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与弟子规教育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教育本来叫做“读书”,也从来没有过“读经教育”...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教育本来叫做“读书”,也从来没有过“读经教育”这种说法。自从新式学校建立以后,引入了西方教育,彻底废除了能让中国拥有5000年辉煌文明的教育方法。为了与西方学校教育方式相区别,便把传统的教育叫做“读经教育”。

上百年来,一些知识分子不断的诬蔑、挖苦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现在,在多数人的印象里,读经教育是一种封建的、落后的、腐朽的、摧残人性的、泯灭童心的教育。

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提升,国人逐渐恢复了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有真理在其中的。尤其是近些年,中国教育的问题严重,更让有识之士深刻反省中国传统教育。于是“读经教育”的理念产生了。

1994年,台湾教育家王财贵博士正式提出读经教育。他所解释的读经教育包含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读”是方法,就是反复出声的诵读,越读越熟,直到能够朗朗成诵。“经”是内容,是历史所沉淀下来的最有价值的著作。

这种教育方式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推广。从1个孩子开始,几年内,整个中国大地上便有数千万儿童或多或少的接受读经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只要读就有效果,少读有少效果,多读有多效果。即使是少的效果,也比目前学校教育的效果大百倍。

不过读经教育的说法也不只有这一种。佛学大师净空法师也随后提出一种“读经教育”。当然,净空法师提出的教育方法严格的说应该叫做“落实弟子规”,而不是读经。但是却也使用“读经教育”这个名词,很容易让大家产生误解。

有人认为他们的教育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为了恢复中华文化,也都是为了挽救人心。当然,从这一个层次上来讲,是没有差别的,这是在目的层。但是教育最终要落实到方法层上来,这些方法背后都有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这里面的差别就很大了。

净空法师认为:心是人生乃至于生命和世界的根本。世界的各种问题都是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心。人心坏了,世界就坏了。所以要挽救世界需要从心灵入手。怎么样从心灵入手呢?就是要落实《弟子规》。《弟子规》中总结了孝悌忠信的规范和方法。按照这本小册子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心性便渐渐向上了。心一变,世界上的问题就化解了。

王财贵博士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读经,只要不是大奸大恶,只要心性没有败坏到极点,读经都是会有提升和改善的。当然,王财贵博士并不反对落实弟子规的教育。因为有一些规矩确实是应该提早建立的。但是读经教育,还是要以老实读经、大量读经为本。规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

这两种认识,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社会上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读经班。有一部分是以落实《弟子规》为主的读经班,有一部分是坚持老实读经大量读经的读经班。

落实《弟子规》为主的读经班,在力行的同时也进行读经教育,但读经的时间短,数量少。一般就是《弟子规》《孝经》两部。大量读经的读经班,以读经为主,从《论语》《大学》《中庸》开始,一直到《孟子》《诗经》《老子》《庄子》《周易》《左传》等,统统都读。当然这样的读经班多少也会建立一些行为规范。所谓的不同,是以哪个为主的问题。

虽然看起来,表面都是在读经,但是由于方法的不同,其结果也必然不同。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选择教育,当然也先要弄清楚各种教育方法背后的逻辑关系。

如果必须要心性好了以后再学文,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学文呢?永远都不能学。因为每个人的心性都会有不足的地方,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心性已经好到可以学文的地步了。孔子尚且认为自己还不够,我们谁认为自己心性足够好,说明心性还不好。所以谁都不要读经了,一辈子都来落实《弟子规》就对了。

当然《弟子规》的本意也并不是这样。《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何成人”,接着还有一句“但力行,不学文,长固执,昧理真”。所以《弟子规》本身并不是强调先力行后学文,而是要行与文并重的。但是很多人只顾前者,忽略后者。

事实上力行与学文是同等重要的。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让大家把行为都规范好以后再来学文,而是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力行为本。孔子也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说法。棘子成提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对此提出批评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所以,厚此薄彼显然是不对的。

一个人建立一些生活规矩是很好的。但是这些规矩如果没有内化在心里,很容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落实《弟子规》的班级通过表演的方式,通过讲解的方式希望孩子或家长能把规矩内化。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给他们讲道理,是很难的。因为孩子的意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有时候,他们好像也懂很多事,但都不是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人生这样的深奥的道理,无论你下多少功夫解释,她们都是懵懵懂懂。

小孩子落实规矩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平时生活就很有规矩。因为跟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就是家长,孩子的习惯、行为都会模仿家长。如果家长说话办事,日常起居就随随便便很没有规矩,孩子也不可能建立起规矩。那么怎么办?家长赶快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吧!如果家长做不到呢?没有办法,孩子也一定做不到。即使在学校,在老师的强制或引导下建立了一些规矩,离开学校规矩就没了。因为孩子不能理解这些规矩的道理,暂时无法把规矩内化在心里。孩子的行为就是模仿或者强制。在家的行为模仿的比较多,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往往都是强制的。

所以要让孩子落实《弟子规》,在日常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就让孩子照着做就好了。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来讲解和训练,这样做是事倍功半。

让善与仁的观念,让优雅的行为举止,内化在心灵中,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大量的知识与足够的社会实践。这就是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儿童不可能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无论怎样设计课程,都是与实践脱轨的。儿童时代是读万卷书的时代。所以就给孩子读书吧。读够一定量的书,把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记忆在头脑中,长大以后再去参加社会实践,就能够非常迅速的完成内化过程。所以,儿童时期,最应该做的教育就是“老实读经,大量读经”。

那么在心性没有培养好之前大量读经不是“长浮华”吗?不是。读经与学文还有所不同。这里的“但学文”中的“文”,指的是文学、文采,或者应该是文辞。比如:孔子所讲的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文学和言语方面,而读经本身诵读的是经典,经典是全面的,包括了孔子所讲的四科的全部内容。换句话说:读经本身就是德行实践的过程。因为经典本身就是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人性、人心、人伦的。经典读得多,将来就理解得深刻,就更有助于心性的提升。

但是一些人提出:古代的官员都是读经出身的,可是却出现了很多贪官污吏。所以落实《弟子规》才是更重要的。

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端,基本是不可能当官的。只有行为规矩落实得非常好的人才可以有当官的资格。清朝以前的科举制度有这样一个规定:在孝悌上出问题的人是永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当官了。从事实上看,那些赃官在行为举止上,要比清官做得还好。清官心地坦然,或许在行为上未必那么注意。而赃官每天都在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所以说话办事都是小心谨慎。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以孝顺和严谨闻名的,最后篡夺皇位。

人心是很复杂的,不是一句读经或者一个落实《弟子规》就能把一切都变好的。我们要按照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次第,来安排合理的课程。比如:0岁就要开始进行读经教育了。如果一个懂得读经教育的家长,在孩子3岁以前已经可以给孩子读很多经了。而3岁以前,是几乎没有办法讲解和落实《弟子规》的。这就是学习的次第。

孩子摄取吸收知识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增的。教育必须按照这样的条件来设计课程,如果颠倒了顺序,一定是事倍功半,费力多收工少。孩子学习很辛苦,而且难以成才。

读经教育与落实《弟子规》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虽然这两种教育都是必要的,但是也要弄清楚孩子多大可以读经,多大可以落实《弟子规》;如何进行读经教育?如何进行《弟子规》落实教育?把教育问题都思考清楚之后,教育才能有最大的效果。





福州读经宝宝


读经宝宝功能介绍:胎教早教最佳方案。胎教十月定一生,早教三年养慧命。把握读经教育的最佳时机,使用最经典的内容和最简易的方法。听、赏、读、认,全幅涵养。

在孩子最黄金的时期,用最经典的内容,用最简单的方式,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读经宝宝福州推广体验中心



预约体验电话:18959173206许佳老师

18559947130张燕老师

体验中心地址:福州市仓山区江南水都丽岛



长按图片扫描识别二维码,添加关注!


    关注 福州读经宝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