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仪式感的新年,造就孩子无趣的童年

 

记得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带着三岁的孩子拜访好友,到了朋友家,孩子看到我那位许久不曾见面的好友,步履蹒跚的他,居...



记得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带着三岁的孩子拜访好友,到了朋友家,孩子看到我那位许久不曾见面的好友,步履蹒跚的他,居然像模像样的欠身行礼,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作揖,口中念念有词说到:“过年好”。只三个字,把我和朋友都震惊到了,两人呆呆站在一旁,心里却都暖洋洋的。

在此之后,我就特别在意培养孩子的仪式感,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

为什么孩子需要仪式感的培养?父母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早晚要与我们分离,我们教会孩子对待事情的仪式感,其实是在教会他们一种幸福的能力。





春节临近,在这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更容易体现仪式感的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



我们有时候经常纳闷,孩子为什么那么计较那些形式的东西?我们甚至还暗自嘲笑,孩子竟然相信“年兽”的存在!



其实无论是走亲访友去“拜年”还是贴春联挂年画,其实都是一种仪式,它关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感知和体察。而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对于仪式感的体察比大多数成人更为敏感。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去大哥家拜年,当时大哥家孩子刚上幼儿园,也就是我的侄子。平时乖巧的他,过年却跟以往的状态大不一样,一会儿特闹腾,一会儿又闷闷不乐。我问原因,侄子沮丧地说:每年过年都放鞭炮,今年却没有鞭炮了,所以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过年。

我说:“爷爷不是给你买了电子鞭炮,一样有响声买都一样嘛。”侄子却认真的回答:“那也只有鞭炮的声音,没有鞭炮的味道没有过年的味道。”

我没想到一件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几岁的孩子眼里却是如此重要。



原来过年对孩子而言,不仅意味着鞭炮的声音,还有硫磺和硝石混合的味道。不仅是饭桌上的菜肴和长辈的红包,还有一家人欢聚一堂喜笑颜开念出新年倒计时仪式感。这些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仪式感,却是孩子幸福感的来源,小侄子的话给了我莫大触动,也让我在生活中开始注重孩子仪式感的培养。

慢慢的过年时,我会和孩子一起贴春联挂年画、打扫房间。在仪式感中,培养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我会带着孩子走亲拜友,迎来送往,在送祝福的仪式感中,教会他与人相处的礼仪;

我会带孩子和家人一起同吃一桌年夜饭,在举家团圆的仪式感中,教会他体会亲情的温暖。



我们正是在这些仪式感中,拉近亲人朋友的距离,感受文化的传承,获取幸福的感受,同时唤起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当回忆起儿时,父母在传统节日中营造的家庭仪式感,虽年过而立,依旧是充满温情的甜蜜回忆。

仪式感让我们记住生命中最温馨美好的时刻,给成长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但是,近些年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过年的仪式感也越来越淡。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传统节日给孩子带来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渐渐的,我们甚至淡忘了童年那充满年味的仪式感带给自己美好回忆。

直到我无意间看到飞鹤乳业举办的“寻找曾经的年味儿”全国大型公益活动,才找回儿时那久违的甜蜜,和仪式感带给童年的温情感动!


活动期间,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人过更有中国味儿的春节,飞鹤还通过巨幅红包拼图来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仙鹤、祥云、团扇围绕“年味儿”的剪纸拼图;金黄的糖浆幻化出各式各样的造型;雪白的糯米面团捏成可爱的新春吉祥物,在活动现场,主办方用小朋友们喜欢的方式,营造出春节充满年味的仪式感。

孩子和家长也在这场充满年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无尽欢乐,和千百年来优良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



开红包、画糖人、贴剪纸、捏面人,大红灯笼高高挂……,看到民俗艺人一双巧手做出各种各样年味十足的小物件,孩子们既好奇,又兴奋,幸福和甜蜜写在脸上。民俗艺人用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手艺,营造出的年味,让孩子们感知春节仪式感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也沉浸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中无法自拔。

在挑战现场,当50位挑战者、持续6个小时,用56686个三色红包构成面积64平米的“最大面积红包拼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挑战成功的那一刹那,不仅挑战者乐在其中,观众也被仪式感带来的幸福氛围笼罩!



我们可能有时候觉得这些“仪式”很繁琐、矫情,毫无用处可言。但正是这些“仪式”让孩子记住了生命中很多温馨美好的时刻,氤氲在心里的,都是爱的感受。对孩子来说,仪式感是一种情趣一种诗意,归根结底,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日常,也用一贯认真有趣的态度,获得幸福的能力!

飞鹤乳业举办的“寻找曾经的年味儿”全国大型公益行动,用传统文化营造出充满年味的仪式感,不仅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一个里程碑,也为孩子留下回味无穷的成长乐趣。



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上图二维码寻找曾经的年味儿吧!


    关注 育儿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