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丁奋起:图象与语言的微观世界

 

从微观本身来看,虽然画面有一个大的图像关系,但是编织图像关系的时候,有很多微小、微观的社会化叙事,这是杨丙亮的基本绘画特征。——丁奋起...



主 题:“欢乐颂——杨丙亮作品学术研讨会”

主持人:王 林

嘉 宾:皮道坚、冀少峰、杨卫、陈默、

蓝庆伟、白茜、丁奋起、崔付利、

郭燕、杨丙亮

时 间:2016年10月20日

地 点:成都当代美术馆西楼
批评家 丁奋起

丁奋起:

2013年我曾做了杨丙亮的个展,当时我用“语言的触点”界定它,从微观叙事画面的基本特征来解读。他的画面选择了很多的动物,都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尤其是农村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比如蚂蚱、燕子,还有金鱼。
《暮夜精灵-神山》 60×80cm 布面油画 2012
《燕子5》90×150cm 布面油画 2013
《欢舞 No.19》 80×120cm 布面油画 2016

从微观本身来看,虽然画面有一个大的图像关系,但是编织图像关系的时候,有很多微小、微观的社会化叙事,这是他的基本绘画特征。而且这个绘画特征从09年一直延续这样的脉络到现在。

2009 - 2015年这一批作品,他的绘画语言和选择图像之间的关系更紧密。用微观的图像来编织,就像农村编织竹篮一样,图像跟语言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联呢?图像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必要性在哪里?这确实是杨丙亮需要思考的地方。
《痕 No.10》综合材料 30×40cm 2016

在杨丙亮2016年之后的作品里,有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个是画面感更加整体,而且要比之前唯美,这就是绘画本体,图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是技法的变化,尤其是《痕》系列,不是直接画法,而是用了很多版画里拓印的技术,这与他本身是版画系毕业也有关系。
《大象18》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5
《大象18》局部

视觉文化首先是观看的艺术,我们如何观看,好的作品应该是把观看作为第一层级,它可以递进另一个层级,如何从视觉的层级进入到阅读的层级,这是更加深度的观看,即所谓的可读性。其实他的图像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儿时的经历、生活背景,阅历在作品中是无法规避的。另外他来到成都之后的生活场景。


    关注 天成当代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