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二重奏 要融合也要个性

 

3月24日至25日,“美国中提琴家林维洋音乐会&大师课”系列学术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纽约独奏家合奏乐团中提琴首席林维洋为两校的专业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与精准的示范,得到现场专业师生的一致赞许。...



        3月24日至25日,“美国中提琴家林维洋音乐会&大师课”系列学术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举行。 在大师课上,纽约独奏家合奏乐团中提琴首席、纽约古典乐手乐团中提琴首席林维洋为两校的专业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与精准的示范,得到现场专业师生的一致赞许。

音色在融合中体现个性

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中提琴教师孙大鹏表示,在音乐会的曲目安排上,特别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乐曲,比如,阿诺德.巴克斯《中提琴与钢琴奏鳴曲》充满英国绅士派头的优雅、诗意并带有中国五声调式的元素,别有一番韵味,但是,因為曲子的風格不易把握、技巧難度大,在當時鲜有人演奏,直到近十幾年許多杰出的中提琴演奏家的崛起,使得這首曲子漸漸的變成最受歡迎的中提琴奏鳴曲之一。保罗.亨德米特《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op.11 no.4》 充分表現出中提琴特有的優美音色与沉重個性,它采用幻想曲和主题变奏的形式,带有民歌的曲调,旋律优美、色彩丰富。



音乐会的形式则涵盖了中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中提琴二重奏以及两把中提琴与钢琴的双中提协奏曲。孙大鹏老师介绍,虽然这次音乐会只有短短的半天排练时间,三位演奏家迅速地适应及感受到对方的“要求”,迅速地达成默契、进入到一个理想的合作状态,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音乐处理的统一与一致性。



孙大鹏老师分析,在两把中提琴合作的乐曲中,布里奇的《悲歌》上演频率很高,它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其主旋律在两把中提琴之间穿插出现,时而对话、时而齐鸣,这就要求两位演奏者在音乐性格相近时音色要尽可能的统一且相融合;在音乐性格与织体截然不同时要层次分明,形成对应的关系。而两位中提琴演奏家对于这首乐曲的成功诠释充分说明,两件同样的乐器进行合作时,音色的表现手法尤为重要——两者的音色既要统一、能够彼此相融合,又要层次分明、声部清晰,展现各自的性格。另外,有些乐句要表现不同的音色效果,或者明亮、或者暗淡,必须事先思考、设计好选择哪根琴弦来表现最为合适。



节奏:保证精准、保持稳定

林维洋老师认为,节奏律动的默契是中提琴二重奏合作成功的另一个关键。例如,巴赫《布兰登堡第六协奏曲》是专为两把独奏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两把中提琴都是主奏乐器,这兩個聲部都非常重要,它们之间相互的對話与互動讓整首曲子頗為生動。在第一乐章中,第一中提琴先拉半拍、第二中提琴再进来,两把中提琴几乎一样的旋律在不同的节拍上先后开始而形成的一种轮唱营造出“回声”的效果,这要求演奏者能够将先后不同时间出现的音符快速地对应起来,但又不能显得死板生硬,考验两位演奏者的节奏律动感及音乐合作能力。如果节奏不稳定,就会早出来或晚出来,或者被对方带着走,完全乱套。因此,必须各自先用节拍器练习,只有自己先练准了,合在一起才不会出现节拍混乱。同时,本次音乐会采用钢琴而不是乐队协奏,中提琴也要跟钢琴的节奏协调。



林维洋分析,相对而言,《悲歌》这首作品节奏、速度上的变化比较多,每十几个小节就有“渐慢、回到原速、渐快”这样的变化,排练时要特别注意,既要互相支持又要随时回应对方在音乐上所做的不一样的处理,比如,对方突然拉小声自己就要拉得大声一点。



“因为我和孙大鹏老师所受的教育不同,对曲目风格的认知也有很大不同,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取得互相认同,以避免由于曲风的差异过大而产生不协调。”林维洋介绍,由于《布兰登堡第六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比较早的作品,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并没有一份非常准确的手稿,不同时期的演奏家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音乐会前双方就具体的弓法与指法做了统一,采用双方都感觉比较顺手的弓法与指法。


    关注 弦上的柔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