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值大观

 

可模仿的是外在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二千年的政治在重复现象中前行,那无为主义精神则是纹丝不动。...

“过去的历史很明白地指示我们革命是浪费的。

几乎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始自城市的。

制度是可以模仿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

我们喜欢用新名词,以为有了名词就有了实质。

中国固有文化的最大的缺点在鄙视物质。”

寥寥数句便足以窥见《中国政治二千年》的见识精到,九十六页的小书,亦是寥寥数语道尽二千年的政治本真:由分封走向集权式地大一统;中央是重人事工夫而忽制度,地方则是地理上的地方;学刑名幕的绍兴师爷们替代了文官制,自成系统与政府兴衰无关的书吏搅浑历史,“刀笔吏”之称绝非虚名;政治风气的名教、唱高调、挟私倾轧,是整一个士大夫的风气,政治风气的贪污是中国家族制的、是官员保障制度缺失的结果。从有形政府(中央、地方)到无形政府(幕僚、书吏)到政治之风,仅仅寥寥数语便拨开纷繁,直露筋骨,娓娓道来之余,灼见一览无遗。“制度是可从外国借得来的,而观念及到得非自己养成不可。”如此见识,让当下轮番上阵的“模仿秀”轰然塌陷,亦让身置其中之人醍醐灌顶。

本书的最后,张纯明提出,“惟有民治”才能使中国有新景象,然而“中国的政治理论自来是取消极无为主义,老百姓所要求于政府者是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而不是兴利造福……在这个社里风俗习惯代替了法律,绅士代替了法官,除纳税上粮外,人民与政府很少发生直接关系。”一语便道出了百姓之于政治,亦如兔子之于肉食,没有兴趣也就一副“事不关己”之态势。即便是走向现代社会的今天,这种态势大致也顶多是“吃瓜”的姿势,大概历史已有训诫,百姓走入政治的结果都是刺眼的血淋淋。

初读,与历史一一对号入座,也不免影射当下,也就免不了有“人类不过是在不断重复历史”的感叹。再读时,不免寒噤。想起历史上通透历史之人的作为,无不让人心生畏惧,再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说了也白说”的言之凿凿,遇事则大多止于言论,若前进一步便以历史训诫为示人,就此反复,无前。我们就这样在所谓的历史规律前呆滞了。

退而言之,由诸多现象而出的训诫是否可以成为规律,而所谓的诸多历史规律或是训诫,是否是由几段现象总结,后人仿制而成的?是否是人类历史上胜利者的自我美化的雕饰?是否是失败者自我安慰的借口?历史,是人的历史,它并没有物理规律那般客观,人的复杂何止几个现象而成的总结能囊括的了的,更遑论上升规律层次来循迹而走了,郑也夫此般见识确实引人沉思。

读史论知本真的意图是什么,是“说了也白说”的明哲保身,还是“白说也要说”的蹈死不顾?是明方向、知未来,还是知他人、明自己……或许,正如英国评论家伊格尔顿所言“为了帮助读者建立某种观看的方式”,小说是如此,史书何尝不是呢?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大潮里,我们观看到了现象的反复,却忘记了本质的精神确实岿然不动,而这怕恰恰是反复之象的根源。

张纯明的见识,着实为人建立一种观看历史的方式,点明政治固陋,获取解决之道。然而,“民治”作为解决方式,只是以概念的形式呈现,甚为遗憾。大底寥寥数语的小书不足以承载如此浩大的工程,更何况凝固几千年“休养生息”的无为主义精神并非几个文字能消除,积极精神更非一日能培养。

(共读交流时间:2016.11.12晚九点半)

下期共读(第九次共读)

推荐人:R。

推荐书籍:《中国文化精神》

共读时间:2016.11.14——11.30

推荐理由:与某本书相遇,有时仅是好奇,《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专业极通 俗的国民常识书,中国文化精神的简明备忘录,中国人传承文明创造新文化的国民常识书。


    关注 天雨流芳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