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啊,从来就不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呢

 

这个仿佛从21世纪穿越回去的莫扎特,也许才是他更真实的样子。...





一身白衣的短发少年,扫着电吉他,一口一句被“哔”掉的粗口,不时奉上一个诚意十足的鬼脸,俨然一副混世魔王的样子。



任谁都无法将他和那个历史画像里,一身宫廷正装,满脸矜持的古典乐宗师联系到一起。



这是文化广场今年的年末大戏,德语音乐剧《莫扎特》。

德国国宝级的音乐剧创作组合,作曲家Sylvester Levay和剧作家Michael Kunze两位爷爷,继2014年带来一位不再是《茜茜公主》里的傻白甜美人的伊丽莎白之后,这次送上了仿佛从21世纪穿越过去的莫扎特。



编剧Kunze称自己为“讲故事的人”,如果看过《伊丽莎白》,你会知道他极擅长将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充实成一个有着丰满人性,可以为观众所感同身受的鲜活存在。

所以,这版《莫扎特》与其说是“艺术家的生平”,不如说是“一个很有性格的大男孩的一生”。

剧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设计,是戴着假发,穿着礼服的小莫扎特,从始至终无声伴随在长大的莫扎特左右。

Kunze令其代表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因此所有关于作曲的动作,都由小莫扎特来完成。



当“天才”的特质被独立剥离出来,莫扎特得以成为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人。

他爱寻欢作乐,不通人情世故,甚至连文章开始提到歌中的粗口,都是真实出自史料里,他本人写给表妹信中的用词。

莫扎特的第一位传记作者施希特格尔在他去世两年后写到:

恰恰因为这位奇才在艺术方面的早熟,作为公允的观察者我必须得说,他在其他几乎所有方面都还是个孩子。

他从未学会控制自己。对于家规、理财、节制以及如何在享乐方面做出明智的选择,他毫无感觉。

 

如此性格放在现今也许会被认作“艺术家脾气”,但在一个音乐家需要垂眉顺目为宫廷教会服务的年代,莫扎特就显得太过离经叛道了。

这直接导致了他与宫廷的决裂,和与父亲至死都未能解开的矛盾。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版的舞美,让莫扎特从头至尾都穿着与众人格格不入的现代风格白衣。



然而剧中最大的矛盾,却并非来自外部的不理解,而是莫扎特本人在“天赋”和“自由”间的挣扎。

毋庸置疑,莫扎特是被上帝眷顾的奇才,但这不单指他在幼年时就展露出的极高天赋。

先放两张他和贝多芬的手稿你们感受一下。


贝多芬手稿


莫扎特手稿

贝多芬,或者说绝大多数作曲家的习惯是,每个音符、每个小节反复斟酌,一系列涂涂改改后完成一部满意的作品。

但莫扎特的特长却是“一遍过”,他的手稿几乎都干净得出奇。

如同一台精密的作曲机器,一气呵成而出的作品已是完美杰作,“动一个音符,都不会完美,改任何一段,结构都会崩塌”。

这也使得他在36年的短暂生命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的音乐。据说把莫扎特的所有谱子重新抄写一遍,都需要7年之久。



稀世罕见的天赋,给了他收入、荣耀,却剥夺了他成为一个快乐普通人的渴望。

身边勤奋作曲的小莫扎特,与其说是神的赐福,不如说是伴随他终身的阴影。

莫扎特始终都在试图摆脱作为一架作曲机器的命运,而他的这句发问,也许可以作为整出剧想要表达的思想:
何所谓解脱
如果你阻碍了自己 
何所谓自由 
如果无法摆脱自己的阴影




然后来说说音乐。

曲作者Levay爷爷的音乐风格还是很明确的,如果你喜欢《伊丽莎白》,那《莫扎特》绝不会让你失望。

另外这也意味着,你能在这出明明是讲古典乐音乐家的音乐剧里,听到流行、摇滚、甚至《芝加哥》风格的爵士。

而莫扎特本人的古典乐曲,则被碎片化地穿插在剧中的各个时期。

最好玩的一个“彩蛋”,是在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与母亲争吵的唱段。

小调的旋律在结束的几句突然转成大调,仔细一听才发现变成了莫扎特歌剧《魔笛》里最经典的花腔女高音炫技唱段,几乎能想象Levay爷爷当年写到这段时一脸恶作剧的笑容。



作为典型的“戏剧音乐剧”,剧中的音乐是全程跟着剧情线走的,而各个音乐主题则都会对应相关的情绪或意象(这点与歌剧非常相似)。

如果你打算二刷《莫扎特》,注意音乐的运用,和音乐主题的重复出现,会给观演带来非常多的惊喜和乐趣。

举个例子,剧中在莫扎特和父亲的关系刻画上,下了很重的笔墨。互相关切却无法彼此理解的亲子矛盾,有很多当今家庭的影子。而用来描述这段关系的音乐,设计得非常精彩。



表现父子关系时,共用了三个非常有辨识度的音乐主题。为了方便表达,我分别称它们为:

①【苦心说服】主题;

②【明确表达爱】主题;

③【未能表达的爱】主题。

第一次莫扎特被伯爵呵斥时,父亲及时出现,用和伯爵同样的音乐(语气)责骂儿子,等到伯爵离开,便以①号主题开启苦口婆心劝导模式,这个主题后来也经常出现在父子试图说服对方的时候。

但在最后一次争吵时,盛怒下的父亲用一个更激烈的主题,应对莫扎特的①号主题,音乐已然暗示两人矛盾激化到无法化解,只得以决裂告终。

莫扎特两次离开萨尔兹堡出门闯荡,父亲都唱的是②号主题,一句“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极让人动容。甚至他们最终决裂时,父亲临走前的最后一句,仍然是②号主题。此时就算不看歌词,也足以感受到父爱深沉。

③号主题其实是一首完整的独唱曲,出现过两次,分别是莫扎特去巴黎后父亲在家表达担心,以及在父亲去世后,得知自己最终没能被原谅的莫扎特,在教堂里表达对父亲的爱。上行和下行音阶的运用,给了这首歌非常强烈的戏剧感染力。



然而如果说这出剧比《伊丽莎白》出彩更多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歌词,诗一般的语言,真的是让人舍不得落看一句字幕。

《莫扎特》这次的制作也非常良心,有别于之前国外大戏做全球巡演版的惯例,这是文化广场第一次将国外驻场版的音乐剧完整地带来上海。

15个集装箱的物料、480套服装、140多人的剧组,使得维也纳的演出效果得以完整在上海的舞台上重现。

因为驻场版的运输难度和成本都极高,据说文化广场也是和演出方争取了很长时间,才最终敲定这来之不易的40场。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关于演员,A卡的主演Oedo是维也纳驻场版的主演(剧照里的白衣小哥),B卡主演则是14年《伊丽莎白》时吸粉无数的鲁道夫王子。两组卡斯的唱功反馈下来都相当不错。

另外大主教(也是《伊丽莎白》里的皇帝陛下)的胸肌、腹肌也提醒迷妹们不要错过。



集结了有深度的剧本、设计精妙且足够好听的音乐,唱功过硬的演员,和原汁原味的舞美,不管你是对莫扎特,对音乐剧,还是对看帅哥有兴趣。《莫扎特》都很值得一看呢。

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演出时间:2016.12.13—2017.1.15

演出地点:上汽 · 上海文化广场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在线购票!



推荐内容:点击以下图片即可阅读

如何申请非盈利演出版权?看这里


一篇文章告诉你什么叫“戏剧构作”


    关注 好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