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 ▏ 山水间的古村落---下梅古村

 

因缘于“梅溪”二字,我们来到武夷山的第一天下午时间,就急急寻到了武夷山最具盛名的下梅古村。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下梅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位于梅溪下游,故而得名。...





因缘于“梅溪”二字,我们来到武夷山的第一天就匆匆赶到了当地最具盛名的下梅古村。下梅村因位于梅溪下游而得名,历史上经济繁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下梅村距离武夷山市区6公里,距离武夷山风景区也只有8公里,是真正的游走在山水间的古村落。早在清代康乾盛世时,这里就是武夷山的茶市,被称为万里茶道的开始。
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座,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精美的石雕和砖雕。
作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梅的文化积淀可谓深厚,以邹氏家祠为例,它是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木本”、“水源”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
下梅古民居中,最有名气的数邹氏大夫府第。它因主人邹茂章获朝廷诰赠“中宪大夫”而得名,至今其后人仍在居住。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进去,门楼四纵并列,各室旁门相通,户户门第看去彼此分开,却又浑然一体。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二厅三进的建筑格局,设有厢房、书阁、小花园……处处都像在述说着主人曾经的富贵与显赫。


写到这里,不能不说两处诱人所在:“美人靠”与“婆婆门”。当年这位邹大官人外出做生意,经常很久才回一次家,妻子每天就坐在小溪一侧的风雨栏上,时而斜靠着回眸一笑,美丽迷人,后人就把这风雨栏叫做“美人靠”。而正是这位身材姣好的夫人亲自设计了一道有着玲珑曲线的门,只有如此娇小体形的女子,才能有资格嫁入名门大户的邹家,这座门也就被称作“婆婆门”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风格迥异的院墙、纵横相连的街巷,那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与连绵不断的波形墙,看上去显得错落有致、朝气蓬勃,呈现出一种动态美感,为古村增色不少。


漫步下梅,一条梅溪缓缓流过,将村子分为两条街。溪中白鹅觅食戏耍,岸上以茶庄居多,好客的主人看到有人路过,总会热情地相邀品茶,偶然也能碰到些编织手工艺品的能工巧匠。隔十米八米,你会发现三五成群的村民在悠闲地打着扑克,亦或聊天,脸上写满安乐与知足。
村口处的祖师桥很有特色,很多老人在天气好的时候来这边聊天。
这是万里茶道完整的展示图,从武夷山到现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万里跋涉,历经艰辛。
逆光中的古村落,好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村中的游客极少,除了我们一行人,几乎看不到外来游客,显得十分安静。
我们离开下梅村时天已黑了。路过一家窗户时,见一位老妈妈正在切菜做晚饭,那么专注,我对着她拍照她都没发现。刹那间,我想起了我们的“梅溪村”,也曾经济繁荣、文化浓郁、乡风淳朴,回忆起那段熟悉的往事,在九曲巷、捞粑弄玩耍,在道地里与邻居谈天说地……

曾有人记载,乡土建筑是一种历史的记载,它记载了我们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但是,古村落不可能完全得到保护,因为年轻人不爱住,他们有了新的追求,如何解决好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真是一门学问!


    关注 梅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