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输了的,竟是这三个家庭教育盲区

 

教育资讯

学法指导

解题分析 编辑 | 老薛

导读:哪些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是那些家长输掉耐...

教育资讯  学法指导  解题分析 
编辑 | 老薛
导读:哪些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是那些家长输掉耐心、信心和平常心的孩子。

当前这个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教育被狭窄地等同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

其后果是,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被抽空,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这个有着悠久家教传统的文明古国,今天的家教却需要扫盲和启蒙,尤其要走出三个盲区。

盲区一:不甘培养“人中人”

与当今的许多家长不同,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成为“空头文学家”。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则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所欺负。

也许,这不仅是对“高处不胜寒”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一种更为通达、透彻的人生观,即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是最重要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是很有价值的。

老舍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从公民教育的角度,陶行知将这一教育目标称为培养“人中人”,以抵御追求出人头地、读书做官、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

遗憾的是,由于独生子女的现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似乎已经成为不应质疑、天然合理的“天下父母心”。

然而,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必为平民却不甘于做平民、自拔头发以离地,会有好日子过吗?做最好的自己,难道不是一个更切实可行的目标吗?

有人会质疑:如果甘于平庸,那么社会所需要的精英如何产生?

作者观点:

我认为,真正的精英本质上不是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应试竞赛的产物,也不会从远离社会和大众的、脱离生活和实践的、高档豪华的物质环境中产生。伟大寓于平凡的道理,至今并不过时。

只有在脚踏实地、关心大众的平民价值和平民生活中,才能产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心和悲悯心,具有正直、理性、坚毅、宽容、合作等基本品质,具有大思路和大智慧,能够担当和“弘道”的真正的精英。

主张“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做平民的事”,力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就是一个显例。

盲区二:只要学习好,其余不重要

许多家庭的失败教训,可以反过来揭示家庭教育真正重要的价值。

当孩子违法犯罪进入监狱、不堪重压进入医院,甚至误入迷途自绝于人世时,那些父母才会痛悔不已,才会还原内心最真实的愿望:考试分数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孩子还活着、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只要孩子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地工作生活就行!

这的确是家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一价值却往往被虚置,仿佛它们是自然存在、不会丧失的。

作者观点:

对于孩童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

“身体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引导孩子热爱户外活动。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和轮滑。

尤其是前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讲文明、有礼貌,团结合作,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

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个重大事件,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

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身成长。

而当他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和趣味,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时,教育则已经成功了一多半。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发展出自己特定的趣味取向,具备了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

生活中有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

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除了做作业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那真是病得不轻啊!

盲区三:定向过早,童心泯灭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我们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比如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包括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今天最令家长苦恼的事。

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

艺术教育对性格陶冶、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是应当重视的。

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逼一个爱画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该不该逼孩子坚持下去?

这需要具体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宜笼统下结论。

作者观点: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

就像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即便对那些表现出某一方面天赋的孩子,也不宜过早地定专业方向;否则,杨振宁将会是个熟练的会计师,而齐白石则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学习要符合儿童的特点。

孩子究竟几岁学英语合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认为,几岁都可以,关键是学习方式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如以儿歌、口语为主的游戏。

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很多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

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不仅靠阅读和艺术教育,还靠和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本文作者:杨东平)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资讯思享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无数家长看完沉默了

孩子一生中的“黄金八年”,很实用 (有的家长觉得看到的晚了)

怎样化解孩子的嫉妒之心?优秀的孩子更要注意!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教育的另一面

哈佛大学用这11张图,让你远离负能量的人!

再见北京——五百万中产爸爸无奈移民美国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中小学生教育焦虑背后:学校减负最终家长背

人民日报:家长为何如此焦虑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才是中国最牛的爹!

郑也夫:中国教育现状是怎样炼成的

俞敏洪:我让女儿主动学习的秘密

朱永新:阅读与家庭是教育两大基石

头脑风暴:20幅图犀利对比教育的本质

大学数学的数学课到底有什么用?看完后我彻底懂了

如何做好期末复习计划?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北京教育真的变了吗?来,看看家门口的变化

在海淀上学给孩子和家庭的压力有多大?

西城教育目标:综合竞争力居国际前列

年轻时吃过的苦,都会成为你未来的路

你不是学不好,你只是不会时间管理

人民日报:家长为何如此焦虑

人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思维导图是革命性的学习工具

原创:试卷这样分析不提分才怪

说说高中数学那些事儿

原创:试卷这样分析不提分才怪

这四个字能让数学考高分满分

如何做好期末复习计划?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中国数学简史,这个确实很中国

数学的威力有多大?一个方程才值一个亿!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与人教AB版区别

高中数学20种答题思想策略

北京中考改革:能否给一线教育带来活力?

从今年高考试题,看北京中高考改革趋势

北京中考分数 暴!涨!之独家思考

解读变化:教育部发布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

个人解读:北京十三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北京中考改革:能否给一线教育带来活力?

“奥数”能否培养出一流数学家?很难!

《北京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突破》第二版杂谈个人微信号:laoxueshuxue

不定时发布数学感想和学法指导,欢迎家长、学生和老师交流

加好友请注明身份

《北京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突破

当当网畅销榜同类图书排名第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市第一本运用解题理论、采用“编年体”形式对中考数学压轴题进行深入解析的专业书籍。

对于中考解答题中的几何综合题、新定义类型综合题、代数综合题,以及操作与实践、推理与探究等以“生成性资源”为背景的解答题,选用最能反映命题趋势的经典试题,进行深入解析,注重解题经验的传授与解题能力的提升,帮助考生养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以微专题的形式兼顾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的压轴题。

本书可作为初中生中考冲刺用书,亦可作为中学教师和教育界相关人士研究北京中考压轴题的参考书籍。

公众号:北京数学压轴题

数学思维训练 应试能力提升

『你恰好需要   我恰好专业』





解读教育资讯   传授解题智慧



    关注 北京数学压轴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