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生动力源于父母的自省

 

孩子成绩再好,也不如他自己想学习重要!孩子排名再高,也不如他知道为什么学习重要!...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感谢您支持原创


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陪他写作业,陪他上课外班,还要给他讲不会做的题。我的同事都说我了不起,孩子都上高中了还能帮他辅导功课!

我知道这样不仅自己累,孩子依赖性也特别强。可有什么办法呢?只要我不盯着,他就会干别的;只要我稍微放松,他的成绩就会立刻下降。

专家都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找到内生动力,可是我不敢呀!

“不敢”是很多父母迟迟不能放手的主要原因。他们觉得孩子还小,缺乏自控能力,如果放手就会失控,到时候再想把他拉上正轨就更难了。

还有些父母觉得学习本就是辛苦的事,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约束,孩子自己怎么会愿意努力?就算是放手,他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内生动力呢?如果找不到,难道就真的任他放弃努力么?

所以这些父母即使自己再不情愿、再累,也要陪着孩子一起学习,毫不放松地监督他。觉得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就是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甚至会感到自己之前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家庭的付出失去了价值。



面对这样的父母,我经常会问一句:“在你内心深处,最希望孩子有怎样的未来呢?令人羡慕的事业、更高的收入、幸福的生活,如果只能在其中选一样,你会选哪个呢?”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选择“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都知道事业和收入都是与别人比较的结果,而只有“幸福”才是真实属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但是也会有很多人认为:没有好的工作和收入,怎么可能会感到幸福?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无关对错。

很多人认为只有工作和收入比别人好自己才会感到幸福,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幸福感来自内心的满足。然而也正是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最终导致了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教育理念。

因此,放手与不放手,不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区别,而是思想认识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一个农民和一个科学家完全可能会有相同的认知,这也说明不同的教育理念是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而非智商与受教育程度的差别。



我认识一个非常自信而有个性的孩子。他第一次进入职场时,就放弃了一个收入高得难以想象的机会,而选择了一个符合他职业理想的职位。

她的母亲这样对我说:“儿子认为收入高的那个工作,除了钱就没什么了。而现在的工作则会更有社会责任感,所以我蛮佩服他的。”

而这个孩子对父母最大的认可就是:“他们对我没有任何要求,我的驱动力就是我自己。”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认为高收入比孩子的幸福感更重要,就一定会让孩子在学业上更加精进,告诉孩子考上好大学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怎么可能在学习上对孩子完全放手呢?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父母的放手,这个孩子又如何知道怎样的选择才能让自己更加满足和幸福呢?



有些人可能倾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能使自己获得长久的幸福。我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小养成思考的习惯。

在我们以往的教育中,很少给孩子提供时间和机会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但是不善反思的父母做不了好父母,不善反思的孩子也许一辈子都只会应付眼前的事而得过且过。

不管做父母的多么尽职尽责,总有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那么对于从小习惯于依赖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在我的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女博士从小学习出色,倍受父母的呵护,基本不做家务,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直到三十五岁也没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偶然在网上浏览时,她瞬间萌发了做单亲妈妈的想法,于是立刻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出国进行了人工受精。

然而当她怀孕回国后,才发现无法给即将出世的孩子合法身份。

花光积蓄,又无经济收入,在巨大心理的压力下,她精神分裂、流落街头。

虽然事例很极端,但缺少训练的思维往往就是这样简单而不切实际。

我相信她的父母如果知道女儿会有今天,宁可让她少花点时间学习,也要给她更多的机会学习独立和思考。



父母总爱对孩子说:“我不希望你走弯路。”但是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走的就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的弯路。

有个清华的孩子告诉我:“我高中有些同学成绩一般,父母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上了大学以后,他们比清华大学那些被父母逼迫学习同学的精神状态和发展要好很多。虽然他们起点略低一些,但目标都很明确。

就像有些父母说是跟孩子商量,可一遇孩子反对,就会软硬兼施;有些父母说是放手,可一旦遇到孩子成绩下降,就禁不住又要管起来。

所以,与其说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寻找内生动力,不如说父母应该学会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

孩子成绩再好,也不如他自己想学习重要!

孩子排名再高,也不如他知道为什么学习重要!

别怕孩子暂时的成绩落后,也别怕他一时迷失前进的方向。只要他不失去信心,只要他想积极地生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只要孩子慢慢自己摸索,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但如果父母永远拉着孩子的手,这一天恐怕只能存在于遥不可及的地方。

当然,如果父母能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他可能会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内生动力。

1、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和生活,习惯为自己负责;

2、对孩子的点滴优点和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他让树立自信;

3、观察孩子的兴趣并加以引导,比如买相关的书籍、上相关的课外班、或创造机会让他产生成就感;

4、引导孩子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比如排名从30提高到28;

5、多和孩子讨论问题,并多听取孩子的意见;

6、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让他自己想办法,父母只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

其实,只要父母想通了,自然会有千条方法、万条妙计。只是,真的能想通么?又能坚持多久呢?

我知道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想要坚持这样的想法有多么难。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的未来就在于我们的坚持!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

所发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欢迎转发
历史文章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孩子学习的“三管两不管”

孩子的安全感值多少钱

防治网瘾不靠“网红”靠“绝招”

从怕学习到要学习——小白“逆袭“记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上)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下)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从地狱到天堂——佩佩和儿子这十年

视频短片:给孩子更健康的未来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如何防止我的孩子受霸凌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作者签名售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花园里小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