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丨没来得及相识,请别说再见

 

采访:大学生志愿活动对康迪学校的影响。...

没来得及相识,

请别说再见




采访主题:大学生志愿活动对康迪学校的影响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2日

采访地点:康迪学校会议室

采访人员:少研会成员 周新 杨韵婷

采访人物:康迪学校潘老师

以下用“S”表示少研会成员,

用“潘”表示潘老师


S:老师,您好,今天想来请教您一些问题,关于大学生到贵校的志愿活动对康迪学校的学生产生的影响,首先想了解一下,贵校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安排是如何安排的?

潘:有你们华师、华农、广工、广州大学和广青协带队过来的大学生,这些是固定的,华师和华农是自己组织,你们是一年来一次,华农比你们多,学期中过来三四次,广青协里面有很多在职的人员,每周二都会过来。还有一个商业的职业学校,每年来一次表演。
S:贵校在考虑与大学生团体合作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潘:要有一颗服务的心,这个是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盖一个章,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任务,而且真的想跟这些孩子接触。
S:孩子听到会有志愿者过来,会是什么反应?

潘:挺开心的,他们已经了解这种形式了,知道有大哥哥大姐姐过来陪他们玩,有游戏有歌唱还有礼物,会很开心。
S:学生在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度和平时活动有没有差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潘: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听你们的话,会欺负你们,拉着四处走啊,但是对老师就不会。再加上,你们也不会对他们严厉,他们就会比较随便。

S: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会比较好?

潘:这是很难做,要强硬一点,首先了解他们,看一下是什么类型的学生,有些唐氏(患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就比较固执,还有自闭症,根本不听,有些可以用强化物吸引,说上面有活动,主要还是要向老师了解学生,寻求老师帮助。
S:对于活动的形式,如果每次过来都是唱歌,画画这样的形式,会不会太陈旧,孩子们会不会厌烦?

潘老师: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会厌烦,但是我们的学生不会,今天你来派糖,他会开心,明天你也是派糖,他还是开心。形式不用怎么变化,但要有主题,每次活动都有一个单独的主题,比如这次就来学唱一首歌,就来讲一个故事,这样做好一个主题就可以了。而且可以选择一个特别的日子,就像那个职业学校,他们这次的主题就是为了庆祝冬至,这样让孩子们知道,是有冬至这个节日的。
S:您认为志愿者的到来对于贵校有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吗?

潘:这样的活动就让孩子们多了一种生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因为其实有些家长是羞于有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带出门的,所以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比较少,非常缺乏对社会的接触,与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就让他们能变得更开朗。
S:您认为在现今大学生在贵校的志愿服务中存在着哪些不足,在哪些方面能做得更好?您对有此有着怎样的期待?

潘:首先像刚才说到的,要有主题。还有一个我们也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就像这一次,你们过来,可能教一首歌,但没教完,下一次,又换了内容,他们就没有学到一首歌。而且每次都是不同批的人过来,在这个过程中,来的人可能能有所收获和感悟,但是对于那些孩子而言,是陌生的,每一次都换一批人,你们也不了解,不能根据他们的特征入手,像你们华师,一年来一次,彼此不了解。可以的话,多来几次,第一次不了解,第二次就能了解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固定的人来,一个大学那么多人,每一个人来一次,可以来很多次,但是没有用,必须了解他们的特性,然后才能有效地帮助到他们。就像之前提到的,如果欺负你们了怎么办,如果你了解他是怎样的,就能有效地了解。你们能来,我们很开心,就是希望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
康迪活动作为少研会的固定活动,每年都会如期举行,这次采访过后,深深地意识到活动的不足。老师提到需要一个主题,内容不能过多,而且一直强调,人员要固定,次数要多一些,这些孩子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不容易了解,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每一次匆匆而过,对来者可能有所体验,但对孩子们并没有深刻的改变。如何让志愿服务变得更有意义,值得我们去反思。


关爱少年儿童  积极锻炼自我
(如果有爱心的你想对特殊儿童了解更多,欢迎参加12月13日由少研会主办的主题讲座“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讲座详情请点击推送下方“阅读原文”。)

采访稿:学术部 拓策部

图文排版:宣传部林涵


    关注 少研会小助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