更需要将改造置于社区生活中,协调邻里关系,对社区空间更新产生价值。
SAMPLE

现有案例
之一:水塔之家改造






俞挺设计团队参加了电视台的“梦想改造家”的一个项目,是对上海金陵东路的一处旧式里弄的水塔改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透过深入的研究与沟通,经过精心的设计,这个老城厢上空的三代之家,被巧妙的组织进建筑面积仅有39平米的空间中,承纳了一家人衣、住、吃、行的所有内容。这次改造不是一次室内装修的升级,而是对原来无序混乱的居住功能和空间的重新组织与规划,让居住在这里不仅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更让生活有情怀。另外,虽然仅仅是对水塔顶楼一家的改造,设计师还是对外立面进行了改建,并且关照到其他住户,这体现了一种态度,即便是改变一个微小的个体,也要做出对负面城市空间的一种积极回应。



▲水塔住宅南立面和剖面

▲室内效果
之二:虹口音乐谷地区研究与更新计划




我们组织部分年轻建筑师对旮旯空间所在的虹口音乐谷地区进行了研究,并参与到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虹口案例活动中。作为艺术季装置之一的音乐谷入口空间更新设计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对音乐谷地区水岸研究形成的驳岸更新和步行桥方案在深化当中;两片石库门区域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这个计划由俞挺和戴春共同主持,已经参与研究与设计的设计师有童凌峰、范蓓蕾、孔锐、徐琦和金瑞等,这个区域的研究团队在扩大之中。同时,我们还组织相关的研究展览和系列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音乐谷花桥方案



▲时光七巧亭方案



▲四平路水上浮桥方案
SUBMIT

如何提交?
项目设计提案提交邮箱
letstalk1239@163.com
(注明:微空间复兴)
项目设计提案提交内容
1.提案内容:研究对象介绍、初步研究成果、空间改善建议和更新设计方案

2.团队介绍:设计与实施团队

3.联系方式:电子邮件

4.文件格式:pdf
TEAM

团 队
创 始 人
戴 春

博士
《时代建筑》杂志责任编辑、运营总监
T+A出版传媒工作室主任
旮旯空间联合创始人
“Let’s talk@旮旯”系列学术论坛创始人
俞 挺

博士
Wutopia Lab主持建筑师
旮旯空间联合创始人
“Let’s talk@旮旯”系列学术论坛创始人
联 合 创 始 人
童凌峰
筑竹空间联合创始人 和 MUDI GROUP合伙人
上海世博会“德中同行馆”合作建筑师
参 与 设 计 师
(持续增加中)
童凌峰、范蓓蕾、孔锐、徐琦、金瑞......
项 目 秘 书
金 怡
筑述空间archiepos studio策划编辑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letstal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