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的中國式難題

 

「體制教育的問題出在,成功的標準太單一,孩子似乎沒有了思想。」...





號外:現在公眾號有置頂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點開“中環陸羽茶室”公眾號。點“置頂公眾號”鍵,就可以置頂了,這樣。不管我們什麼時候更新,您都能容易找到。

文:江雁南

這是上海中學生小熊第二次轉換跑道。第一次,父母帶著他從體制內的中學轉到了國際學校,一年之後,父母又開始新的尋找,為完全無法適應的他第二次轉學。

小熊不知道自己是不適應國際學校,還是不適應應試教育。他體驗了整整一年的這所為中國人開設的國際學校,更像是兩者的結合:從一個高考奔向另一個洋高考。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問題上,小熊的家庭已經爭論了好幾年。

1999年,小熊出生於江蘇南通,這裏一向以嚴格的應試教育訓練和高分學生的產出聞名中國。不過,小熊不像是這條生產線上的標準品。他活潑好動,甚至讓老師覺得頑劣。成績則忽上忽下,不按應試的套路來,也不會花心思好好鑽研提高成績。

他興趣愛好很多,比如網球和國際象棋。4歲時,他下象棋就能贏過父親,小學四年級已經進入國家競賽,打入全國前32強。但是進入初中之後,父母不得不逼他放棄象棋,只保留網球的練習。因為象棋會佔用學習的時間,「打網球卻可以練身體,初高中太苦了,以後學習拼的就是體力」,小熊媽媽說。

在美國定居的朋友打電話來,批評小熊媽媽不該剝奪孩子最熱愛的興趣,「但她不知道國內的教育壓力有多大,」小熊媽媽無奈回應:「容不下他的興趣了。」

「體制教育的問題出在,成功的標準太單一,孩子似乎沒有了思想。」

父母並不想這樣。小熊的父母80年代末都畢業於中國的名牌大學,但都對自己的成長經歷充滿遺憾。小熊媽媽回憶自己的考大學時代:「我只知道自己成績好。但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究竟未來要做什麼,我又喜歡什麼。」

媽媽說,不希望小熊重蹈覆轍。「體制教育的問題出在,成功的標準太單一,孩子似乎沒有了思想。」他們想到,是不是該讓小熊去美國念高中。

很多年來,「去美國」都是不少中國家庭對於外面的世界、更好的生活的標準想像。小熊初二的時候,媽媽帶著他去洛杉磯考察當地中學。小熊的堂弟就被送來這裏讀書。但走進校園,母子倆發現,在走廊上聽到竟然都是中文。

小熊媽媽後來回憶,這是典型的「中國人聚集的美國高中,沒有什麼門檻」,她不想讓孩子去。但如果要進入更好的美國高中,小熊就要花更多時間學英文,但眼下的學業讓他根本擠不出這個時間。

他們做了一個折中的選擇:出國的目標延後,先去距離南通家鄉車程兩小時之外的上海,尋找一所國際學校。

上海有將近100所國際學校,其中9成以上,都是在最近5年內冒起的。顯然,讓孩子盡早擺脱只求高分的應試教育體系,為未來出國留學早做適應——小熊父母的需求,並非孤例。

不過,尋找的過程並不順利。

就送這個給屬雞的他! 





當國際學校遇到「洋高考」式訓練

從1987年允許外國駐華使館開辦使館人員子女學校開始,30年間,越來越多的中國民辦學校開始主力教授國際課程,大城市的公立學校也紛紛開設國際部。根據《2015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的數據,中國已經有「國際學校」597所,超過阿聯酋,成了世界上最多國際學校的國家。

而上海和北京,則是國際學校最密集的兩個中國城市。

這些國際學校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外辦國際學校」,由境外機構或合法居留的外國人開辦;一類是「民辦國際學校」,由中國民間資本開辦;還有一類是由中國公立學校開辦的「國際部」、「國際班」。2015年,這三類學校分別有116所、256所和225所。



圖為2016年6月8日,一個學生完成高考後與父母在一所學校門外合照。攝:Kevin Frayer/GETTY

其中,中國的中產家庭,往往會給孩子選擇後兩者民辦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從這裏開始,為未來出國留學做準備。小熊家也是一樣。

「我媽媽每週開兩小時車到上海,聽各個國際學校的講座和介紹,」小熊說,「她都可以開中介了。」

國際學校的課程五花八門,包括國際文憑組織IBO設立的IB課程、美國的大學預修課程(AP課程)、英國高中課程A-level、加拿大哥倫比亞省高中國際課程(BC課程)、還有澳洲課程。學費都在每年10萬元人民幣左右,相當於一個大學畢業生一整年的工資。

2015年,小熊初中畢業,成功考上一所以AP課程為主的國際高中。

家人送小熊到上海寄宿,以為會打開傳說中的素質教育大門。不過,現實卻與期待的有些不同。



圖為2016年5月28日,北京一所國際學校高中生畢業典禮。攝:Imagine China

「還是為高考打仗,但難度再升級,全是英文」「在這裏上課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用體制的方式學習國際課程。」

老師用AP課程的英文PPT,但講課語言卻是中文,上課就是「劃重點、抄PPT,沒有討論,然後就是做題、背、刷題,刷完一張卷子,再來一套。」這裏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試。同學之間,每天都在比成績和排名。小熊記得在地理會考之前,學校還進行了6天的封閉式訓練,每天就是複習地理。

學校的大部分老師來自上海一所重點高中的國際部。同學則大部分來自上海一家以極其嚴酷教育模式出名的初中。小熊形容自己在這所學校「就像喪屍」,「還是為高考打仗,但難度再升級,全是英文」。他說:「在這裏上課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用體制的方式學習國際課程。」

在提高名牌大學錄取率的壓力之下,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在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成績。而對大部分中國家長來說,這樣是不是背離了國際課程的精神,並不是要擔心的,只要能讓孩子考進「國外的好大學」,就是「行之有效」。

學業壓力大,英文不好,許多課程跟不上,這一切都對曾經在體制內學習如魚得水的小熊而言,「好像哪裏都不對勁,心理上有點自卑。」

除了學業之外,人際關係也是小熊面臨的新問題。

住進學校宿舍三個星期,小熊就提出要換宿舍。在他那個四人寢室裏,既有「官二代」也有「富二代」。有人拿出一疊人民幣在手心裏拍,「我爸請人吃飯都是人均4000」,「我身上的西裝也都是阿瑪尼定製的」。

小熊的室友們愛打遊戲和抱著電腦看劇,有時候嘲笑小熊,「你現在都第幾壘了?」小熊聽不明白,「一壘就是和姑娘拉拉手,三壘就是上床。」回家後,心裏難受的小熊問爸媽,「你們不是說同寢室的都是睡在上鋪的兄弟嗎?但他們為什麼是這樣的。」

小熊試著在學校裏開國際象棋社,但最後只有三個人報名。也試著參與各種活動,包括模擬聯合國和辯論,但最後他對這些都不真正感興趣。

「找不到自己,像陷在一個怪圈裏,」小熊這樣形容當時的自己。而小熊媽媽焦急萬分,她搬到上海居住,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給小熊陪讀,還給他請了補習老師。但是在家裏,小熊變得寡言少語,吃飯也只盯著手機,學校裏的每件事情都好像沒有成就,GPA(成績平均積點)連3(滿分為4)都沒有。

「我們沒有想到國際學校會遇到這麼多問題,那段時間簡直亂套了,我連心理醫生都預約好了,」小熊媽媽坦言自己哭了好多次,不知道小熊對課程是否適應、在學校裏人際關係是否能處好、還有面對各種誘惑怎麼辦。「本來還想過,大不了重新考體制內的高中,重來也比現在強。」

無奈之中,全家人又開始尋找下一所國際學校。

當國際學校遇到「教育主權」

小熊遭遇的是中國式國際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另一重問題更加隱性。

現正在國際學校讀高三的小金(化名)清楚記得,兩年前,她的高一課程表裏忽然多出了中國語文、地理、政治和歷史這四門課,而這些課程以前國際學校都不用教。小金形容,當時同學們「叫苦連天」,「課業已經很繁重了,我們還要上這四門『洗腦』課!」

這一變化,來源於2014年,上海市教委出台新政策,要求民辦學校的高中課程,必須增加「國家課程」內容,包括中國語文、地理、政治和歷史,俗稱「老四門」。這項政策針對的重點,是民辦的國際學校。而同時,這項政策還直接叫停了公立學校開辦的國際部課程,理由是維護教育公平與教育主權。(江雁南 / 端傳媒)

版權聲明:「中環陸羽茶室」除發佈原創市場投研報告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添加DGGKF2微信聯繫刪除。







就送這個給屬雞的他!






    关注 中环陆羽茶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