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风】扬州历代贤官/王士禛:昼了公事 夜接词人

 

“绿杨城郭是扬州”

“扬州好,第一是红桥。”红桥在扬州瘦西湖南大门,是一座美丽的石拱桥。红桥在明代就有...



“绿杨城郭是扬州”





“扬州好,第一是红桥。”红桥在扬州瘦西湖南大门,是一座美丽的石拱桥。红桥在明代就有了,但出名是在清初,因为王士禛在这里举行了影响深远的红桥修禊。

王士禛,清初诗坛领袖。顺治进士,初任扬州推官,后为部曹,转翰林,任国史馆副总裁、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工诗词,论诗创“神韵说”。未仕时赋《秋柳》诗,崭露头角。官扬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诗名大起。著作甚丰,著有《居易录》《池北偶谈》《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等。王士禛的"禛"字,因避雍正讳而改名王士正。乾隆赐名士祯,但后人都是王士禛、王士祯并用。



王士禛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是明朝布政使。王士禛五岁入家塾读书,七岁时入乡塾读《诗经》,顺治七年(1650)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游历济南时,邀请文坛名士在大明湖雅集,即景赋秋柳诗,一时和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

顺治十六年(1659),王士禛任扬州府推官,从此开始了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的风雅生涯。王士禛担任的是推官,留下的是文名。他做扬州府推官的时候才二十六岁,正是少年得志之时。

王士禛在扬州五年,除了做他的推官之外,最有影响的事情是红桥修禊。王士禛虽然官职不高,但由于才华、风度、学养、门庭等方面的因素,俨然成为扬州词坛的中心,许多唱和活动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现存的唱和作品看,几乎所有的首倡者都是王士禛。

红桥横跨在瘦西湖上,王士禛有《红桥游记》记其冶游之乐。其《浣溪沙》三首云: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绿树横塘第几家。曲阑干外卓金车。渠侬独浣越溪纱。    浦口雨来虹断续,桥边人醉月横斜。棹歌声里采菱花。

《浣溪沙》传诵一时,“绿杨城郭是扬州”成为名句。红桥修禊在王士禛是非常得意之事,所以在他笔下再三提及。《红桥游记》说:“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偶然漾舟,酒阑兴极,援笔成小词二章,诸子倚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居易录》说:“予尝与袁昭令、杜于皇诸名宿宴于红桥。予自为记,作词三首,所谓‘绿杨城郭是扬州’是也。昭令酒间作南曲,被之丝竹。又尝与林茂之、孙豹人、张祖望纲孙辈修禊红桥,予首倡冶春诗二十余首,一时名士皆属和。”《香祖笔记》又说:“昔袁荆州箨庵于令自金陵过予广陵,与诸名士泛舟红桥,予首赋三阕,所谓‘绿杨城郭是扬州’者。诸君皆和,袁独制套曲,时年八十矣。”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红桥修禊



美国博士梅尔清谈到扬州红桥,引用清代一位到过扬州的文人的话说:“山川得名,多因人杰。”明显的例子是黄州的赤壁。有人说,未有东坡之前,赤壁只是一片顽石;既有东坡之后,赤壁赫然成为名山。扬州的红桥也是如此。桥的名声往往并非因为它本身的景致,而是因为它蕴含的人文内容。许多桥在建筑上并无特别之处,但却享有文化上的盛名。如果说圯桥是因为孺子可教,断桥是因为人蛇之爱,灞桥是因为折柳离别,枫桥是因为渔火钟声,红桥则因为王渔洋的诗人雅集。

乾隆进士张九镡有一首《晚秋广陵泛舟》吟道:

红桥修禊冶春诗,载酒江湖似牧之。

谁信一官烟月地,欧苏鼎立见丛祠。

诗中所说的红桥,原是建于明代的一座红栏木桥,清代改为拱形石桥,又名红桥。虽然《扬州梦香词》说“扬州好,第一是红桥”,但红桥其实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的盛名来自诗人的雅集,而这种雅集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做“修禊”。修禊本是古人春日在水边沐浴除垢的风俗,诗人把饮酒赋诗称为修禊,原是一种借指。但自从有了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之后,修禊便总与诗人有关了。



最早在红桥修禊的是清初扬州推官王士禛。康熙元年(1662)春日,王士禛与扬州诸名士集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王士禛作《浣溪沙》,其中有名句云“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纷纷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和道: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这次雅集的规模并不大,与会者有杜浚、陈维崧、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等骚坛实力派。尤其是陈维崧,人称“江左凤凰”,为阳羡词派领袖。

两年之后,王士禛再次修禊于红桥。这一回王士禛一口气写了《冶春绝句》二十首,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王士禛觉得自己的作派与当年王羲之兰亭修禊可以一比,不无自得地说:“红桥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盛事,当使红桥与兰亭并传耳。”雅集的诗作,后来编成《红桥唱和集》三卷。

在文字狱中复兴汉文化

清初实行严酷的文字狱,禁止文人集会,但红桥修禊看起来是一个例外。这和红桥修禊的主旨远离政治有关。而恰恰在那时候,清廷为安抚江南、收拾人心正在调整政策。红桥修禊让江南士子呼吸到了久违的自由,也为新朝装点了太平。可以说,红桥修禊正是在不谈政治的标识之下,投合了朝廷的政治意图。

在王士禛之后二十余年,在扬州治水的孔尚任又一次发起红桥修禊。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山东曲阜人。他因作过《桃花扇》,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孔尚任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三日,在扬州红桥举行修禊的。这次参加雅集的名士数十人,来自八省,所以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他有一首七律《扬州》写道:“阮亭合向扬州住,杜牧风流属后生。”这正是他发起红桥修禊的重要原因,想仿效阮亭(王士禛)。

雅集一般由官员发起,但诗人也可以自行其是。布衣诗人厉鹗就曾倡导过一次秋天进行的红桥修禊。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他虽然多才,但运气不济,毕生以设馆授徒为业。乾隆年间,厉鹗寄住在扬州东关街马家。他曾遍览马氏藏书,编纂成《宋诗纪事》百卷。乾隆三年(1738)金秋十月,厉鹗和扬州诗友闵华、江昱、陈章等人畅游了秋日的瘦西湖。他们相约赋《念奴娇》词,而命厉鹗为序,后人则把这次雅集称为“红桥秋禊”。诗人汪沆因此写下有名的《红桥秋禊词》:“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此后,卢见曾、曾燠等人都进行过类似的活动。可见王士禛以红桥为中心的诗词唱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影响。《词苑丛谈》说:“红桥在平山堂法海寺之侧。王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言字旁+燕(造字),间小有唱酬,江南北颇流传之,于是过广陵者皆问红桥矣。”所言并不过分。参加红桥修禊的名流如杜浚、蒋阶、袁于令、张养重、陈维崧、朱克生、邱象随、曹贞吉、陈允衡等,其中一些人在济南就参加过王士禛的秋柳唱和,是王士禛的追随者。当然比起济南来,王士禛在扬州的交游更为广泛,这为他跃身文坛盟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创立广陵词派

清初的扬州聚集着一批名词人。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写道:“广陵诸子,善百、园次,巧于言情;宗子梅岑,精于取境。”文中提到的陈世祥、吴绮和宗元鼎,都是广陵词坛翘楚。正因为扬州有地利、人和的条件,四方词学名流云集扬州,王士禛才有可能在扬州掀起一个词创作的热潮,创立了一个广陵词派。

王士禛在扬州的词学活动,不限于创作,还表现在词学理论探讨方面,《倚声初集》的编纂刊行就是一个重要标志。《倚声初集》的编者为邹祗谟和王士禛,红桥唱和诸作已经收入了书中。《倚声初集》的选录宗旨号称是“起万历,迄顺治”,实则以当代人为多,一方面体现了选家品藻词坛、引领词风的气度,另一方面,由于所选者多为邹、王所熟稔。《倚声初集》选了不少柳州词人,因为柳州词人和扬州词人关系非常密切,柳州重要代表人物曹尔堪就是扬州词坛的积极参与者。所以扬州词坛的成员,并不局限于扬州。由于王士禛的词学活动,扬州俨然成为当时除北京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词学中心。

王士禛走上词坛之时,天下作词者尚少。也并不是真少,而是具有个人影响力的词人少。在这个意义上,扬州词坛为王士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王士禛十几岁就开始写词,但直到他赴扬州任推官后的五年,才达到创作的高峰。在扬州时,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至今传为佳话。他在扬州的创作得到了词坛的承认,确立了他在词坛的地位。而当他离开扬州之后,也就基本上不再从事词学探讨了。

康熙十七年(1678),王士禛受到康熙召见,入值南书房,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禛在京城时,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另一个大舞台。康熙下诏要王士禛进呈诗稿,这在当时是罕见的殊荣,王士禛选录了三百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不久因受牵连,革职回乡,后又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卒。

王士禛的成就除了先天的秉赋,更因为后天的苦读。王家富于藏书,因兵火散佚过半。王士禛入仕途后,常借他人藏书录作副本。薪水所得,悉以购书,长达三十余年,从不间断。康熙四十年(1701)请假告归,惟载书数车以行,他的弟子禹之鼎为他绘有《载书图》。王士禛的藏书楼叫池北书库,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名命名,庋藏之富,甲于山左,与曝书亭称盛一时。有《池北书库藏书目》,收录宋元明本近五百种,每书之下撰有题记。

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追求清幽、淡雅、风韵、含蓄。他的诗与其说是描写客观世界,不如说是抒发主观感受。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在扬州任官期间,却以“昼了公事,夜接词人”闻名,每天与名士相游,几乎一日不空。扬州人自欧阳修、苏轼之后,对这类文章太守尤为推崇,所以把他和欧阳修、苏轼并列,建了一座三贤祠以资纪念。

瘦西湖名字的由来

扬州瘦西湖的出名,和王士禛有很大关系。因为王士禛让红桥名闻天下,瘦西湖才为海内所知。瘦西湖是一幅流动的画,一卷芬芳的书。凡是到过扬州的人,瘦西湖里倒映的树、桥、亭、塔,常常会悄然进入梦乡。

两三百年前,杭州诗人汪沆从钱塘来游扬州,深感扬州之湖与杭州之湖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诗兴勃发,欣然命笔。诗中有云:“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他把扬州城西的一湾碧水比作杭州的西湖,而冠以一个"瘦"字。据说,“瘦西湖”的名字就是从这首诗开始流传开来的。其实在汪沆之前,就有“瘦西湖”的叫法了。吴绮《扬州鼓吹词·小金山》云:“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吴绮是顺治初年人,汪沆是乾隆年间人,两人在世时间相差百年,在汪沆之前百年,“瘦西湖”之名已见著录。

天下三十六西湖,其中并不包括扬州。但有一点,扬州人是应该感到自豪的:“西湖”虽多,“瘦西湖”呢,却唯独扬州一家。一个“瘦”字,可谓是点睛之笔。诗人的妙喻,绝妙地表现了扬州瘦西湖纤秀、苗条、俊俏的风韵,从而同杭州西湖雍容、圆润、丰腴的风姿有别。

瘦西湖可以说是一串闪光的珍珠。它长长的、弯弯的,两岸布满了各种名胜古迹。走进瘦西湖大门,一条林荫道通向徐园,这条林荫道就是长堤春柳。徐园的景色,易君左曾在《闲话扬州》中赞美道:“园林的设计真不错!除开留园——江南第一名园以外,徐园的花木楼台,假山奇石,大可以流连。”从徐园向湖东遥望,看到葱茏的树木间有座座楼宇。其中一座古典式的楼,叫四桥烟雨楼。为什么叫“四桥烟雨”呢?因为在那里登楼远眺,能够在烟雨朦胧之中,隐隐约约看到四座桥:大虹桥、长春桥、春波桥、莲花桥。

穿过了徐园就是小金山。小金山四面环水,本是瘦西湖中的一个小岛。现在的小金山,因有小红桥和玉版桥与对岸相连,几乎教人产生不出"岛"的感觉。小金山南有琴室,东有月观,西有吹台。此外,小金山顶又有一座风亭。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的名字,都肇始于南朝太守徐湛之,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从小金山向南看,可见高耸入云的白塔。有趣的是塔下的法海寺,历史上以红烧猪头出名。朱自清说过,法海寺最著名的是白塔,但还有一样东西,一般人猜不着,那就是红烧猪头。他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

从法海寺前的曲桥,可登上凫庄。在水榭里随意坐一坐,向曲廊中信步走一走,心情特别舒畅。要说什么地方距离瘦西湖最近,那一定是凫庄。在凫庄,可以闻到瘦西湖水的味道,听到瘦西湖水的声音。

在瘦西湖,要数白塔的故事最多。“白塔真是盐堆的吗?”游人常问。但白塔的故事其实是经常变化的。白塔建于清乾隆间,系模仿京城北海的喇嘛塔而建,故又叫小喇嘛塔。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白塔已经是湖中一景,叫做白塔晴云。

当然,瘦西湖最出名的是莲花桥。莲花桥的得名,是古人形容它的五个亭子犹如浮出湖面的五朵莲花,故名。但一般老百姓没有这样风雅,因为桥有五亭,就叫它五亭桥。清人沈复《浮生六记》这样描写五亭桥一带的景色:“河面较宽,南北跨一莲花桥。桥门通八面,桥面设五亭,扬人呼为‘四盘一暖锅’。此思穷力竭之为,不甚可取。”以前的瘦西湖,可以游玩的地方,大概就到五亭桥为止。五亭桥以西,芦苇丛生,河荡荒芜,游人很少涉足。但自从建了熙春台,五亭桥西部也成了游览胜区。

从五亭桥一直往西,会看到二十四桥。桥是新建的,它的位置在原先的廿四桥之东,蜿蜒在瘦西湖之上。桥虽新建,但因它的玲珑、优美,尤其是它的名字,总算给游人提供了一个怀古的地方。

在瘦西湖的亭台楼阁之中,有一处名字最特别,叫“小李将军画本”。初来的游客,常对这个名字困惑不解。其实何止是游客,即使是本地人,也未必清楚。唐代的青绿山水画成就突出,代表人物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是唐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继承父业,同样以山水画享有盛名,人称小李将军。此处风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故此命名。

从二十四桥折向北去,有烟树迷茫之感。这一带,大约一二百年以来,都曾经荒凉和寂寞。但当你穿过树的屏障,花的栅栏,不由得眼睛一亮!这里有新恢复的石壁流淙,在石壁流淙之北又恢复了锦泉花屿。石壁流淙与锦泉花屿,又合称万花园。扬州古来以花事胜,如今万千花事都钟灵于此了。


    关注 扬州快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