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跳出打击权贵百姓苦,放任权贵百姓亦苦的怪圈儿吗?

 

《传统十论》第四次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儿:“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下...



《传统十论》第四次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儿:“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下

法儒与“抑兼并”

法儒主张抑制兼并,也就是强化朝廷的经济垄断,制止发展强大的民间经济。理由很简单,如果民间经济充分发展,那私人就能够给平民老百姓好处,就和统治者争人心,那不就乱套了吗?老百姓要得到利益只能从统治者这里取得,因此就要抑制民间经济。

要让贫者富,富者贫,甚至有杀富的说法,实际上是谁也不能致富,属于均贫政策。即使在以不抑兼并为主的宋朝,实际上也搞过好多次兼并。

王安石变法主要就是拿富户开刀的。

不单是宋朝,明代朱元璋也是把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太湖流域富户家产几乎全部收归国有,立了很多法来抑制富人,白纸黑字写着,而且实实在在干着,不是闹着玩儿的。

抑兼并有两大理由,一是道义方面,要平等,平均,二是财政方面,要富国足用,前一理由来自儒家,后一理由来自法家,实施起来的时候,前一理由是幌子,是表面的口号,后一理由是真正的原因,是里子,为了财政,通过经济垄断,劫富来支持国库。

从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到明代的三饷加派,都是朝廷财政危机的背景下发动的。抑兼并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财政对老百姓的汲取能力极度膨胀,最后导致国富民穷。像商鞅,韩非他们比较实在,实话实说,老百姓穷了才会依赖国家,因此谁富就要打谁,后来的王安石,王莽他们是打着平均主义的口号,行着这一套,把民间财富收归国有。

所以贫苦百姓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什么平均财富,而是纷纷投靠到富民那里反抗官府。水浒传小说里也提到这样的故事,庄主和庄客一起造反。

其实秦老师没有提,我们读过经济学也知道,国家如果对富人收取重税,那富人穷了,整个交易肯定是变少了,实际上穷人也就更加不好过了,而让富人能够保有财产,由于市场存在,穷人通过交易,生活也能得到改善,所以老百姓造反的行为是非常理性的。

但是抑兼并的坏处就在于,国家汲取能力太强了,把老百姓都榨干了,老百姓活不下去,就只能造反,揭竿而起,大部分朝代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亡掉的,比如秦,西汉,明末等等,李自成进京时,宫内白银有7000万两,据说当时全国的税收有百分之九十归了中央,这样的汲取能力还能有个好吗?

道儒与“不抑兼并”

抑制兼并太厉害要出事情,那道儒就以无为而治,自由放任为旗号,主张不抑兼并,理由就是官不与民争利。

但是这里要分清其实是有三个阶层,第一种就是皇帝代表公共权力,第二类是权臣,贵戚,强藩大将这些人,最后才是下层平民或庶民。而不与民争利的民,可以指君民,就是君主和百姓,那就把君主和另外两方区别开来,也可以指官民,就把平民和另外两方区别开来。

那这个解释的不同,就会产生一些模糊的地方。不抑兼并的道义理由是,君主和官员不与平民争利,但是实际上运行的时候,就变成了君主不要和官员以及百姓争利,什么意思呢?就是君主,公家少管一点儿,少要一点儿利益,让世家大族,权臣贵戚多得一点利益,实际上这种不与民争利变成了害怕国家妨碍了权贵的私利,因此这些权臣要求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私人特权。

反对王安石的人就认为说,贵贱贫富是天注定了,那所有人都一样能行吗,那些老百姓能让他们和我们这些官员一样富吗?

不抑兼并的后果通常是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最后就是国库没钱,但是地方大员,军阀有钱,那也要王朝崩溃,天下大乱。

东汉就是吸取了王莽抑兼并的教训,无为而治,结果地方做大做强,走向了群雄逐鹿,三分天下这种局面。

总体上来讲,中国古代抑兼并的情况多,东汉这种情况少。不抑兼并导致权贵私家势力恶性膨胀,抑兼并又导致朝廷汲取能力恶性扩张,朝廷往往在两种政策交替循环当中,管多也不行,放任也不行,总归难逃崩溃的结果。

北宋就是,王安石变法抑兼并了,司马光又变回来不抑兼并,来回反复。但是宋朝经济最后还是变糟糕了。

那为什么两个相反的手法都不能避免乱世呢?实际上它们虽然相反,但是有共通之处。

细细说来,兼并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行为,而是权力行为,不是自由买卖的土地,而是有权者兼并无权者,权贵兼并平民,统治者兼并被统治者。

抑兼并是国家统制严厉的束缚,导致老百姓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了,当然官僚,官吏贪污腐败也少了,兼并的土地也少了,因为国家,中央,皇帝管得死了,分的多了,另一方面如果不抑兼并的话,则官僚,权贵就做大了。

也就是说,在三个阶层当中,抑兼并是皇帝搜刮,不抑兼并则是官僚权臣搜刮,老百姓都是没个好的,这里的老百姓不是有没有钱,而是有没有权,比如明朝的沈万三,直接把家产尽数没收,有再多钱也难免被兼并的命运。

无论是抑兼并,还是不抑兼并,都是统治者者,掌权者内部怎么分赃的事儿,老百姓总是要被搜刮的,那刮到一定程度,受不了,当然要揭竿而起了。

因此秦老师认为,这两种政策是难分伯仲,没有谁好谁坏之说的,差不多。主要原因是没有实现传统经济当中的过程公正。

我的理解就是不尊重财产权,也不尊重契约自由,可以用手中的公权力乃至暴力去抢夺老百姓的财产。

表面上国家的公共权力或者成了君主搜刮的借口,这个时候是以抑兼并为理由的,或者是成了权臣的手段,这个时候是以不抑兼并为标榜的。

那到了今天,秦老师稍微拓展一步来讲,也存在着过程公正的问题。

比如说农村改革比国企改革好搞,为什么?因为农村大多是以平分土地为起点的,而国企呢,则是一部分人在私有化过程中得利,拿到管理权甚至股份,另一部分人下岗,承担全部的成本,没有公平的改革,怎么会不遭到抵制呢?

当今的中国也不是改革和保守之别,而是在改革过程当中,要有过程公正,如果分家的时候,任由大家长把家产留下,把子弟都踢出去,就算他叫做改革派,这改革派也要打一个折,因为这改革太不公平了。

这主要是针对九十年代国企改革说的,但是现在有一些事情,隐隐的还在重复一些东西。秦晖老师在共同的底线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最后,我想再说一句,现在的打击腐败到底是抑兼并,充实了国库,于百姓无利呢?还是国民两利的大好事儿呢?老百姓也能分反腐败一杯羹呢?

我们真的能够跳出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怪圈吗?

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晚安。


    关注 杯犀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