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布克】实用丨资深少儿教育专家总结家庭教育最大的“忌讳”,几乎每个家庭都在这样做(力荐好文)

 

彩色缤纷的绘本常常是打开孩子想象的第一本书,从颜色到故事的接触与认识,绘本给孩子的体验作用是难以想象的,美国...

皮克布克绘本馆

「只为宠坏你的耳朵 超人气父母聚集地 」

儿童故事 | 正版童书 | 英文伴读 | 父母课堂

『必看导读』
关键词:教育方法  过度唠叨 方法建议
字数:4970  阅读时间:6min
   控制不住的唠叨,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忌讳。
   你的唠叨不是真正的关心,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别急,慢慢看...

有位老师问:“你最烦父母哪一点?”

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最简单如这样一幕: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请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会有作用吗?学走路时候会摔跤真的是问题吗?奶奶的不断地叮嘱的话语,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仅仅降低孩子的迈步信心的心,并让孩子有些难为情的羞愧?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

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乐方面的天才和兴趣,这天才和兴趣被家长注意到,就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购置钢琴、聘请老师,开始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开始不断批评和管制孩子,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既无兴趣,技法又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渣污水。
曾有著名少儿教育专家分享过这样一件她亲身经历的事:

“大约2007年的一天,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两城间的D字头动车刚开通,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这种列车,感觉很新鲜。”

“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这样的火车,或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对车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一上来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坐椅、弄一下窗 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车启动后,小男孩终于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 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 小男孩说他就是想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 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后面跟着。

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

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聪明好学,却不知道她们的唠叨是多么伤害孩子。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 自动愈合了。

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父母过度“唠叨”对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

1、父母的过度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


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如果多次进行重复,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等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面子。过时的教育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不仅自己白费口舌、劳而无功,还必然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让孩子出现家长眼中的“不听话”的行为。

2、过度唠叨,会使家长失去倾听


在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不全是错误。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是自己不停的说,那孩子哪怕有满腹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说不出来。就算孩子说出一些,家长反以为是孩子狡辩。

所以,人有两个耳朵和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就是要大家多看、多听、少说话,还有会听!

3、父母的过度唠叨,是一种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情况下,给孩子适当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无休止的唠叨,就等于变相的单方面指责,丝毫没有尊重和认同的意味。有时孩子明明自己可以做的很好,父母的唠叨就等于把功劳拿走了,而当做错时,父母的唠叨又变成先见之明,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极大伤害。

4、父母的过度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于是,本来应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在孩子眼里反而成为“风暴”中心。等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发生“出走”现象。



5、父母的过度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


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也是家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的表现。长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传递给孩子,他们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6、过度的唠叨,使孩子感觉到被控制。


父母的絮叨,明显表现出占据了强势地位,孩子就算想说也没有招架之功,更别说有反抗了。如果父母过于控制孩子的生活,是一种很自私的表现,并非真的是为孩子好。可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由于力量原因,可能暂时不会爆发,等到青春期来临,火山爆发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7、父母的过度唠叨,很容易使孩子获得“免疫力”,并亲子关系受损。


唠叨和农药一样,过度使用就使虫子产生免疫力,孩子反复听到家长的同样的话,一旦习惯内心就开始抗拒。当家长一说,孩子就在脑中想方设法躲避,尽可能想着与当前唠叨毫不相干的东西,从而忽视掉父母的声音。于是,家长在唠叨时,经常可以观察到孩子走神或“神游”的情况。

8、父母的过度唠叨,是扼杀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不停的唠叨和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事。而当问题出现以后,就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成为典型的外归因。所以,长期被唠叨的孩子,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变得懒惰、散漫,通常会唯父母是瞻,难以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9、父母的过度唠叨,反映了消极思维方式和不健康生活态度。


唠叨是父母自己对生活经历的看法,甚至是有许多的偏见、误解和不满,这等于是向孩子转嫁压力。唠叨的人从来不顾及他人感受,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使父母的地位和形象完全扭曲。当这种示范被孩子接收,孩子也会变得消极,并对其他人产生很多误解。

10、父母的过度唠叨,是一种变相的比较和贴标签。


父母经常会借唠叨进行“宣泄”,直接引用和重复别人的话,或借别的孩子的长处来说自己孩子的问题。比如,老师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评价,都会“鹦鹉学舌”般地对孩子“述说”。于是,唠叨就变成了时时的对比,让孩子总感觉到不如别人,“听话”的孩子可能会很受伤!

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宽松、宽厚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

好父母会尊重孩子,变“说”为“听”,只是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

反过来,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以及逃无可逃的处境压迫下,他们就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保护自己。这样,家长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家长如何发现自己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常常因为你的某些言语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果孩子有某个坏毛病,总也不改正,难道不应该说吗?

确实,这几乎是所有一直坚持唠叨的家长的共同难题,他们虽然意识到自己说得有些多,但无法停下来,孩子不改变,唠叨不停止。



家长减少唠叨的三条建议

嘴巴有两个功能,吃和说,控制好这两件事都不易,需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减少唠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给出三条建议。

  • 第一,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家长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个完美儿童,还是可以有些缺点的孩子?是不是对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允许他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而不去唠叨?
  • 第二,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用“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很可能孩子的坏习惯,正是被“说”得 太多了,小缺点固化成了大缺点,临时的缺点强调成了恒久的缺点。最好的做法是改变策略,换种说法或以某种行动,不动声色地帮孩子矫正。
  • 第三,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不再去做力所不能的事。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会自己想办法修复自身的问题。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也许是最聪明的办法,不唠叨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改善的环境。比如我们很多人小时候不知“礼貌”为何物,也不太讲卫生,长大了,照样做得样样得体。


大多数父母在唠叨孩子的时候,都是对孩子不满的时候,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在班级表现不好的时候,家长被请到学校的时候……而在这种状态下,家长很少能做到心平气和。因此,家长大部分的唠叨都是带“电”的、情绪激动的、口不择言的。

而这些坏情绪的宣泄和焦虑很容易使孩子本能地产生紧张、恐惧、抵触等,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紧张、恐惧后,还会产生麻木、无所谓,而这些都是家长所不愿看到的。

按照专家的理论,一个好习惯的建立需要21天,一个坏习惯的克服则需要60天。因此,家长要想放弃唠叨不妨从以下三个阶段做起:

第一阶段:闭上嘴巴,支起耳朵,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变成一个倾听者。

第二阶段:可以开口,但要少说,想好了再说。这等于让家长先打草稿再说话,执行起来很难,但对家长来说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第三阶段:和孩子一起建立一种全新的家庭交流新秩序,家长可以和孩子约法三章,把你最希望孩子改变的内容一一列出来,要求孩子予以该正,而孩子也可以作为家长唠叨的监督者。如果继续唠叨,就罚跑楼梯等。

卢梭说:“当上帝希望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不会吩咐另一个人去告诉那个人的,他要自己去告诉那个人,他要把他所希望的事情记在那个人的心里。”我国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妈妈最好用一只手来爱孩子,爸爸最好用半张嘴来爱孩子”,即父母少包办,少唠叨,才是最好的。

我们一定有这样的常识,从一大堆沙子上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想来,唠叨真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打败焦虑,做安静耐心的家长,记住与其唠叨,不如指导。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约束,无论孩子或家长都会有全新的改变。

来源 | 文章  图片整理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随手点赞 转发分享帮助更多家长朋友

皮克布克邯郸丛台站

专注0-8岁儿童绘本阅读推广

网上租绘本 免费送上门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皮克布克绘本馆官网:

http://www.pkbkok.com/fhdctz/index.html

QQ:2276145834  /    电话: 17731025667

微信:MissAn121(Patty安老师)


    关注 澍妈养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