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三宝”之一●鱼鳞木

 

翻阅原安庆师范学院乌以风教授的《天柱山志》,方知所谓鱼鳞木是因为叶小、形状仿若鱼鳞似的,故名。而在报纸刊...







  翻阅原安庆师范学院乌以风教授的《天柱山志》,方知所谓鱼鳞木是因为叶小、形状仿若鱼鳞似的,故名。而在报纸刊物上,鱼鳞木的学名一般叫珍珠黄杨,又名中国小老树、鱼鳞黄杨,为黄杨科黄杨属植物。原产于大别山、庐山境内及鄂西北等高峻山巅,是华夏特有的珍贵树种。

近代诗人余震曾写过一首《鱼鳞木杖歌》,其中有句“信知此木有神异,奉以为杖崇声价。”这句诗描述了鱼鳞木的“神异”,驱使我想方设法寻觅。鱼鳞木、天女花和娃娃鱼,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天柱山的“三宝”,说其中的鱼鳞木是该山秀木的“状头”,实至名归。该木“质坚而细,可制手杖及图章。性耐风寒,经年不凋。但高不过五尺,粗不盈握,盖因山风寒烈,非千百年不易长成。”(《天柱山志》)这与民间所说的鱼鳞木是“百年寸木”,内涵几乎相同。

朱康宁先生的《天柱山史话》,披露了有关植物专家的定论:“唯有天柱山有这种异木”。这也说明,常绿灌木鱼鳞木,有爱与天柱山“打交道”的独特习性。我看过有关资料,鱼鳞木在其他山上也有,但大面积的分布,就全国而言天柱山确实是独一无二。

记得第一次上天柱山是1994年深秋季节,漫山遍野纯朴的金黄色野菊花和红叶很是养眼。我和即将赴国外求学的弟弟拿着傻瓜照相机,忽儿聚焦忽儿闲聊,走在弯弯曲曲云雾缭绕的山路上,不时可看到在小径一侧或在石阶缝隙中,那种叫做鱼鳞木的小植物正落落大方接受游人的检阅和评头论足。不过遗憾的是,那时生态环境保护和珍爱稀有植物的意识没有现在给力,有极少数游客从山上下来,挎包里每每可见鲜活幼小的鱼鳞木。

近期再上天柱山,途中我的眼睛时不时被鱼鳞木的美姿和神态“俘虏”。在有鱼鳞木的小径旁,都被矮水泥墙巧妙“挡驾”保护起来。大块头鱼鳞木或离旅游线路稍远些的,就在周边竖起标志牌,上面用中英文写下对它的介绍。游客们都很青睐鱼鳞木,与它拍合影有时还需要排队等候呢。

2013年夏天,我在采风时亲历了一件事。某日下午16时许,天柱山庄换乘中心门岗接到山上紧急通知,说怀疑有人盗挖鱼鳞木,要求对一辆白色轿车注意检查。10分钟后,一辆白色轿车被叫停,执法队员果然在车上搜到一棵鱼鳞木,我及时拍下了照片。后经执法队与相关专家仔细查看、鉴定,确认是一棵枯死的鱼鳞木。事实上虽然证明车主没说假话,但还是受到了一次法制宣传教育。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绝不允许将景区的一草一木私自携带下山。

颇有灵性的鱼鳞木,用自己别具匠心的举动叙说“大恩不言谢”。一个春日温度约20摄氏度左右,可我发现在神秘谷下有一棵鱼鳞木,根基部居然还簇拥着有未曾融化的积雪!“性耐风寒”的鱼鳞木以自己的顽强生命力,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悄无声息佐证自己的“神异”,借以报答所有关心和呵护它的人。

“春季呈嫩绿色,夏季呈翠绿色,秋季呈墨绿色,冬季呈暗绿色”——鱼鳞木静静享受阳光和人们目光的沐浴和抚慰,在天柱山南关神秘谷西侧陡峭的石壁上,在西关与试心桥相对的天柱峰绝顶处,在东关峰峦夹缝空隙,尽情勾勒编织四季美图,向中外游客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和非凡心迹。(霍建明)






    关注 安徽天柱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