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了,可你却失去了他

 

当你用权威控制了孩子,孩子输了,你赢了,然而你却失去了他...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豆妈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简·尼尔森是这么区分“赢了”和“赢得”的。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举例:八岁的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老师发信息给家长,让家长协助老师批评教育。

孩子一回到家,工作累了一天的爸爸说,今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了?你怎么就不学好呢。我告诉你,你以后最好给我乖一点!

这时,有的孩子会生气、顶嘴,以刘胡兰的姿态宁死不屈。有的孩子会伤心流泪,以林妹妹的姿态承认错误。

事实情况是,一个男同学在打打闹闹的过程中,不小心把他的语文书撕坏了,他一着急就打了那个男同学一拳。一来二往,两人打了起来。后来,同学报告了老师。同学只看到他先打了人,却并不知道他为何打人。老师也没有问清楚。于是……

本来是同学之间的打闹,结果变成了父子之间的战争。父亲训话的中心思想是,我是你爹,你要听我的,以后不许打架。最终,以强胜弱。赢了。

大家觉得,以后,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还会不会打架?

答案有两个,林妹妹式,都是我不好,不应该打架,忍一忍吧。刘胡兰式,将革命进行到底,看谁厉害。

结果怎样?孩子并没有学到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下次,可能还会“被通知家长”。爸爸觉得孩子不听话,批评教训,脾气火爆者动粗。

这就是典型的“赢了”孩子,却没有“赢得”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与各位家长共勉。

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上例,如果爸爸用一种友善坦诚的态度对孩子说:“老师说你打架,当着全班人的面批评你,还通知了我,是不是让你很难受?”

这时候,我相信,百分之百的孩子会点头。或者是狐疑,不晓得平时严肃的爸爸瓶子里卖的是什么药。

二.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爸爸继续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甩钢笔,墨水甩到了我身上。那可是你奶奶给我买的新衣服呀,回家要挨骂的。我既着急又生气,使劲推了他一下,结果他的手被钢笔尖划破了。老师罚我在教室后面站了三节课。”

这时,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真的?他把我的书撕坏了,我才打他的。老师说我先动的手,所以,批评了我。可是,是他把我的书先撕坏的呀。”

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爸爸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如果有人撕坏了我的书,我也会生气。还有被老师批评,心里难受。爸爸能够理解。那么,书已经被撕坏了,而且你也说他不是故意的。那应该怎么办呢?”

四.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当爸爸问:“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会说:“以后打闹时,手里不拿书。玩其他的游戏而不是打闹。书撕坏了,用透明胶带粘起来”等等。

如果孩子还小,不知道怎样做,家长可以告诉他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首要的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关键问题是,家长温和与理解的态度,建立了与孩子之间的良好链接。这是“赢得”了孩子合作的基础。

试想,在工作中,若遇到一个不尊重下属的领导。你犯了一点错,就在大会上批评,要求改正。即使你改正了,也会怀恨在心,咒他哪天被西瓜皮滑到,最好摔个骨折,不能来上班。

如果他能以平等的姿态,让你把话说完,就事论事指出你工作中的失误。那么,你不仅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还会在心里暗暗敬佩你的领导呢。
很多时候,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搞成了“权利之争”。我是你爸(你妈),你得听我的。久而久之,你“赢了”孩子,却“失去”了孩子。孩子不是变得越来越叛逆,就是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盲目顺从者。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为了接一个“同盟”,而不是多一个“对手”,让我们一起努力,“赢得”孩子吧。

相关文章:

父母越说这俩字,孩子越叛逆!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