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砚山:笔墨砚山仙湖胜景,弦子舞笑语欢歌,草人舞原始古朴

 

草人舞跳出了稻作文化的千年古韵,弦子弹奏出彝族人欢乐的心声,绣娘们用手中的针线传递幸福。...

CCTV-10


2020.5.22 23: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云南卷 砚山篇


砚山篇  预告片
砚山素有“滇桂走廊”之称,茶马古道穿境而过,这里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砚山人隐逸自然、躬耕田园的沃土。
传说清朝末年,一名朝廷官员途经此地,见良田四周,三山并列,赞叹道:山势颇秀,其形如砚,此地就叫“砚山”罢,后来人们又将砚山旁的两座山丘命名为“笔山”和“墨山”,砚山的人文气质,就此天成。
1935年,民国政府设置砚山县,县名沿用至今。
弦子舞 笑语欢歌


弦子,形圆似月、其声如琴,是彝族人十分珍爱的乐器。
阿舍彝族乡的斗南村匠人制作的弦子外观精致、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居住在斗南村的壮族百姓,世代传承着弦子制作这门传统技艺,形成了砚山县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彝家乐器壮家造。
顶灯弦子舞是黑鱼洞村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顶灯弦子舞表演中有很多高难度动作,男子持弦子边弹边跳,女子头顶碗灯,碗灯里的火苗表达着彝族同胞对火的崇拜。男女表演者还会一起配合,做出许多造型,有高空顶碗、千手观音、人墙舞碗等等,难度之高可与杂技表演相媲美。
南国神草  人参三七
三七在《本草纲目》中被奉为“能合金疮”的要药,生长在者腊六诏山脉上的天赐神草,很早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珍品。
砚山非常适宜三七的生长,人们用三七制作了美食“三七宴”,鲜艳的色泽、细腻的口感、精美的造型,征服了食客们的味蕾,每到周末,各地的食客都会慕名前来品尝。


如今,一朵朵鲜红艳丽的三七花,装点着砚山的大地,三七的各种产品也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地区。这株“南国神草”已经成为了砚山的一张名片。
草人舞 原始古朴
每年的春耕时节,砚山县大新村的壮族同胞们都会跳起原始古朴的草人舞,祈求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他们一年中的盛事,称为“开年节”。
仪式开始,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十几位年轻小伙子全身裹满稻草,开始了即兴表演,他们时而模拟犁田耙地,时而模拟收割稻谷,充满原始色彩和古朴气息的舞姿博得了周围村民们的阵阵喝彩。
文旅融合 推动“乡村振兴”
砚山县以白沙坡村为中心,带动周边乡镇妇女发展刺绣产业,指尖上的艺术助力砚山县彝绣产业有了大发展,在“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件件彝绣作品广受好评。


在文博会上赢得一致喝彩的,还有砚山窑上村的土陶。从生活用品到工艺制品,历经百年传承的土陶也迎来了华丽转身,窑上村成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规模最大的土陶生产基地。


2019年7月,民族服饰文艺演出成功举办,砚山县的各民族群众身着极富特色的民族服装,走上同一舞台。壮族儿女的棒棒灯舞,彝族同胞的弦子舞,苗家小伙儿的芦笙,还有承载着希望与丰收的“草人舞”,一场精彩的民族文化盛宴正在上演。


从彝绣的轰动,到土陶的畅销,砚山人的视野越发开阔,他们以“乡村振兴”为引导,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出生态文明的绿色家园,构建了美丽砚山的宏伟蓝图。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砚山篇》

播出时间:5月22日 23:06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丁鑫(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