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五贤”杂谈

 

蔡甸区即原汉阳县,位于长江、汉水交汇的黄金夹角,自古地灵人杰。今考本区古近无数风流人物之行事,讫于1949年...







蔡甸区即原汉阳县,位于长江、汉水交汇的黄金夹角,自古地灵人杰。今考本区古近无数风流人物之行事,讫于1949年前,选出音乐、思想、谋略、诗歌、书法诸领域的五位杰出人物,合称“蔡甸五贤”。拉杂谈之,以为茶余之资。

贤于音乐的钟子期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在蔡甸马鞍山南麓住着一户钟姓人家。平时,这户人家也没啥特别之处,无非是耕田打耙,砍柴捕鱼。只是每到黄昏时分,总会有悠扬清越的琴声从茅庐里传出来,让这个小村子显得如同世外桃源。

原来,这户主钟仪老汉原是楚国王宫里的乐官,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后因楚王无道,才弃官隐居在这马鞍山下,白日农耕,黄昏教子。其子子期,三岁开始学琴,如今已是二十七岁的青年,深得钟仪真传,青胜于蓝,对琴理的领悟早已出神入化。他也无心出仕,只以打柴抚琴度日,清闲自在,远离尘嚣。

这年中秋,子期一如往常外出砍柴。时近黄昏,正准备挑了柴担返回,忽然暴雨倾盆。他只好弃了柴担,跑到临江的悬崖下躲雨。这雨下得不止愁,江面上更是狂风大作,巨浪拍天。一艘大船落了布帆,船夫们摇桨撑篙,好不容易才把船靠在了断崖不远处躲避风雨。

等到风停雨霁,天色已晚,一轮明月升起,江面上一溜长长的月影,碎波漾金,恰如一张巨大的古琴,由一双看不见的自然之手在天地间弹奏。子期看得呆了。却听那船上也传来一声喝彩。子期转头看时,只见一位中年官人,长袍短须,正负手立在船尾赏月。

正顾盼间,一个童子摆出一副瑶琴,那赏月之人则盘腿坐在琴前。随即,琴声响起来,淙淙铮铮,在这雨后的江边,格外明晰悦耳。子期更不愿走了,因为他听出那人所弹的是孔子赞弟子颜回的曲谱。此人弹得玉珠落盘,显然是个高手。

子期正在揣摩,琴声戛然而止,却是琴弦断了。那人略一思忖,向子期这边朗声说道:“何方高人,断予琴弦?”子期只得现身,拱手答道:“山野村夫,有扰清兴,还望恕罪。适才孔子赞颜回之曲,着实高妙!”那人乐了,说:“果然高人,请上船一叙。”子期大大方方地上船坐下。两人略一寒暄,话题自然又回到琴曲上。那人调弦理柱,重新弹奏起来,子期说:“曲调高亢,您有高山之志啊!”那人不答话,继续抚琴,子期又道:“琴声婉转,您思如流水啊!”那人哈哈大笑,舍琴起身,行一大礼,说道:“善哉善哉!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脱你的听力,真是我的知音啊!”

二人这才互通名姓,原来,那人就著名的琴师伯牙,原是楚国人,现在晋国为官,此次出使楚国,返程在此避雨。这伯牙一向自视甚高,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得的知音。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谈至次日清晨,二人始恋恋不舍地辞别。

转眼经年,伯牙如期来到,却只见一名老者候在岸边。一问,始知日前子期因病去世,临终前嘱咐父亲钟仪来渡口等候伯牙。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那首《高山流水》。弹罢,他长叹了一声,挑断琴弦,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知音故事。钟子期虽然早亡,但他对音乐的悟性超越古今,人称“知音隐贤”,千古流芳,为我区之“琴贤”。
贤于谋断的戴金
戴金(1484—1548),字纯夫,蔡甸区螺丝岗村戴家老湾人。明朝正德甲戌(1514 年)进士,最开始担任苏州府推官。嘉靖初年,升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历任两京太仆少卿、大理寺卿、兵部尚书等职。戴金为官清正,能谋善断,直言敢谏,历史上口碑非常好。

嘉靖初年,四川芒部的土司陇寿和他的族弟陇政、嫂子支禄之间为争夺世袭权力而互相仇杀。芒部内部的僰蛮部也乘机外出打家劫舍。后来,陇政诱杀了陇寿,夺得土司大印。陇政手握重兵,大权在手,跋扈嚣张,嫌明朝廷设置的流官碍手碍脚,拒绝“改土归流”的政策,反抗朝庭。得悉川中乱局,朝廷委派戴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按巡川桂。戴金是个有心人,他一边了解民情,一边兼程入川。

一段时间来,面对芒部谋反的棘手问题,四川巡抚唐仪凤正慌得手忙脚乱,听说朝廷来了钦差,连忙跑到戴金官邸准备诉苦。

戴金对他安抚一番后,依据自己按巡四川期间掌握的第一手情况,针对芒部诸部族之间的矛盾,缓缓说道:“为今之计,要戒急用忍。我们可以从七个方面着手。第一,我以为‘改土归流’尚不到时机,应奏请朝廷区别对待,芒部是‘异类’,可以暂时先缓一缓;第二,陇政在部族里有一定的威信,不妨授以官职,先稳住他,以观后效;第三,提高官府威信,改芒部为镇雄府,以示惩戒;第四,芒部地区面积较大,可设立四司,分开治理;第五,赏罚分明,只要悔改,既往不咎;第六,加强兵备,严加防守;第七,严令各部族之间不得私相联系。有此七策,何愁陇政不败?”

唐仪凤闻言大喜,连夜将这些建议写成奏折,快马加鞭奏报到朝廷。当时的兵部尚书李承勋一看,也非常赞赏。于是朝廷准奏,逐条加以实施。不久后,得意忘形的陇政被官军抓住,交出了芒部土司大印。同时,官府还招抚了七七四十九寨僰蛮,四川境内混乱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从此,嘉靖皇帝对戴金很是倚重。每逢国家大事难以决断,戴金也会献计献策。尤其在边防军务方面,戴金经验丰富,出谋划策,没有不应验的。

戴金遇事敢言,能谋善断,不久就被嘉靖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主管国防大事。戴金的崛起,引发了奸相严嵩的嫉恨。特别是戴金所出的策略经常被皇帝采纳,眼看自己就要失宠,严嵩越发将戴金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他暗地唆使党羽对戴金群起攻击,无中生有,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弄得京城谣言满天飞。戴金好汉难敌四拳,百口难辩,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辞官归隐故里,远离政治漩涡。但对严嵩祸国殃民的所做作为一直气愤填膺,不久郁郁而终。

嘉靖皇帝听说戴金去世,十分悲伤,钦赐以“进士第资善大夫致仕兵部尚书前都察院右都御史摄廷卫事”之礼祭葬,牌位入乡贤祠供祀,为我区之“谋贤”。
贤于思辨的熊伯龙
熊伯龙(1616—1669),字次侯,号塞斋,出生在蔡甸区奓山街红焰村燕子咀。他是汉阳地区明清时期第二个“榜眼”,享尽殊荣。

熊伯龙自幼聪明,能诗善文。少年时就学于蔡甸的嵩阳寺,刻苦攻读,夜以继日,从不懈怠。由于他在学习上勤奋自励,9岁时,便可将六经子史和诸家诗文熟记背诵,具备了秀才的资格。11岁时,老师以“天下归仁”命题为文,他废寝忘食,几易其稿,连夜写成方才罢休,此文一出,洛阳纸贵。熊伯龙博学多才,尤精字母反切之学,知西洋天文算法,又通佛经,解翻译。楷法篆隶,弓马琴棋,无一不工,俨然是博通古今中外的大儒。

在仕途上,熊伯龙也一帆风顺。他32岁时以秀才的资格直接参加北京举行的乡试,夺得第一名。第二年,他又以《廷试策》一文,取得顺治己丑一甲二名,廷对第二名,中进士榜眼。他历授国史院編修、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最后于內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上去世。他还曾担任康熙帝的老师,是名符其实的“帝师”。

但这些“成就”的价值和影响都不及他所写的一本《无何集》。

熊伯龙在《无何集》的自序和跋中说,他“自幼不信神仙鬼怪,祸福报应之说”。据说在他还是一个苦读的少年时,有人曾劝慰他:“熊伯龙呀熊伯龙,富贵不能强求,其奈命何!”他则回答说:“命奈我何!”入仕之后于公务之暇,研读东汉杰出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并撰写《无何集》,其目的是“欲以醒世之惑于神怪祸福者”。《无何集》一书初步写成于顺治十七年初夏(1660年)。被人评价为“千载之异书,书林之宝笈”还有人说:熊伯龙写的“《无何集》,千载而后,定当与仲任齐名。”

熊伯龙编著《无何集》的宗旨在于劝世人不要受惑于神怪祸福。他认为自然界及其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天是自然的,没有意志,不能干预人事,“灾异非天戒”,“祥瑞非天祐”。人的富贵贫贱、寿夭祸福不过是“偶然之遭遇”。他认为所谓圣王受命于天,是自欺欺人的谎言。他肯定精神依附于形体,说“人老而血气自衰”,死则“精神升天,犹火灭隨风散;骸骨归土,犹薪炭之灰在地”,否定人死为鬼的谬论。

他还批判了佛教的彼岸世界说,认为佛教宣扬“来世”,“疏漏畔戾而无据”。所谓“天堂地狱”是不存在的。他否定道教的神仙方术,说“血肉之躯,安能长生不死?”熊伯龙揭示了有神论的认识根源,指出鬼神观念是“思念存想所致”或“疑心所生”。他依据天神天帝的图像状如古代帝王的事实,说明人们根据自己的形像塑造鬼神。他还概括了一条与有神论斗争的经验:“凡言神言鬼﹐姑勿辨其妄;就其说而诘之,其理必穷。” 同时,他还努力从神学产生的根源上揭露神学,说:“凡托鬼神敛民钱者,皆奸人射利也。”

古代的统治者,无不宣扬天命论与君权神授,借神权来维护皇权,“假天以治人”。而熊伯龙的《无何集》明摆着就是在唱封建君主的反调。而这,也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由今天看来,这又何尝不是熊伯龙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呢?熊伯龙可称我区之“哲贤”。
贤于诗歌的王戬
提起清代诗人王戬,在今天知道他的人非常少,但在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古代蔡甸区籍最有成就的诗人。

王戬(约1642—1717年),字孟谷。是蔡甸区永安街王家楼子人。主要生活在清代的康熙年间。他的祖父担任过陕州刺史,他的父亲王士乾曾举孝廉,担任长沙府教授等职,是明朝崇祯年间的楚地名士。因此,王戬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经史子集皆能成诵。十二岁就成为县里的秀才。

尽管早慧多才,但王戬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年轻时参加科考,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湿了他的文卷。按当时科考规定,试卷不能有任何污渍,因此,文章还没有写完,就只得弃卷出场。30岁那年,其父王士乾为贪官墨吏所诬陷,被投入大牢,将遭不测。王戬徒步三千里,奔走京城上诉鸣冤,轰动京都。在朋友们的多方支持下,才使其父冤情得以平反昭雪。人们都称他为“王孝子”。尽管使父亲保全了性命,但从此家道中落。王戬从父亲的际遇也看透了仕途的险恶,对功名之事日益淡薄。

少年王戬一直跟随四处做官的父亲生活,去过很多地方。洗清老父罪名后,他以诗、书、画为谋生手段,开始游历神州大地。我们从他诗集中的作品不难看出,王戬一生奔走数十年,足迹南至云贵,东到江浙,北至辽宁,西至陕甘。一千多首诗作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寄情名山大川和田园风光,用他自己的诗来说,就是“行遍天涯似暮朝,只余越蜀未全遥。而今买醉余杭酒,目断成都万里桥。”意思是说,除了四川以外,他的行迹已经遍及天下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赋予了王戬无穷的创作灵感,他的旅游诗或清新自然,或气势雄奇。王戬穷毕生精力为写山水而旅行,在我国诗人中尚属罕见,成为山水田园诗派中的一座丰碑。

在京城为父鸣冤的过程中,王戬拜见了与父辈有较深渊源的山东新城人王士祯。王士祯即王渔洋,担任位高权重的刑部尚书,是当时的诗界领袖,在诗坛影响巨大。他读了王戬的诗作后,非常推崇,评价很高,说王戬的诗既有“根底”,又有“兴会”。“根底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戬于斯二者兼之;又斡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佩实,大放厥词,自名一家。”他读到王戬的《登岳麓》时,赞不绝口,称为“奇绝”;读到古风《池阳山行》,更是惊异万分,认为“驰骋笔力,过欧阳兖公(欧阳修)《庐山高》远甚。楚才踔厉,横绝古今。”并且自豪地说:“百年来,公安浅俚,竟陵蒙昧,为世口实,得吾侄大才,令三湘七泽别开面目,何快如之?”

出于爱才之心,王士祯亲自为王戬的诗集《突星阁诗钞》撰写序文,并出资刊印。能得到德高望重的诗界领袖如此看重,王戬声名鹊起,所作诗文,一出书斋便传抄天下。乾隆时吴仕潮编《汉阳五家诗》,收王诗435首,并说他的诗“才气浩博,师古无迹。使事多而不伤于繁,用情深而不至于露。”其他如《清诗汇》(徐世昌)、《清诗别裁》(沈德潜)、《湖北先贤诗佩》(张贤均)、《汉口丛谈》(范锴)等书都载有王戬的生平和诗作。王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是我区当之无愧的“诗贤”。
贤于书法的宗彝
汉口江汉关大楼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曾经是武汉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在汉口长江之滨耸立了近一个世纪。在现代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古老雄朴的江汉关大楼也毫不逊色。钟楼下面镌刻的“江汉关”三个大字,虽然没有署名,但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出自蔡甸籍著名大书法家宗彝之手笔。

宗彝(1876—1935),字藻生,蔡甸区合贤乡宗家岭人。他在青年时代就由优廪生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又先后毕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及贵州法政学堂。清光绪末年,在贵州任抚署文案、学务处坐办和余庆知县等官职。民国二年,任黎元洪副总统秘书。此后,先后在湖北省办理侨务、代理省政务厅厅长,兼省长公署秘书、省教育厅长、武汉江汉关监督、湖北官钱局会办、湖北史学馆馆长、湖北襄阳道道尹等职。其间,因功授予四级、三级嘉禾章。

他自幼临摹碑贴,平生孜孜不倦,他最初学颜、柳体,后又习魏碑,潜心刻苦钻研,尤擅魏碑《泰山金刚经》,书法刚柔相济、骨力内含,结体潇洒而又有法度,自成一家,为时人所重,视为珍宝。

1921年,江汉关始建,宗彝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江汉关外籍税务司经理慕名求他书写“江汉关”三字。宗彝十分高兴和慎重,写了又换,换了又写,数易其稿。因为那时还是繁体字,“江”字的笔划少,“汉、关”两字笔划多,三个字难以协调。但宗彝没有被此难住,终于精神饱满地书写了这三个大字,真如铁画银钩,笔笔有神,并按书法惯例落款署名。

1924年,江汉关建成,宗彝先生书写的“江汉关”三个大字跃然关楼上,却省去了署名。江汉关经理恐先生不满,特设盛宴招待,席上当面道歉说:“先生书法,誉满全国,人们一看便知是你的手笔。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也不是没有署名吗?但人们都知道是王羲之写的。因此大胆省掉落款,请求原谅。”先生听到此话,毫不生气,笑道:“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不是王羲之写的,而是明朝成纪年间的进士肖煜写的,这在《山海关志》中是有记载的。书法落款,是书法家照例的事,江汉关建筑高大,情况特殊,为壮观瞻,省掉落款,也在情理之中,无须如此解释。”一番话说得江汉关经理等人心服口服,感激不尽,一时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但江汉关上这三个大字是何人手笔?当时除少数老武汉人外,鲜为人知。好在不久宗彝出任襄阳道尹时,武当山住持请他游山题字,他慨然应允,在武当山天柱峰上,写成了“一柱擎天”四个摩崖大字,也为泰山金刚经体,古朴遒劲,并署名宗彝。中外游客,见者无不赞赏,拍下照片,如获至宝,广传海内外。“江汉关”三个字虽未署名,人们看到武当山“一柱擎天”四个字,便自然认识同是出自宗彝先生的手笔。宗彝先生德艺双馨,可称我区“书贤”。
作者简介
姚泉名,70后,武汉奓山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荆门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诗教部、学术部主任,湖北省校园诗歌社团联席会副秘书长,《心潮诗词评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湖北诗词》编委,《九州诗词》副主编。著有《奓湖轩吟草》《竹笑集》,编有《散淡集》,与人合编有《格律诗词ABC》《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天伦吟咏集》等。
关于侏儒山
侏儒山是一历史文化名镇公益平台。欢迎添加关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欢迎大家把文章、作品发到本平台共同分享。官方微信号:zhuru2

乡土风物 | 民情纪实 | 乡土奇人 | 山中商人

投稿邮箱:zhurushan@qq.com


    关注 侏儒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