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遇方城

 

黄石砚曾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品。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







黄石砚曾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品。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山而得名。而黄石山因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而始称黄石山。是中国五大名砚之一,曾赢得北宋书画家米芾和黄庭坚高度评价。1990年,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以高度的评价,并亲笔题写“中国黄石砚”。

“砚山铺的闺女不纺花,人人都会磨砚瓦”,可见当时制砚的风靡和制砚文化对当地人文影响之大。



悠久炳史册,厚重说方城。倚着绵延八百里的锦绣伏牛山,一方古老神奇的文化在河南省西南部悄然兴起。

方城,就好似一杯甘醇的老酒。

楚长城在这里见证了世世代代的变迁,练真宫积淀了道教文化的传承。自古南阳这片胜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迭出,千古流传。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哺育了勤劳智慧的方城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与工艺——拐河丝绸、砚山铺石猴、姬庄岩画……而在南阳方城众多的特色工艺中,黄石砚可谓是最受方城人民喜爱和重视的工艺之一。

砚,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文脉的源头。自造纸术发明以后,砚就应运而生了。而黄石砚,更因历代文人对它的情愫,使之成为中原大地上文人艺术品格与生命状态的象征。古今而来,尽管是多么复杂的思绪,只要手中的笔触与砚有了交集,也都能如墨一般细腻柔软。
砚的收藏价值,第一个是名石,第二个是名师雕刻,第三个是名人使用。

黄石砚起源于唐,兴盛于宋,是一代文人墨客青睐的文房佳品,相传宋代米芾和黄庭坚对此砚都有很高的评价,还有黄庭坚当县委的时候曾经亲自登上方城的黄石山去游玩,发现当地有砚台,对这个砚台大加赞赏。相传砚山铺得名是因为黄庭坚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做砚,因此赠名。

此外当年的苏东坡与黄石砚也深有渊源。宋代京城在开封,苏东坡在京城做官,经历了很多地方,最后葬在河南。苏东坡在文艺书法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对黄石砚也颇有研究。

黄石砚质地细腻,磨墨之后用起来手感、质感比较好。并且原石很特别——黄石砚的石头里面有石眼。眼有两种,第一种叫活眼,第二个叫死眼。活眼像眼睛睁开一样,如果仔细观察石头的眼,它有各种不同的类型。黄石砚的眼较之端砚更大,在石头中间陡然一块,质地十分出色。

黄石砚的色彩艳丽,点缀精美,符合传统文人、书法家的气质,因此在宋代以后十分出名。直至今日仍在开发。可以说,黄石砚虽无缘于四大名砚之列,但仍然开启了一段绵延至今的传奇。

河南省方城县。北倚伏牛山脉,南望桐柏山脉,砚山铺只在此占据了一隅之地,却撑起了黄石砚的历史与传承。砚山铺便是此次访砚之旅的第一站。
“砚山铺的姑娘不纺花,人人都会刻砚瓦”,这句俗语在这个小小的镇子上流传了百余年。随处可见的制砚坊可以说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砚山铺,凡是能看得到的作坊,展厅上的砚品都是精致入微,琳琅满目,各个品种的摆件都让我们一行人看得眼花缭乱,实在是丰富多样。

其实,砚山铺出的黄石砚早在汉代已有开发唐宋时期声名日臻其盛,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历史的兴衰变迁却日渐埋没。处在夏路咽喉地带的方城县既是历史上的咽喉重地,更是文化交汇的宝地,从古至今,改朝易代,唯一不变的,便是这黄石山脚下沉积的石。近年来,这千年的瑰宝终于被当地政府和一些制砚的老辈们重拾起来,制作工艺也从曾经传统原始的全手工制作进步到了现在的半机械化工艺,大大减轻了工人的负担,使更多的匠人将精力投入在创作和精雕上,也成功涌现了大量经典的作品。

匠人匠心,没有好的匠人就不能继承好的工艺,张君贤,正是这样一位老匠人。他和儿子张伟创办的张伟黄石砚厂(现华宝黄石砚厂)是砚山铺近代以来最具规模的黄石砚厂。“这些年我们不断外出学习,和大师取经,因为我们要以实力立厂,把砚山铺的黄石砚世世代代的传下去。”这样的是师徒,是父子,更是文化的上辈与下辈,这中间都流淌着血浓于水的匠心之情。

一路颠簸,车轮下的石子路就这样带着我们走出了砚山铺,一路来到了黄石山脚下,这里,是黄石砚工艺的自然之源。五色的石头在阳光下闪耀着不同的光泽。砚石厂的工人带着我们上了山。一路上,暖风迎面,照耀着这片深沉的大地散发出别样的生机。谁又能想到地上这些散落着的朴实的原石却造就了一个个典雅的名砚呢?
其实,这里的每方砚台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课本。君子不器,说的就是人拥有各种存在状态的可能性,用在今天的黄石砚也是一样。砚,在与笔墨疏离的今天,正在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我们也许远离了笔墨纸砚,但是我们不能远离的是文化的根,是工艺的源,是民族的积淀。

砚遇方城,摸着这方带着感情与汗水的温石,温暖在手,启迪在心,生命被放大,时空被压缩……
组名:HsY剧组
成员:宋艺婷、周彤、李雨昕、归嘉仪、陈娅欣
组长:宋艺婷


    关注 方城电视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