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亲手做嫁衣,宛若民国时

 

“我也非常喜欢古式的花烛夫妻,那大排大排的朱红流苏,觉得两人一生真是这样深邃而华丽。”...



张恨水《读书百宜录》有言:“读书有时,亦须有地。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

如秋日午后,天清气朗,自然可读庄子《秋水》;银灯灿烂,画阁春暖,宜读《西厢》;而愈是靠近十二月“风雪夜归人”时节,却越想读温暖的书。

温暖的书于我而言是老者写的回忆录,往事淡淡拈来,风情跃于纸上。温暖即是生活的细碎,人情的往来,江南冬天的一壶酒,茶余后的一方桂花糕。

于是,夜阑人寂又翻起高家小姐的《山居杂忆》,从时节到吃食,从身边的仆人到家庭教师,从儿时对家中庭院的印象到突然长大成人的婚嫁。其中“婚礼”是至为热闹的一个篇章——

“准备嫁妆是很复杂的事,因为女家从穿到用几乎一切都要准备好。大致来说,可以分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金银首饰这六类。”

家人陪同着一起挑选良辰吉日要穿的衣服,最终决定银丝面子的银鼠皮旗袍(当晚礼服穿);蜜色衬绒旗袍及大红的丝绒夹旗袍(中午和下午穿);晚上十点以后,则是一件月亮云彩的深色旗袍。
书中内页
当时大户人家养在深闺的小姐,自小都从不走出高墙大院,婚姻对她们来说真是又喜又惊的一桩大事,小女儿心思大概也无人可多说。但旧时的婚礼有一种特别中式的庄重和清贞,一切都按着规矩行事。

随同嫁妆一起去男家的还有一张总的清单,叫“奁目”,是用红纸写的,裱装成经折式。封面上用工楷写着“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八个字,引自《诗经》。一般用具都要成双作对,所以,在“数量”这一项目中都不是写“成双”,就是写“作对”。

——《山居杂忆》

忽然时光回到小时候,记得也是为了一桩婚礼而准备,看见一群邻居帮着将煮熟的鸡蛋在红色胭脂水中滚过,即喜蛋,再与糖果装在一起。而如今的婚礼几乎都是买许多现成的物品,婚礼穿的衣服也总是常见的样子,对于正在适婚年龄又单着的我们而言,参加婚礼已经成为了一个噩梦,怕身边的家长催促。
直到看见素庐的婚礼照,这才又回到了从前时间很慢之时的“郑重其事”,她亲自为闺中的自己缝制嫁衣,既有传统中国味,也有民国西洋风,制订的首饰中还结合了昆曲头面上的点翠。曾经摘下过朱天文写的一句——我也非常喜欢古式的花烛夫妻,那大排大排的朱红流苏,觉得两人一生真是这样深邃而华丽。
看着大红嫁衣绣着花枝、祥云和凤凰,突然燃起内心对婚礼的向往。

红叶为媒






宜其室家

选择古代制式的嫁衣,以柔软的绫罗为材质,以五彩丝线为绣,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热爱与尊重,也是对旧习俗的一种深深怀恋,出阁时的喜悦是女子一生铭记最深的心事。但是披上洁白的婚纱也是少女时期的一个梦想。不过对衣物审美颇为苛刻的素庐在对于婚纱的挑选上也是别具一格。复古的头纱,繁复的蕾丝花边,一下子回到了中西文化相融的民国。小花童的白衬衣和马甲、小旗袍也均为素庐手工制做。





萌倒人的小花童
民国影像-蒋介石、宋美龄

仙缘如花

轻歌曼舞,美酒,点缀草莓、覆盆子的蛋糕,一件纯白绣花蕾丝边礼服,从这件带着几分仙气的礼裙中可以感受到素庐内心的一股柔软,就像她平时温柔的声音一样。踏入婚姻,告别单身时候的自己,也许需要一些勇气,好比沉醉在一片百花烂漫的花园,玫瑰、蔷薇、金盏花,正欲扑向一只美丽的蝴蝶,却将它惊飞,向一段青春的岁月告别,转身,等着的却是更甜蜜的爱,另一段更为完整的人生。


美好的爱情是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令人羡慕的婚姻时情深意长,风清月朗。溪山之中,水流潺潺,晚风中虫鸣,甘愿做一对凡世中却又不平凡的夫妇。

注:婚礼图片均来自素庐

Dear :

突然也想结婚了,

你呢?


小院碧





人在江南

幽人

韻事

時令

風物










微博:鸾镜花枝


    关注 舊時風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