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弱背景,是什么让我申到普林斯顿PH.D? 专访来啦!

 

摇摆不定的G学长,复旦政治学GPA 3.34,无牛推实习,两次分别申请到杜克 Master和普林斯顿PH.D...



G学长,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

杜克 Political Science  Master

普林斯顿 Political Science  PH.D

看起来来无法做到的事情,我完成得很漂亮;别人断定我一定去不到他想去的学校,我却屡屡获得名校offer。

为什么我每一次都选择了不放弃,最终走进普林斯顿的大门?

我的经历很平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思想。

我先来介绍两件事:

1. 我非常不自信,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我上台会紧张,觉得身边的人都比我优秀。

2. 我做过两次申请,一次申请硕士,另一次申请博士。我来BeBeyond并非我青睐BeBeyond,而是我只能来BeBeyond。当时所有其他中介对我说我不可能申请到我想去的任何地方。只有BeBeyond接收了我。

我为什么如此糟糕?我本科的时候非常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的自卑并不是空穴来风:大一绩点2.9,四年GPA总共3.34,大三第一次拿到奖学金1500元;大二申请出国因为绩点太低,老师告诉我没有资格面试。我申请了3次科研项目,全部挂掉,最后一次评审意见是:水平不足。

我没什么特长,没什么才华,没什么亮点,4年下来感觉自己就是路边的一颗小石子。

我厌恶自己,甚至觉得在我朋友的眼里我也是个无趣而且失败的人。我处处观察别人都在做什么,希望通过模仿别人来使自己变得更好。那时候,我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也刻意躲开需要跟别人交谈的场合。我不希望自己被别人看见,我更愿意时刻躲在别人的影子下面。
可是我的心却不是如此安分,我还是想出国看看。只有一张近乎空白的简历和3.2的GPA,大三寒假我去了多家留学中介,我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申请人比我更平庸。

不仅如此,我还在纠结究竟应该申请什么样的项目,学术型还是职业型?根据我的经历,我觉得做学术毫无希望。当“学神”已经能去大型会议上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我还在为好成绩奋战;身边的人早各种intern一大把,一身正装早出晚归,而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发自内心底地感觉自卑和绝望,我为什么是这么糟糕的一个人?糟糕到我不能实现任何我想要的东西。

我究竟要做什么?

我质疑自己并且摇摆不定,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敢放手去做。

在本科的四年里,我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尝试。因为自卑,也因为自身条件低失去了很多机会。在大三准备申请的那一年,我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和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我听说咨询很高大上,公务员很清闲,会计很容易入行...

其实我心里知道答案:读书是少有几件让我开心的事。但是自己不甘愿承认:“我做其它的工作是不是会更好,做学术真的是最适合我的吗?”

最初毫无头绪的我先选择不去考虑它,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在仅剩的从大三到大四的那一年里,我争取到一份老师研究助理的工作,后来在上海市政府里实习了两个月,又同时通过本科导师获得了一个与NGO合作做研究的机会。这些写在简历上都平平无奇的项目却让我对自己了解更深: 1)我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2)我很讨厌为别人而工作,尤其是做别人布置的工作3)我喜欢创新,喜欢挑战权威。
有了这些经历和这样的分析,我觉得做研究也许会符合自己的兴趣。

我从本科之后就再也没有怀疑过我做研究的决定,但是我时不时还是会考虑放弃学术,因为一种不确定,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我知道只有一流甚至超一流的学者才真正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实质上的进步。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够成为一流学者中的一员。

最初尝试的滋味?

我第一次接触美国的社科研究感到诸多的不适应:

seminar课讨论的2篇论文花了我3天仍没有读懂,满纸的博弈论公式和回归方程让我抓狂,上课听不懂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问题,没有勇气上课发言...

几个月之后,我开始质疑自己的学术天赋。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继续。我读硕士的时候,有一个读完硕士后弃做学术直接工作的学长对我说:他不后悔花两年的时间做研究,因为曾经尽力了所以无憾。 他的回答也是我的回答。我选择继续,因为我知道如果轻易放弃我以后一定会后悔。

硕士第一年里,即使上课吃力,但我仍坚持把自己能做到的做好:把论文中自己能看懂的部分整理在一张纸上;搞懂每一行R code的意思;整个春假写一份文献综述。不管有没有用,我做这些只是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

无论脑海里充斥着多少令我沮丧的声音,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坚持向前迈步: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我迫切地想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使自己有勇气去选择它。

我能做好吗?

我很自卑,我一直有这样一个逻辑:“如果我的各方面都不如另一个人,那他能做的事我肯定做不了。”做了5个科研项目,6个高质量的实习,3个国外的牛推,的大神最后只拿到了第11名学校的offer。什么都没有的我,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前十名的学校。于是有很多事情我根本没有想过去尝试。
我能成功申请硕士,就是因为突破了这个逻辑。SOP总是让我不满意,经常写到一半就不想写。在BBY的办公室里我碰到了Jinbo(BeBeyond创始人) 并跟他说:“我没有成功的研究经历,对研究领域也没有清楚的认识,我喜欢做学术,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那次谈话让记忆深刻,我突然意识到过去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Jinbo向我展示了一个很简单又有力量的观点:

“只要你想要,成为优秀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我在杜克读完两年硕士。当时杜克官网上写“GRE写作低于3.5分的学生基本不会被录取”,我觉得杜克是最不会录取我的学校,不过为了凑数我还是申了。万万没想到的是,在4月1日愚人节那天,杜克给我发了录取。当时真的觉得像是上天给我开的一个玩笑。我非常庆幸当初没有因为杜克网页上的一句话就放弃尝试。

“他那么牛都没有成功,那么我去做同样也不会成功。”我之前多少次因为别人的失败经历甚至仅仅一句话就放弃了尝试。我只看到了表面相关性,甚至都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别人看起来强悍的条件真的是学校看重的吗?是否有其它更重要的东西?我完全忽略了这些问题。

只因为自己简历不如别人就给自己设定上限。处处模仿别人的我,处处想着自己如不人的我,自然是越来越比不过别人。
任何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只要解决足够多的问题。

在查看政治学博士项目时,我发现几个top学校录取的博士生都有美国本科背景。再加上当时盛传的“名校只招美本”的传言, 我开始犹豫以我国内本科GPA3.4零论文的背景要不要申这些项目以及要不要继续读博士。

但是后来我又发现: 当我了解美国博士偏爱美本,甚至都没有探究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真实性,我就立刻开始质疑自己的可能性。他们中的任何一所学校的网站都没有直接写只招美本,甚至连GPA和GRE分数的下限都没有。这比当初杜克白纸黑字写着“几乎不录取写作低于3.5”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当我不再扑风捉影,用别人的成绩给自己划线我的问题就解决了,我的背景就不可能再次成为自己的劣势。

每个个例的申请结果包含了太多的偶然性。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机会,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很多事情并非能被我们控制。虽然我本意应该分享我为什么会得到普林斯顿的录取,但其实这是最不重要的。

当面对绝境,你可以坐以待毙,或者开始解决问题。当解决足够多的问题时,奇迹就会发生。我开始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别人的失败经验从来就不应该成为我的上限,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如何决定你的道路?
如何找到适合你的项目?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BeBeyond专业咨询。 


    关注 BeBeyon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