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哩哩美”与海浪相和

 

“哩哩美”与浪相和

文/赵乐...



    



           “哩哩美”与海浪相和

文/赵乐

那是去年岁末,我应邀前往海南约会“哩哩美”,尽管我曾多次登临过海南诸岛,但临高县以及此地的民间音乐之于我,亦是一方生疏的待开发的矿体。

你知道临高吗?你晓得临高那些趣味盎然的渔歌“哩哩美”吗?噢!不晓得。那好,我慢慢讲给你听:海南省临高县,位处海南岛北部海岸,琼州海峡和北部湾的交汇处,与雷州半岛、越南隔海相望,古时称富罗,又名临机。早在汉武帝时平南越后就设立有珠崖、儋耳两郡,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间(607年)才得以在临地建县,时称毗善县,属珠崖郡。其后百余年,历经几次更改县名,到了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始称临高县,从此临高的这个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澎湃的海浪与沉静的火山岩千年碰撞,将大海和大地的恩赐带到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农耕社会文明和渔乡特色风情,同生共长。绵亘毓秀的文澜江,层岩飞瀑的百仞滩,绚丽欣荣的高山岭,海阔弘毅的临高角,古韵犹存的老坊街,悠久书香的临高文庙,在这里相互交融,处处充溢着山水之灵气。

时值北方寒冬季节,我从车如流水、昼夜喧嚣、雾霾不断的京城来到四季如春的地方,融入这花影舞动、森林葱郁的美色之中。

从海口美兰机场坐西环高铁到临高南站,下车再坐10分钟公交即可到达与海口市相距70公里的临高县城。

这里的人说“临高话”,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海南话”,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学上一句“么啰麦”(你们好),即可以畅游临高,寻觅这片古老土地上有趣的故事。

可以说,大多数人对这里的印象或许都是“一个吃海鲜的地方”,美食满口留香。此地的烤乳猪,味道独特,肥而不腻;多文空心莱,清爽适口,味道鲜美;海产品更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踏入海南,心情如同这里的景色,一下子澄碧无痕、豁然开朗。纤尘不染的街道,青翠欲滴的树木,花儿吐娇献媚,碧空如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一个地方倘若没有文化,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临高的牌坊、渔歌“哩哩美”和人偶戏文化,正是其内在气质和灵魂的体现。说出来平淡,唱出来却很有气场。临高渔歌“哩哩美”已流传千年。在这里,无论谈情说爱,或是耕田、捕鱼,亦或是婚丧嫁娶,都要唱“哩哩美”。高兴时,以歌代言;苦闷时,以歌解忧;孤独时,以歌为伴;劳作时,以歌除乏……

“哥出海,妹在家,看到船桅就想哥,千万条船桅都不是,最高那条才是哥。”咿呀哼唱几句简单的歌词,吟出了海边渔民的日常生活,也唱出日落渔船归来的画面,更唱出了渔家阿妹的思念。一到临高,“哩哩美”渔歌随处可闻。

海南省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贵章介绍,“哩哩美”最早起源于临高新盈渔镇后水湾一带渔家妹卖鱼的叫卖声,“卖鱼(咧),大家来买鱼(咧)……”,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旋律的渔歌。临高“哩哩美”渔歌是渔家男女老少生产生活中所吟唱的歌谣。男人们撒网捕鱼随口来一段,海阔天空;渔姑们补网,哼唱“哩哩美”解除疲劳。闲暇时,男女青年常用“哩哩美”来调情,进行对歌,看谁编得快,对得妙。渔村节日,更是人如潮,歌如海。

“哩哩美”渔歌历来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南宋名臣胡铨被贬海南岛路过临高时,曾被当地人所唱的“哩哩美”渔歌吸引而停留歇脚,他见此处土地干裂村民无水喝,便领着大家挖了一口清泉井,村民大喜,将其命为“儋庵井”(胡铨字儋庵),当地进士戴定实请郡守方世功撰写了《儋庵泉记》刻碑于井边,以作纪念,村民还将此事编成“哩哩美”传唱:“胡公千里过新盈,掘得清泉为百姓,喝水不忘挖井人呀,代代铭记胡公情”。

1962年,戏剧家、诗人田汉来临高采风,听了“哩哩美”渔歌,赋诗赞道:“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姐,唱得临高生产多。”

“抱才自古歌似海,渔歌唱响浪花开,海陆处处是歌台。渔歌唱得鱼满网,哩呀哩哩个美……”循着歌声,我们走进临高县调楼镇抱才村一户渔民人家。女主人张淑英正在织渔网,见有人闻声而来,羞涩半掩。但挡不住再三邀请,她从渔网中抬起头,重新唱起来,歌声清亮,余音缭绕。

一曲歌唱罢,她告诉我们,“哩哩美”这种渔歌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临高县令谢渥重视渔业,连年丰收。渔姑走村叫卖大鱼,甜美的声音不绝于耳。叫卖声成了“哩哩美”的最初旋律。渔民在劳动中,以该旋律为主,不断完善,形成独特的“哩哩美”渔歌调。



《礼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当“哩哩美”成为弥漫心间的哼鸣时,它就具有了叙事、表情、达意的功能,渗透到赶海、织网、卖鱼、恋爱、婚嫁、建房、上学、迎客等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了逢年过节、男婚女嫁时约定俗成的“代言”。

临高县调楼镇已花甲之年的戴志勇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高渔歌传承人,个头不高,一脸黝黑,唱起“哩哩美”,嗓音浑厚洪亮。

“我在渔村长大,家里三代都是唱渔歌高手。年轻时唱着动听的渔歌,感觉女孩都会爱上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庄没有音响电视等,也没有其他娱乐节目,村里或是附近村庄有人办喜事时,总是请他过去唱“哩哩美”助兴。“在酒席上一唱就是几个小时。无论是独唱还是对唱,我从没输过,时间一久,大家都称我为‘歌王’了。”

跟别的文艺作品一样,爱情是“哩哩美”永恒的主题。在临高的新盈、调楼等传统渔乡,它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载体。旧时,渔村里大都设有“娘子馆”。“所有唱爱情的都与娘子馆有关。”娘子馆是临高的一种风俗,村里怀春的年轻女子常结伴住在其中,等待夜幕降临时钟情的男青年来“逛馆”,叩响爱的门板,甚至一歌一唱定终生。“大家会用哩哩美传情。男女各坐一边,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感受等即兴作词互相对唱,以编得快、对得妙者为胜。”当今“娘子馆”已不复存在,但浪漫和悠扬的“哩哩美”依旧回荡在这片风行以歌为箭甚至连丘比特神箭都自叹不如的海边渔乡。

“唱得最为热闹的要数男婚女嫁时,男女双方的亲友在那时相聚对歌,有时一对就是一天一夜呢!”在平常生活中,只要高兴,村里人会随时随地唱上一曲。戴志勇说,年轻时,每次出海前,妻子总会为他唱上一段“哩哩美”祈求平安。

戴志勇讲到这里不禁开唱:“什么生果像底鞋?什么结果弯像梳?什么开花成双对?”“丝瓜生果像底鞋,吗叶(扁豆)结果弯像梳,夫妻拜堂花一对。”

在民间,“哩哩美”的起源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临高角一位美丽的仙女与雷州半岛一位英俊青年相爱,因被大海分隔两岸,两人决心筑堤堰以便相见。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海龟和海鸟,纷纷前来帮忙。但在堤堰快要合拢时,却被巡海的夜叉发现,引来风暴吹跨了堤堰。两位痴情男女化身变成灯楼角和临高角,用渔歌“哩哩美”隔海传情。这段故事相比“牛郎织女”也毫不逊色,“哩哩美”作为爱情的象征,延续的情感地长天久。

在渔家人眼中,唱了世世代代的“哩哩美”,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新盈、调楼一带的传统渔村,夜晚总是浪漫和抒情的时候,总有三三两两年轻的男女背影相约在“哩哩美”的曲调中。

看临高,谈“哩哩美”,犹如坐在茶艺馆内品海南特有的苦丁茶。临高如苦丁茶一样,黑褐色的干枯的叶片,夹杂着坚韧的梗,跃动着幽幽的亮。取少许,投入纯白透明的玻璃杯注入沸水,叶片舒展着,宽厚地润出满杯琥珀色的茶汁,立时,苦香四溢,气韵澄明。

暮色降临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调楼镇,“哩哩美”已入心坎。这渔歌扣人心弦,又令人清醒。哦,我终于悟出:这渔歌来自大海,与浪相和,与海相融,风雨同舟与海南共生长。

(中国日报约稿赵乐2017年1月2日撰写)


    关注 好歌印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