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表情 ▏豆子的美术史

 

过往中的他们,依旧在各种时间段和空间氛围里,保持着自己的表情来面对风云流转。...





现在回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像时,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信仰,普通人们面对图像可能很难立即产生崇高的、或者美的感受。相反,差异和不解的成分会更多点。

因为环境的改变,现在的人已经无法以当时的情感、情境去理解他们,画面传达出的更多是一种诡异、不解的气氛。

比如墓室壁画《烈火中的犹太人》,人物的姿势看起来好像某种宗教仪式的动作,抽象且充满隐晦。即便是了解到图画基于基督教当时处于受破坏地位而创作,画面所流露的宗教情绪和某种文化情境依旧正如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一样,是令人陌生和有距离的。



不解的东西太多了,《维纳斯的诞生》整个画风是奇异梦幻的,左边男人脸颊鼓起是为了喷水,但画面看起来有点滑稽的成分。维纳斯的身姿也有很明显的摆拍意味,跟后期成熟的人体画相比,此时维纳斯的动作依旧稍显不自然,但是,画家努力描绘女神出生的羞涩依旧跃然纸上。



初创时期的技法生涩无法避免,就是这种不自然,让隔着历史的我们在心理感受上充满丝丝局促和不适。

如果不是出现在教科书中,如果不是肯定意义的不断强调和评价,我们对作品的接受应该会更迟缓一点。

还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吸引我的并不是是她的微笑,而是人像背后的背景设置。

纵深感很强的山水---最初我是觉得很奇怪和诧异的,很好奇他选择这个背景的动机。

这种大山大水的体验,在中国画里见得更多点。

达芬奇的另一幅早期作品《岩间圣母》也有相似的处理。



但是岩间圣母主题很明确,因为背景设置是在“岩间”,所以人物处于山石间便很自然。但是蒙娜丽莎是独立的人物置于深远山水前,两者从逻辑上看没有很自然的因果关系。

如果可以的话,如此温婉、仪态优美的妇人,处在闪耀着丝绸光彩的宫廷风家居中里好像更自然而然。

达芬奇如此安排人物与背景的碰撞,是不是代表着达芬奇一种非常个人的审美方式,那么这种处理方式是不是在当时很流行,他所代表的美感是不是很普遍的被接受?

而隔着时空,我们好像趟过黄沙弥漫的轰鸣,被迫去接受这种画面,被迫欣赏他的美。

再比如梵高,几乎是耗尽理性和生命去完成创作。

专注地沉醉在各种艺术感受中,但是后人很难有同等的感受经验。

梵高所有有关生命和艺术的颤抖在空阔的星夜里回响。他的艺术面孔,怎样在时空中微笑着漫过人心。

“我们”,是曾经走在时间里的物品 ,或者某种存在。我们叫艺术,或者其他什么名字。

我们曾经以这样的姿态、表情存在过,当有幸流传下去时,我们还曾尝试走进你的心,告诉你我们曾经经历的故事。

当我们不断回顾着他们的模样,这些面孔的意义,究竟只是时间中的一环,还是与你擦肩而过,或者落进你的眼睛里、心里?

现代人的精神消费,促使自己不断对历史进行解读,我们用各种臆想掩盖着真实的表情,天花乱坠的精神衍生着人永不满足的情感欲望。

美国代表在联合国提议以武力介入伊拉克战争,在之后准备召开记者会的大厅,却被发现悬挂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然后工作人员用布把他盖住了。



此时的《格尔尼卡》,和过往中太多的他们一样,只是在各种时间段和空间氛围里,保持着自己的表情来面对风云流转。

所有想说的启示似乎都变得很淡。

凉星艺术
 文章已入数据库 请勿自行摘录


    关注 暖日凉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