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友原创】对李瑞芳先生《〈红楼梦〉中为何不写苹果》一文的几点商榷(一)

 

脂批石头记红楼梦中人 398454215

流星白羽箭 原创 苹果...





枕霞按:这是群内才子流星白羽箭兄的作品,是其继《里的一两银子能买到啥》后的第二篇优秀原创文字。虽然与本号推广《红楼梦》相关内容关联不大,但却是一篇由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引发的出的好文章,是一篇充满严谨求真求实精神的读后感,极为可贵。

最近拜读了了李瑞芳老师《红楼梦中为何不写苹果》一文,李老师在文中对苹果的历史源流考证得非常详细,梳理了《红楼梦》作者生活年代的官方典籍、私人笔记、大量的地方志以及现代的研究资料,发现很多典籍中提到了苹果,并认为《红楼梦》作者所处时代,“苹果不仅北方可见,且经由运输,南方亦可见”,“这说明在清后期,苹果是一种寻常百姓家与干果、馒头、素菜等同的一种水果”,并对于《红楼梦》中为何没有写到苹果,提出了疑问。[1]

李瑞芳先生在文中讨论的苹果究竟是哪一种呢?明清时候的那种苹果现在已经在市面上根本没有了,而现代的苹果和《红楼梦》则是风马牛不相及。

笔者认为,李老师在文中大量列举的当时的所谓“苹果”,其实都是频婆果而非现代的苹果,两者也并非同一物种,必须要探究这两者的区别才能具体地分析。由于“欧美苹果和中国苹果是两个不同的起源系统……我国原产的所谓‘林基海棠果’之类果木,举凡林檎、柰子等都来源于同种的变异。”[2]近代以前这两者是各自独立演变的,并无任何交集,不能让读者认为现在称呼的苹果在《红楼梦》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容易产生误解。

一、现在的苹果和红楼梦》时代典籍记载的所谓“苹果”并非同一物种

根据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六卷《蔷薇科》的记载:“(我国自古)栽培的苹果品种有片红、彩苹、白檎等,属于早熟品种,不耐储藏,经久质变,称绵苹果。近代传入中国的苹果,称西洋苹果,系在1870年开始引入烟台,以后在青岛、威海卫以及辽宁、河北等地陆续栽培”。[3]

这些现代被称作绵苹果的物种,因为品质关系早就退出水果市场,现在我们食用的苹果全部都是西洋苹果引入我国后的改良品种,和今年特别吸引眼球的的波兰苹果是近亲,其传入我国的时间尚不足一百五十年,在《红楼梦》作者所处时代,它还没有被引入到我国,当时也就不可能有西洋苹果了。

明清典籍提到的“苹果”实际上是当时的频婆果。频婆果属于林檎的一种,而林檎又和柰源出于一类且外观近似,药性相近,所以三者在古籍中有时并论,在现代则被称为中国绵苹果。

频婆果这种“苹果”的名称演变,笔者翻阅资料归纳了下:林檎和柰(两者经常混称)→平波果(元朝引入,源自林檎的新品种)→明清的频婆果(同平波果,也叫苹婆果,有时简称苹果,现代则称绵苹果)。



林檎

古籍中关于柰和林檎的记载很多,比如《广志》、《广雅》以及《齐民要术》等都有记载,。平波果乃是元朝时引入中原的,和林檎同源的新品种,它的果实更大更圆,颜色更红。我国南方早有一种頻婆果,也叫凤眼果,颜色红艳,所以人们就借用了南方的頻婆果来称呼这种新传入的林檎,把它称作平波果或頻婆果、苹婆果等。



南方凤眼果



把频婆果称作“苹果”,首见于明朝农学家王象晋所著《二如亭群芳谱》:“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为最美”。[4]



但此“苹果”并非西洋苹果,这种“苹果”不仅“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而且据清朝康熙年间张新修的《齐雅》一书记载:“频婆……柔脆嫩软,沾手即溃,不能远饷他邦。贩者半熟摘下,蔫困三四日,俟其绵软,纸包排置筐中,负之而走”。[5]

不难看出,这种柔软脆嫩、沾手即溃的“苹果”,无论口味、保存方式等和西洋苹果完全不同。由于西洋苹果优势非常明显,口味好耐储藏,渐渐也就逐渐取代了頻婆果这种我国本土的“苹果”。“苹果”这个词语,现在反倒成了西洋苹果的专有名称。而当时称为“苹果”的頻婆果,目前只在小范围存在,就不为人知了。

(待续)

脂批石头记红楼梦中人
398454215


    关注 脂批红楼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