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管“丰山镇的孩子们”?

 

教育不是某一个学校某一位老师的责任,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写完搁了快两周,还是发了吧。

谁在管“丰山镇的孩子们”
12月10日,央视“新闻调查”播出了《丰山镇的孩子们》——这是继去年湖北孝昌丰山镇丰三村籍儿媳黄灯写了《一个农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引起社会轰动后,央视专门前往现场拍摄报道《家在丰三村》一年后的续集。该期专题主要以丰山镇中学为突破口,尝试探索在城乡二元结构深入改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折射出农村教育之痛。纵观该期专题,记者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探究这所乡村中学有着怎样的故事?二是想探究孩子们深处怎样的家庭?三是探究他们今天与这个社会有怎样的联系?其实,这三点无非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在农村教育中是怎么做的,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看完视频,善良的人会觉得“很心疼”、“很无奈”;睿智的人觉得这“非常具有代表性”、“应该是很多农村教育和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很想做点什么”;别有用心的人才会觉得“采访太过片面”、“这是在抹黑”、“这是不负责任的采访”、“被访老师做了很不负责的受访”。

其实,这期采访凸显的问题是很好的问题,为了避免问题诱发不必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回归视频专题本身,仔细看看央视“新闻调查”到底在说什么。

先说家庭责任。这个分为三类:一是有序“管养”,比较尽职尽责。小魏父母开始也是在外打工,但是他能很快就意识到“长期与孩子的疏离,慢慢成了他的痛”,也充分认识到了“爷爷奶奶只能让你把饭做好吃饱,天凉了给你加衣服,让你不冻着,你再让他去给他再多的也给不了”。他举例说他大儿女十岁时有一次莫名地哭,他就感觉到了“孩子不跟父母在一块,其实不是个办法”,等等,说明这个家长思想非常开明,情感也非常细腻,知道开始有序管养孩子,并开始想办法解决。于是抓紧赚钱改善生活,但待小魏小学毕业后,他父母就在城区买房定居,他也转到城区上学,选择去了教学资源更丰富的城区,开始盘算孩子新的教育计划,家长的尽责都体现在行动上。二是半散半管,尽了部分家教之责。辍学的晓韵,她家两层楼,家里还可算小康。晓韵的姐姐今年20岁,却“已经在服装厂做了几年时间”,晓韵“一心想像姐姐一样出去打工”,家人也劝说打工辛苦,劝说无效,也尝试让她去亲身体会,家人就让她拿缝纫机练手,结果晓韵更觉得“打工轻松”。家人的这个劝说无效,最终也让她亲自去场了试试,结果没给钱加伙食不好就辞了。后来她姐姐教育她外面的世界就是如此,她家人还让她去餐馆打工,继续体验,但她都否了,只在家里闲着,就是不愿意读书,“读书就是慢性自杀”。应该说这位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的教育,算是比较正常的劝导,但受自身教育方式限制及周围环境影响,家长也比较无力,效果很不明显。再如租住陪读家长,重心在物质层面的关怀,精神层面的关怀几乎就没有,以“我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害怕跟老师沟通”,也难以与孩子有效沟通。三是完全“散养”,没有尽家教责。在这类人中,大多抱着“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取决于孩子的天性”这一“唯心论”。如小徐,平时作业不完成,他不愿意读书,他哥就让他去进厂打工。他奶奶一个人在家不会管也管不了他,他就自己上网、逃课,对分数就篡改,对家长会就隐瞒,对需要钱就编造谎言,过着“散养”的自由自在生活。小徐家长最近即使知道了孩子现状,不去找老师沟通,不去有效阻止和教育,每天5块钱买水喝的钱找给不误,照样纵容孩子,以为物质满足了就够了,麻木不仁满不在乎,家庭管束几乎没有,一如周校长愤愤所言,找家长“跟家长沟通,经常都找不到人”。让小徐去体验社会他不去,家长也无法;小徐不了解父母工作是怎样地辛苦,整天充满幻想(虚幻的网游、不切实际的CEO),父母也不大关心孩子的心理,也不怎么引导孩子去了解,彼此沟通有限,甚至隔阂不少。况老师通过一篇作文,说了学生不善表达内心,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不愿意去改。说到底,就是不愿意吃苦。视频中还位老人,不等孩子吃完饭自己是坚决不上桌的,这种“身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内心“虚幻地觉得自己高贵”、“不自觉地梳理了亲情”,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属放纵不管型。

再看学校责任。一方面,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很拼的,他们一直以来,立足岗位,默默耕耘。晓韵的例子,她本人能一直来学校找班主任汇报,说明起码班主任老师对她还算比较信任和亲切;班主任老师也多次劝返,希望她继续读书不要辍学,说明了班主任也是很关心学生的。家访后,晓韵提到老师“天天把我们叫到办公室”,也侧面说明了任课老师对她这类学生还是很关心,很尽责的,是希望做思想工作让我们好好学习。杨老师走访小徐,他说“很惊讶”,“杨老师很好的”;等等,说明农村的老师还是不错的,希望孩子尽量读书,希望家长尽量管束孩子读书的。从几名被访老师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老师对教育还是有热情的,对学生还是有感情的,也对农村教育现状——家长管束弱化、社会氛围异化——的深深担忧,反过来也是希望立足农村现实,家长多些精神关爱和有效管束。学校管理层上,周校长所讲的,尝试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去掉短时、短期的幻想;尝试分析六年级优秀学生流向,希望优秀生源留下来;等等,也说明管理层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担忧、未来的谋划,体现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些消沉的情绪。比如,老师认为“当生源太差的时候,你实在是无能为力”;比如,学校将优秀生源的流失归责于“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等等,就是比较浅显的认识了。在城镇化的大浪下,在工业化的潮流下,小村的撤并、村镇的转移、城区拓展,这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大潮流下,即使我们学生“考试能力”不行——退一万步说,但是在孩子“为人干事”尤其是“做正常人”的能力上,应该需要学校积极挖掘、大力培养;事实也证明,很多农村出来的学生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拥有正常的心理状态,更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宝!

三说社会责任。小徐成绩下降不愿意读书,自我反思是“交到一些坏朋友”——逃课、上网,尤其是去网吧,镇上的网吧“大部分都是小孩进去玩”。——那么文体部门对网吧的监管还是不力的。小徐“炫耀”自己长得帅,炫耀的理由那么苍白却底气十足,偶像剧看多了吧,晓韵“出去赚钱可以买衣服”、“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那么,宣传部门有责吧?农村教育的留守孩关爱、农村教育的重要导向,我们的民政、教育、司法部门有责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很多的单位、很多部门的责任。这是这个问题最大的失责之处。

此外,我特别想提下孩子自身的责任。大家总在讲知识爆炸,知识爆炸加营养跟上的“最好的时代”,孩子身体发育提前了,接触知识的范围也拓展、方式也多元了,他们十一二岁的身体体能和“综合能力”应该比以前的同龄人更壮实、更有视野,理应能够开始肩负起自我成长责任,牢固树立“自己成长,自己负责”意识,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不能老是埋怨家长、学校或其他。如果自己不努力,老天也无法救你!这层道理最浅显,也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遗忘!因此,必须特别提出。

我一直认为,教育不是某一个学校某一位老师的责任,应是学校(包括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生出问题了一味责怪农村教师而不追问家庭监护之责、不反思社会舆论引导之责,那是非常“失之公允”的,也是非常“无济于事”的,更是“得不偿失”和“小心之心”的!该期专题里,况老师也抱怨现在农村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精力投入很多,但效果很不理想。为什么?原因就在此。

其实,看过调查片,问题答案没有给出来,但又分明痛心的展现出来了,那就是,这些说到底,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的问题:当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予以包容和理解了吗?当我们作为父母,我们尽力在物质层面满足孩子的同时,真心把孩子当成有生命的独立个体予以精神关照了吗?当我们作为工作者,对待自己的学习尽心尽力学习了吗?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全心全力了吗?当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自己,我们反思过自己的责任、追问过生活的责任和生命的意义了吗?我们首先自己对自己负责了吗?

希望社会能正确对待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希望孩子们都能学到一点正常的做人的常识、做事的技能,以便在这个坚硬的社会更从容地立足。希望看过本期专题的人,能最强烈地激发“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关注 不懂教和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