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这几招,开启古文创作之旅

 

如果对文言创作感兴趣,提升古文写作水平才是王道。...



感谢大家一如既往对尚古(shanggu_culture)平台的关注,聊了这么多期的古文话题,有的朋友即使是平时对经典古文不怎么关注,天天看我这么侃,应该也已经清楚我说的那么多的废话,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形式的创造性。或许之前一直都是在剖析古文相关的现象,于是个人观点强制插入。观点评论写多了,就显得有点不接地气了。毕竟,文章,它是写出来了,而不是研究出来的。与其长篇累牍的剖析文章的机理,倒不如就事论事,聊聊一些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接下来我就来介绍几手私房妙招,看过后试验几把,说不定你的古文创作之旅就此开启。


有两门学科的大门,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无条件敞开的。一个是数学,一个就是文学。你看数学,是一门纯粹逻辑推理的学科,只要你的逻辑思考能力正常,如果有兴趣,就可以自己去研究数学。一点一点的积累叠加,说不定就能像陈景润那样厉练成一名数学家。因为数学不依赖于任何物理因素壁垒,只要具备正常思考推理的能力就行,并不像物理化学那样还要做实验和研发环境。而文学呢,只要有一只笔,就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因此只要有一颗文学的心,我就可以行动起来进行所向往的文学创作。有趣的是数学和文学在教与学方面,正好代表着两种反差极大的模式。你看数学是纯粹的逻辑推理学科,而逻辑是能够被精确理解和传递的。前人的逻辑推理成果,后人理解了就可以拿来己用,然后继续发倔更深层次的逻辑。而文学呢, 它本质上是实践进化出来的产物,是一门实践的门类。我们首先是尝试按照某种感觉去写,感觉不错,于是就继续按照这个套路走。所以写文章的套路,就是在实践中感悟出来的。但是文学与数学不一样的是,数学中可以有很复杂的逻辑模型,也可以有很简单的模型,简单和简单模型不断地叠加,就可以形成很复杂的模型。所以数学的逻辑深度和广度,其实是不那么容易探究完的。就如一个数学天才,他在数学的逻辑海洋里,仍然很难从一端游到数学逻辑的尽头。然而文学就不一样。我们在数学里面称呼的“逻辑”,到文学里面就是“形式的套路”了。你看文学的形式套路,经典的句法形式就那几种玩法,主谓宾,定壮。基本就差不多了。无外乎还有一些特殊玩法,我特殊玩法即使穷举出来,也没有多少花样吧。所以我们谈文学的逻辑,或者说套路,广度是很有限的。再来看文学的逻辑深度。文学的套路,我们用专业一点的术语就是句法或者再加个语法。即使说句法是宏观一层,语法是微观一层,也就两个深度层级,完了。所以,我们说文学的套路其实是没有多少内容的。因为没有多少内容,套路少,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践,直接去写文章,来把这些套路从实践中去体味出来。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假如小明同学要学写文章,是建议他直接看两篇作文,然后模仿写呢,还是建议先给他灌输文章的概念极乱七八糟的理论?当然是让小明同学照着样例写来得更高效。因为文学就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套路。由于写作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整套游戏规则,这套游戏规则必然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没有一套完美的逻辑能够将这套游戏规则给固化下来。因为实践会遇到千奇百怪的用户场景,所以有时候语言的用法就不会那么的符合通常逻辑,我们称之为特例。
所以我要介绍的第一招就是,直接去模仿着写古文,而不是想着将其研究清楚了再去写。我们说,由于文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又由于古文在今天已经没有人创作,所以今天的古文研究经验,其实早就非常脱离实践,那些理论经验可能理解的很深,然而对古文创作并没有什么帮助,相反或许会桎梏你失去宏观把控古文的能力。

一直关注我的评论文章的同学都知道,先秦古文内容高端,形式低端。唐宋古文形式高端,内容低端。内容和形式协调配合,一起合作营造出形式的创造性。

那么我这里再给出创作第二招。文章内容多选取一些高大上的话题。因为内容高端,可以降低形式的创作难度,容易成文。比方说,先秦古文普遍采用主谓宾的陈述套路。这个模式,写起来难度就不怎么大了,但是仍然能呈现出好的视觉和朗读效果。有此功效,何乐而不采呢。

假如创作的同学想用古文写一些跟生活相关的小事,这个难度可就大很多了。毕竟内容低端,只能把形式提升到高端的级别,不然失去了形式的创造性,文章的吸引力就会降低。然而要将形式往高端升格,说到底就是考验作者的基本功,是否能克服“古文表达粒度比较粗糙”这个局限性了。就我目前所见,从行文的水平能力,还没有发现有能克服这个关卡的。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之乎者也”的虚词还不能灵活使用,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使用。

那么我这里再出一剂妙招,帮你培养塑造高端形式能力的基本功。那就是,句子千万不要写得太长,要习惯将长句拆分成多个短语来表达。一般大家都习惯的套路是用一句很长的陈述句,将一件事情一口气写完。这是古文大忌,因为这样一写,其实是直接将高端形式玩法拒之于门外。是继续享受超长的陈述文言文句子的简单好套用,还是把长句拆分成多个短语来经受高端形式的折磨,这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我之前说过,古文的形式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形式太耀眼。比方说,写一篇人物传记,例如袁宏道的《徐渭传》,读起来就是高大上一些,读者脑中对徐渭的正面形象相比译文也更深刻些。再比方说,方苞的《左忠毅公熬事》,相比白话文,左熬的正面形象就是感觉更显著一些。再比如林觉民《与妻书》,那情感翻译成普通话读的感觉就弱多了。所以古文形式特有的功效就是,写好的东西,读者感觉会更好,写差的东西,读者感觉会更差。

所以这里我再给一个妙招,古文一般对自己都是以谦虚的基调,因为它的形式太醒目耀眼。那对别人呢?比方说夸赞别人,其实也是以谦虚为基调,只不过比对自己稍微要高调一点。比方说,用古文直接夸别人,读者读的时候,心里感觉就是好假,字里行间能感受出或多或少讽刺的意味。所以,要把古文写专业一点,基调是不可忽视的细节。写古文的基调就是谦虚。
更多古文评论文章,欢迎关注shanggu_cultureO(∩_∩)O


    关注 尚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