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成长”

 

这是一本简单但不简约的书。...



《失落的一角》,一年级的哈密瓜妹妹说是寻找合适自己的,师傅说是讲述圆满与缺憾,学生说是人的执着,而周五组说说“成长”。我喜欢这样——微言大义的书。

对话“成长”
           文/龙家军


露台,空落;日光,温润:第五次开聊就此开始,从失去一角的圆开始,从寻找那一角开始。《失落的一角》讲述的是圆寻找缺了的一角,在途中历经千辛万苦,也历经温暖时光:它大声歌唱,闻到到花香,与甲虫赛跑,享受蝴蝶停驻的幸福时光……可谓痛并快乐着!当它遇见第一块角的时候,它兴奋不已,但那一角说:我不是谁的一角。他继续往前滚,遇到了第二、三……不是太小就是太大,不是太尖就是太方,不是抓得太松就是握得太紧:“不合适”。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看起来最合适的。

圆终于成为完整的圆,圆终于不再失落了。那寻到的一角使它行动更方便了,滚得越来越快,快到没有时间欣赏花,没有时间和蝴蝶嘻闹,但是他找到那缺失的一角了呀。然而,用歌声来表达心情时,它发现最喜爱的歌唱得不流畅了。于是,出乎意料,圆放下了那块角,继续寻找……

这不就如人的一生吗?有着各自的追求,然后不顾千辛万苦寻找,寻求中会遇到快乐,当然也会遇到不尽人意的烦恼,那又如何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幸福时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即便是最后放下那一角,我们不再是我们,不再是为缺失而不快乐的我们。找到了一角的圆,在放下那一角时,可以清亮地歌唱了。因为缺,它可以歌唱;因为圆,它与世界檫肩而过。或许只有留空的人生才会走向圆满,而圆满的人生意味着消亡。因为缺——圆——缺,它明白了自己要找的是什么,明白了缺失是什么。缺失与圆满,快乐与不快乐,取得与放下,谁说会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呢?不禁然就想到了庄子,想起了那颗被弃用的可供人乘凉的路边大树,那些被弃用的可以做渡河工具的葫芦……

当终点不可置疑地在前方候着时,成长,对我们而言,大概是唯一可以指明我们自己是谁的标识。第一个角说:“我不是谁的一角。我是我自己的一角。”不免浮想联翩,这角何以有如此认识?或许它也经历过一番寻找,诚如曹文轩笔下的《羽毛》,在经历过合适或不合适的岁月后,找到了自己,角就是角,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不附属于谁。这个失落了一角的圆,放下了合适的角,继续寻找,找到的会是什么呢?或许什么也没有,或许找到的只有一个:我不是谁的圆,我是我自己。无止寻求,不断成长,成为可以歌唱自己的圆,成为我是自己的人。

就这样,谢尔·希尔弗斯坦以极其简单的线条,用一个缺角的圆,来表达他对人、对人与世界的思考。于我们而言,我们就是这缺失一角的圆,只不过我们前进没有它的简明,会因身处的环境,自我影响,然而主动权依旧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只要我们随心向前寻求,坚持自我,即使格格不入,那又如何,每个人是自己的每个人。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自身只要觉得充实,即便显得孤单又有何妨?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一角,一个不属于任何人的一角。

然成长中有一可怕的力量,一个可依赖成瘾的力量——惯性思维。寥寥几语的寻找故事里,最不符合逻辑的便是:圆会放下那一角——那经历千辛万苦寻求到的,合适的一角。人似乎习惯寻求便要拥有的心理,似乎习惯了到得某处不愿下行的行为,寻求中国速度的现代生活大概习惯了前进的思维,后退似乎是可耻的。然而,退后一步,圆得到了自己,司马迁成就了自己,而老子所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大概也有其意吧。于我们而言,“畏惧不是胆怯,而是一种尊敬的态度”此等思考方式,会让我们的成长获得更为广阔的天地,学会全面思考该是长大不可缺少的力量。

最后这场愉悦的交流在《思绪之束》和《希望》中结束,吴锦烨说因为心动所以推荐,胡雅容说因为喜欢所以推荐。我想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是我们成长的斑点。
 思绪之束
【美】卡尔.桑德堡  申奥译  吴锦烨推荐

我想起了海滩,田野,

眼泪,笑声。

我想起建造的家——

又被风刮走。

我想起聚会,

但每一次聚会都是告别。

我想起在孤单中运行着的星星,

黄鹂成双成对,落日慌乱地,

在愁闷中消隐。

我想要越过茫茫宇宙,

到下一个星球去,到最后一个星球去。

我要留下几滴眼泪,

和一些笑声。

  希望

艾青  胡雅容推荐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关注 天雨流芳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