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练笔2——从一副名单看高考

 

这样一副有意而为的名单,剑锋所指乃是应试教育与高考制度。...



一副名单:

名单A: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状元)

名单B: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落第)

从一副名单看高考

在考据学上,有一句关于取舍证据的话——孤证无力。

这话对看待这一副名单很有用处。如复旦大学的钱文忠对这对儿名单所表达出的刻意信息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表示,自己同样可以列出更多的“好成绩”学子强于落第秀才的名单。

弦外之音,中心所在。这样一副有意而为的名单,剑锋所指乃是应试教育与高考制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中国教育现状不能回避的题目。应试教育就是以统一的标准要求为数众多的学子而达到分配教育资源的目的,对此举的争论从未停歇。



如今,掊击应试教育的人是以其体制僵化,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缺点为出发点的,主张发现个人的闪光点,注重情商德行,避免高分低能。的确,标准(即试题)从全国统一到地区自主,除了适用地区的缩小,也几乎没有脱离应试教育范畴。改革力度有限。支持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人表示,这样一条涉及其他因素少,靠读书改变命运的途径是维护人才上升的必要渠道。看着两方唇枪舌剑,甚而拳脚相加,大有革命斗士的气魄,我也要赶紧亮出观点,免得有人向我发起论战时不知所措——

1.教育部负责人曾表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学生都对本国的考试体制不满意。我可以体味这话的可信性,但不可以此作为挡箭牌,无所作为。听证会还是要做,意见还是要听,改革还是推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离开事实这一土壤而选择清谈。

2.应试教育着重于文化考试,如果学生另有可以用分数呈现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表演),自然也可以参加相应的特长考试、高校单招。但如果有人主张考量学生的情商、德行,那就棘手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因其可以接受在实践中的反复检验,一个人情商、德行这样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品质或可检测,但考核标准怎样确定?而且这个标准或许有更大的作弊空间。汉朝举孝廉入仕,闹出的荒唐事并不在少数。

3.回归那幅名单。名单A中出现的状元多在政绩上有所建树;名单B出现的人多在小说、戏剧、思想上流芳百世。这名单上的十个人出在多个领域,可归纳出有多重确定“建树”的标准。而列表的人显然只以名气论英雄,显见有失偏颇,此举与应试教育的“一考定终身”暗合,属于鬼打鬼。我固然反对“读书无用论”,但行行出状元,青年人是否必须高考而不能另谋他途,这是有待商榷的。按名单来说,从政不成,自然可以去从文。

应试教育之所以能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课题,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多重社会因素的产物。考虑它应该更周全,陈述与它有关的意见更应如是。如,有人表示它执着于书本知识忽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这直接牵涉到教育资源的分配能否满足脱离课本教育的需要,又凸显了地区发展与教育公平的矛盾。

人类社会被条框式的标准分割,看到缤纷世界之前会先看到公序良俗,看到自由之前会先看到一定之规。我相信,如果有人想触碰理想,那他会选择提升自己,努力达到预设的标准,这也就是考试的初衷。而那时,改革这条标准,也就是顺推之举了。

2016年4月16日傍晚

(原题:《标准》)


    关注 侧帽张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