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尧舜(一)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竹书纪年》记有帝尧诞生传说:“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发现名为“夏墟”的古墓葬群。考古发掘现场,初步认定是早期龙山文化遗址。其墓葬有如金字塔型分布,贵贱有别,等级森严。处于塔尖的大墓,其随葬丰富、冥器精致,出土有鼍鼓、特磬等礼器。证实墓主为掌握祭祀及军政大权的部落酋长首。陶寺墓葬群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阶段;具备了早期国家的雏型。

陶寺早期城址(约公元前2300-2100年)。其南北相距二里许、东西只有里余,方圆不大。中期城址北、东、南三面有城墙,呈圆角长方形; 其宫殿区位于城址中南部,约为5万平米。

2000年9月15日,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夏商周年表》,结论认定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15年后,中科院在北京举行“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宣称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夏朝,是帝尧邦国。认定陶寺遗址与尧帝都城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司马迁的论述,接近史实。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的继续,也是在认知领域内的一个飞跃。

尧帝陵寝依山傍水,陵冢岩丘之下有涝河环绕,溪流潺潺,古柏葱郁,古称神林,山门面河而立;上世纪末,惨遭大火焚烧,主殿内四壁皆空。

重修后山门呈楼阁式,院墙涂朱,仪门为木构牌坊,斗拱叠架,飞檐翘首,精妙绝伦,巧夺天工。匾额书有“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穿过仪门,步上石阶,享殿威严、面阔三间、通明敞朗;原有正殿五间,现存回廊搭建碑廊,中竖“古帝尧陵”石碑。

“五凤楼”亦称“光天阁”,帝尧功德无量,光天之明,兆福万民。辅佐帝尧开创基业,有四位大臣,合誉为“五凤”,遂有“五凤楼”。君臣和、天下治;后历代均设“五凤楼”,以示河清海宴,万民同乐。 “五凤楼”下层三道拱门,直通“广运殿”。

井起源于上古,人们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围井而居,开启择地而居,建立家园的古风。改变了依河选址的状况,村落、乡镇、应运而生,尧都也相继问世。从而井便象征家园,将远离家乡称为“背井离乡”;尧井、置于高台之上,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井”。

尧井、周边有四棵沧桑古柏,西侧为“柏抑楸”、“柏抱槐”,即柏树与楸、槐共生其间。初春时节,红花盈殿,楸映柏香;仲夏槐花盛开,芳香四溢,萦绕满堂。东侧为“鸣鹿柏”、“夜笑柏”,两株四千年古柏;因被火烧,其中一株,已经枯死。

一条汾河沿太行山南麓汇入黄河,晋南河谷之间,留下厚重的深黄色,如今,绿树参天、满目生机,沿河望去,明清民居遍布汾河两岸,桃李争艳,鸟语花香,再现了上古帝都的繁荣景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此地发掘出史前人类遗存丁村遗址。再次证实山西襄汾、汾河谷地是华夏先民的发祥地,陶寺遗址是史前东亚最早的都城,又称华夏第一都“尧都”。

2016年秋

黄河之水天上来(十七)


    关注 燕然搦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