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建筑】中国古建筑之魂(1)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随着北京中轴线整体申遗工作的开展,地安门等一些古建筑的复建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


随着北京中轴线整体申遗工作的开展,地安门等一些古建筑的复建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已经覆盖了城市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不太知道古时的老房子怎么盖。

四梁八柱、榫卯结构、一麻五灰、雕梁画栋……事实上,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自成体系,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表现出顽强的“恋土”、“恋木”情结,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石构建筑的显著特色。从史前建筑的穴居、巢居,一直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土木营构始终是中国建筑的主旋律。这一点,从自古流传的成语“大兴土木”中就可见一斑。而在几千年的营造实践中,中国人更是把土木在建筑中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古建专家、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副经理徐雄鹰告诉笔者,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不但要解决地安门复建问题,中轴沿线高大宏伟的皇家宫殿、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也将进行集体整修。而一切复建、修缮工作都将使用老料老工,一如数百年前那些能工巧匠使用的工艺一般。

那么,像地安门这样的中国古代建筑到底是怎么修建起来的?它使用的方法和现代建筑工艺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料和承重方式。”徐雄鹰说,“中国传统古建以木、土为主料,承重依靠木梁,而现代建筑以水泥砂浆为主,钢筋混凝土成为承重主力。”

具体到地安门这个特殊建筑,当年在拆除的时候已经留下了详细的测量资料,因此原样复建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一般方式,看看我们的老祖先们是怎样盖房子的,倒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儿。

四梁八柱

房子墙倒屋不塌

与现代建筑相比,传统古代建筑中“高个儿”罕见,即使是身材最魁梧的故宫太和殿,连上基座,也不过30余米,仅相当于10层楼左右的高度。

徐雄鹰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承重为木材,木材本身高度有限,如果要盖很高的宫殿,需要将木头一节节地墩接在一起,相对抗震性要差,所以建筑高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木梁挑大梁,却造就了“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

在古代建造房屋前要“打槽”,类似现代建筑打地基的意思,槽底要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铺垫灰和土。之后在垫层上面砌水平的基础墙,梁柱的基础也在这一步完成。建筑者要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造型,在基础墙上预留出位置,安装柱顶石,作为今后柱子的“地基”。

之后,就该上梁上柱了。老百姓有句俗语“四梁八柱”,道破了柱和梁的数量关系。因为古代多数建筑都是采用三开间的格局,开间较大,中间两道梁,加上前梁、后梁合计是四根梁,取意代表四面,每根梁的两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共计八根,代表八方。整个建筑都靠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

搭起了屋架子后,工人才开始摆放屋顶檩条,在柱子间砌墙。“不同于现代的承重墙,古建筑中的墙主要起到遮风挡雨,保温隔热等功能作用。”徐雄鹰说,只要梁柱不倒,即使墙面坍塌,屋子主体结构也不会垮。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而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重峦叠嶂”的斗拱。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关注 青海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