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游学零下30°,大兴安岭鄂伦春族人

 

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一个从大森林中走出来的民族,鄂伦春族,愿你长存!永远长存!...



12月中旬,在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作为第二期中国青年学生古村公益普查活动导师,我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培黎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的13名学生来到了中国极寒地区之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



我们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公益普查工作那几天,当地天气预报显示:最低温度零下30°,最高温度零下15°!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上游,这里不通火车,去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只能在塔河县下火车,然后转乘汽车。从塔河县城去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有100公里的距离。



(皑皑白雪覆盖着路面)

我们到达塔河县那天是早上6点03分, 我们一行人睡意朦胧地在塔河小城下了火车,一股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顿时把我们吹醒!

我们踩着厚厚的积雪快速走出站台,迅速登上县妇联帮助联系好的汽车。

塔河县妇联主席宋志红看着学生们冻的丝丝哈哈的样子心疼地说:大冷的天,没事谁愿意出来!你们谁带衣服少了,我家里有。

一席话,说的孩子们像回到了家一样。



(寂静的小城)

我们一行人吃完当地妇联帮助准备的早餐,在夜色朦胧中赶往100公里外的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

我们经过的塔河县城街道上人少,去往白银纳乡的公路上更是鲜见汽车。车外飘着雪花,司机师傅一言不发、小心翼翼地开着车。

路上,偶见拉着石头的大型装载车,我们的车只好慢慢地在后面跟着。看着我们的车蜗牛般的行驶着,有的同学怪罪前面的司机不礼貌、不让车。

一路上一直紧张开车的司机师傅开口了。他说:在东北山区,要感谢这些大货车,没有这些大货车压出的路,其他车根本没法上路。

司机师傅的一席话,在我们后面的普查活动中得到了验证。

大兴安岭地区长年积雪,下雪后大雪封山,住在山里的人很难出行。在没有清雪的公路上驾驶行车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们到达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前一天,听说乡里的一名干部着急从县里开车回来,一不小心跌入了沟里,好在人没有受伤。

司机的提醒让我们一车人顿时紧张起来,没有了叽叽喳喳的交流,只是在心里默默的祈祷和祝福。



(鄂伦春族新居)

在这个极寒的季节里,我们一行人远赴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是自发的公益志愿行为,13个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汇聚在一起就是想通过青年学生探访鄂伦春族,增加在校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挖掘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当地通过向外界学生宣传鄂伦春族的文化,引起新一代青年的关注,从而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

通过影像记录和口述历史等形式,记录鄂伦春族的特色文化,并在《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向海内外人士宣传鄂伦春族。

我们的汽车经过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又向西行驶了30多公里来到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这个萦绕我们心头多日的地方!

呼玛县妇联主席邹君一大早开车从县里赶到这里,呼玛县城到白银纳乡有130多公里,一个女同志自己驾车让我们一行人非常感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邹君就像一位母亲似的热情、周到、细心陪伴呵护着这些远道而来大学生。

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我们居住在唯一的一个目前可以接纳客人的招待所,五个男生挤在四张床上,八个女生拥挤在其他两个房子里,男女公用一个卫生间。

一条公路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穿街而过,公路的一边是新区,有楼房和广场;另一边是老区,有一些人至今还在平房里居住。

这里街道上的积雪没有人清扫,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走路踩出了小道。

这里雪大、寒冷、人少,街上鲜见行人,只见几条野狗不时地在皑皑白雪下寻找着吃着东西。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政府办公楼前,刚来几天的乡党委书记孙永福带着机关几个男同志在清扫着院里的积雪,由于人少清雪成了这里的一大难题。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副乡长王春霞是个女同志,今年30岁,鄂伦春族人,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她热情好客负责接待安排这些大学生。

王春霞与大学生们见面后很快就与他们打成了一片,开始如数家珍地向介绍起当地情况来!

午餐是乡里特意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大学生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按照孙书记的说法不能说吃好,但是一定要管饱。

接连几天,我们都在乡政府食堂吃饭,每天都吃的饱饱的,这里的伙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鄂伦春族图腾到处可见)

我们这次大学生普查公益活动内容之一是给当地的孩子们上一堂课,这堂课由来自辽宁大学的三年级研究生骆丹负责。

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学校多功能教室里,三个学年的学生还不到50人。这里的人少问题已经出现。

研究生骆丹讲课内容是讲述汉字,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们非常开心,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丝毫没有生涩和不好意思。

这里孩子的眼睛看上去清澈、透明,没有任何的困惑和迷茫。我们细心观察这些孩子,从他们杂乱的头发、灰蒙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很多日子没有洗澡、洗头、洗脸了。



(孩子们在玩骑马打仗游戏)

学校老师说:乡里没有公共浴池。孩子们夏天可以到河里去洗澡。冬天经常是几个月洗不上一次澡。

乡中心校有四层楼,楼内没有厕所。师生如厕一直是大问题,夏天还好,一到冬天零下30°的天气里,学生们上厕所都要跑着去、跑着回。

大学生们自发地为孩子们购买了一些学习用品。为了购买这点学习用品,大学生们在两家小卖铺才买到。

据当地人讲:冬天,这里的人少,购买力也少!有些商铺一天都不能开张卖出货。

这次普查公益活动,大学生们自由组合成了3个小组,分别对鄂伦春族的历史、饮食、风俗习惯进行了访谈和考察,摄影小组全程跟踪拍摄。



(参加公益普查活动的大学生)

从我们居住的招待所到采访对象家直线距离不到500米,走在这500米的路上,我们冻着像猫抓似的。可想而知,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我们在民俗广场拍摄鄂伦春族过去居住的撮罗子,手机被冻的停机、断电,拍几分钟就要在贴身内衣里暖和一会。

这次访谈记录对象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了!看着老人这么大的年龄还在传承着鄂伦春族传统,我们除了感动还有担忧和一丝的悲哀。

我们了解到当地年轻人很少有人会用野兽皮缝制衣物了,能说鄂伦春族语言的人也不多了!

鄂伦春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如果没有了语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遗憾和悲哀!

我们问起当地几个鄂伦春族后生,他们有些不习以为然,对民族的这些传世珍宝不知道学习、掌握和珍惜!

关扣妮是鄂伦春族萨满教唯一在世传人,今年83岁独居生活。

说起鄂伦春族萨满教,老人告诉我们:那些都是很遥远的事情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对这些有兴趣了!

现在关扣妮老人活着,人们还会知道鄂伦春族萨满教,一旦老人走了,我们担心鄂伦春族萨满教还会在吗!



(鄂伦春族萨满教唯一传人)

鄂伦春族在国内只有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很多人是因为“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在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而知道了鄂伦春族!

如今的鄂伦春族人已经远离了大森林定居在乡村、生活在乡镇!有的已经走出了家乡,走进了繁华的城市生活。

现在的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有人口7000多人,6个行政村,鄂伦春族人占有不到10%的人口。

可以看出这里在尽力打造着鄂伦春族文化,在街道两边的木杖上可以看见喷涂着鄂伦春族图腾,在新建的房子上勾画民族文化,在中心校开设鄂伦春族母语教学,有手艺的老人尝试着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在努力挽留着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可惜的是纯正、正统的鄂伦春族传统已不多见!

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逗留期间,尽管天气寒冷,但是没有挡住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的学习欲望!

他们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问起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可惜的是当地很多人都摇头表示不清楚!

一个拥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少数民族,你不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吗!你不想想为自己的民族发展和传承做点什么吗!

几天的考察活动,我们除了感觉到这里的自然生存条件艰苦外,为这里的孩子冬天上厕所心疼外,更多地还是为这里的民族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而担忧!



(中间老人是鄂伦春族传人孟淑清)

冷!是这里的最大特点和困难!可是,还没有冷到拿不出手的程度!

面对古老的鄂伦春族传统手工技艺、面对即将消失的鄂伦春族人的母语文化,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族后代们不能袖手旁观了!鄂伦春族的后人不能对自己的民族传统这般冷漠!

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一个从大森林中走出来的民族,鄂伦春族,愿你长存!永远长存!


    关注 罂粟花文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