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太空中如何精确测量海平面?

 

探秘!...

新闻一:欧空局CryoSat卫星精确测定新的海平面标准值




据国外媒体报道,要试图在崎岖的海岸线周围测量海平面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欧空局CryoSat卫星正用其雷达高度计做出改变。海平面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气候变化指标,反映了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比如热度、冰川和冰盖的融化。精确监测海洋平均水平的变化不仅对理解气候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理解海平面上升后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后果,特别是沿海地区。

以往的雷达高度计旨在测量海洋和陆地,但CryoSat是第一个设计用于测量冰块的传感器,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来测量海平面。科学家们还发现,CryoSat有可能靠近海岸来测量海平面。在沿海地带利用卫星高度计是非常困难的。挪威拥有世界上第二长的海岸线,约10万千米,包括许多岛屿,陡峭的高山以及深的、狭窄的峡湾。崎岖的海岸线意味着其他的高度计产生令人困惑的读数,显示10cm或以上的差异。

相比之下,CryoSat的数据结果不亚于挪威测绘局提供的挪威西南部Stavanger检潮仪的数据。而经典测高在一个五年期内提供了几十个观测结果,或多或少接近验潮仪,约7000个非常接近测量仪的测量是由CryoSat获得的。其结果更类似于Stavanger数据,CryoSat的结果是7cm以内,而经典测量的结果为10~15cm。

这表明在沿海地带CryoSat具有优异的精度,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的区域影响对人类更为重要。丹麦国家空间研究院和DTU空间的资深科学家Ole Baltazar Andersen评论表示,像Envisat和jason-3这样卫星上的传统高度计,通常比CryoSat和Sentinel-3上的新高度计大10~30倍。

因此,用于测量海面高度的雷达脉冲在沿海地区更容易受干扰。所以,用传统高度计来获得精确观测则必须要更远离海岸。因此,你不是在测量海岸的海面高度,就像我们现在可以用CryoSat和Sentinel-3做的一样。CryoSat也给出了剩余挪威海岸的有利结果。相比于挪威北部罗弗敦群岛地区的Kabelvag的检潮仪,其得到的数据差异低至5.4cm。
新闻二:在天宫二号上测量海平面?交给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吧
谈论了欧空局CryoSat用卫星测量海平面的新闻,回头再来谈谈卫星测高在我国的研究应用。我们知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神州十一号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中心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已经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排了一批体现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发展方向的科学与应用任务,主要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监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应用以及应用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其中就有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测量并能进行三维成像的微波高度计。那么,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采用小角度、高精度干涉测量技术,能精确获得海面的干涉条纹信息,进而获得三维海面形态,再经过复杂的定标最终获得宽刈幅范围内的海平面高度测量,下面就具体来解读一下。
为啥要用微波高度计测海?

浩瀚而又神秘的海洋是人类最大的资源宝库,蕴藏极为丰富的生物、化学、矿产资源和能源,是人类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相对于陆地而言,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拥有全球97%的水量,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地球上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海洋虽然蕴藏着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宝藏,但也是很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源头。海洋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海洋环境的异常变化,例如局部海洋区域的海面高度和海面温度的异常升高。

而海面高度的异常升高,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幅度仅为分米级,只有微波高度计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细微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去除赤潮、海啸和风暴潮的干扰。因此,人类只有深刻地、清晰地了解海洋环境的安全性,才能真正的开发和使用海洋资源。

微波高度计项目的实施可为研究全球的海洋动力环境(包括海平面高度,海面风浪和洋流)提供直接的科学观测数据,同时也为全球能量交换、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




根据高度计观测获得的平均海平面图
根据高度计观测得到的飓风热势场


微波高度计有什么功能?

这里,我们以海平面高度和海洋水深测量为例来说明微波高度计的功能。海平面高度是最基本的海洋水文参数之一,与全球水循环关系最为密切。海面异常升降是指海平面高度超常规的上升、下降的现象。由于潮汐作用、气候变化、海水热容量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原因,海面始终处于复杂的升降变化之中。

如果升降幅度较小,或者按照一定的周期发生有规律的升降变化,则属于“正常”升降活动,一般不会引发自然灾害。相反,如果发生大幅度的异常变化,则往往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例如海啸、风暴潮等。除这些突发性的海面异常升降外,实际中还会发生长期的趋势性海面上升或下降,这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严重危害。例如海面如果持续上升,不但会加剧风暴潮灾害,还会改变沿海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广大低海拔地区出现被海水浸没的危险,可能引发世界范围的重大环境问题。

导致海面高度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原因和“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由构造运动和地面沉降活动引起的滨海陆地升降;冰川消融以及河流入海水量变化。




根据NASA/CNES合作的TOPEX/Poseidon卫星以及Jason-1卫星高度计在1993-2008年为期16年的观测结果,而获得的全球海平面升高情况(单位为mm)(由University of Colorado 提供)

海洋水深

全球的海洋水下环境十分复杂,有不同高度的海山和不同深浅的海沟,海底呈现复杂的地形特征,对水下环境的掌握对保障航海安全至关重要。

海洋水下环境往往可反映到海平面的变化上,因此微波高度计担当的另一个重任就是对海洋的水深进行测量,进而反演海底地形,它是实现海洋测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由高度计观测数据得到海底地形测量的处理过程


天宫二号微波高度计有多先进?

相比于传统海洋高度计的观测刈幅仅为几公里,天宫二号微波高度计的观测刈幅达到几十公里,观测效率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可提高对海洋环境的监测效率和对海洋灾害预报的能力。“天宫二号”高度计将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实现宽刈幅高精度三维海洋观测的微波高度计。它的成功在轨运行,将是我国星载微波遥感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可为我国新一代的海洋动力环境观测卫星提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波载荷
国际上已经发射和将要发射的微波高度计卫星


“天宫二号”高度计也是国际上第三个星载双天线微波干涉雷达(第一个为2000年美国NASA开展的奋进号航天飞机SRTM的干涉SAR,第二个为2010年6月欧空局发射升空的CryoSAT/SIRAL)。

天宫二号微波高度计怎样工作?

“天宫二号”微波高度计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天宫二号高度计观测示意图


利用小入射角、一发双收的双天线和双通道接收机获取高相干海面回波,利用高度计的高精度干涉相位测量能力以及波形跟踪能力,精确获得宽刈幅范围内描述海面高度的干涉相位信息,通过对干涉相位进行处理精确恢复高度计双天线相位中心与测量海面点的几何关系,从而确定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值。

我们可以模拟“天宫二号”高度计在轨获得的海面干涉条纹图,经过反演得到三维海面图。从三维海面图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海平面高度和海面浪高的测量结果。




高度计所获得海面干涉条纹图(模拟)
经过反演得到的三维海面图(模拟)


传统海洋微波高度计在海洋观测中只能获得星下点3km左右观测的范围,即获得沿轨迹方向星下点的一维海平面高度测量,“天宫二号”微波高度计在三维海洋表面观测方面比传统高度计幅宽提高10倍,极大提高了观测效率,所获取的观测数据,对于研究全球的海洋动力环境(包括海平面高度,海面风浪和洋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宫二号微波高度计如何组成?

“天宫二号”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由双天线、双前端、双接收机、双功率放大器功放、发射机、频综器、数控单元以及电源等12台单机组成。其中,天线采用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形式,是我国目前在Ku波段同类天线整体加工焊接尺寸较大的天线。Ku波段的大功率固态功放也是我国在该波段300W量级功放的首次星载应用。




天宫二号高度计天线
天宫二号高度计大功率固态功率放大器
高度计天线安装位置示意图


由谁设计和研制?

“天宫二号”微波高度计的设计和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姜景山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张云华研究员担任主任设计师的团队完成。

研制工作得到了中电科技集团第55所、成都天箭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科技518所和航天科工23所得大力协作和支持,也得到了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重要技术支持。

来源:网络

更多南方数码产品精彩回顾请戳:

RESS教学视频,不收藏绝对是你的损失!

深扒不动产登记之七大核心系统,99%的人看完都收藏了

经验|用了RESS,才知道不动产测绘的效率可以这样高!

为什么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软件RESS如此受追捧?

又扒出RESS一个神功能,计算复杂图形的精确面积只需一步!
-- 南方数码湖南技术中心 --



    关注 湖南南方数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