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 青年论坛:学界&业界“大咖”与青年学子对话

 

综述土地科学前沿研究与最新行业实践 —明理、思辨、践行

12月24日上午,本次年会中最具活力的专...

综述
土地科学前沿研究与最新行业实践

—明理、思辨、践行




12月24日上午,本次年会中最具活力的专题论坛——青年论坛揭开帷幕,论坛以“土地科学前沿研究与最新行业实践—明理、思辨、践行”为主题,邀请土地学界和业界“大咖”与青年学子进行对话,旨在构建土地科学青年学子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论坛由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张正峰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对话开始前,龙华楼研究员作为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主任,提出要以“繁荣学术、造就人才”为宗旨,组织并协调好土地科学领域青年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努力把青年工作委员会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土地学界具有影响力的青年学术组织,把中国土地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国际,为广大青年土地工作者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第一组对话:土地科学研究国际前沿与方法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龙花楼研究员对话清华大学张秋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付艳华、袁冬竹三位同学。
一、如何把握国际土地科学研究前沿?

龙研究员认为土地系统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未来研究关键在动态地球、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转型三个方面。土地利用科学是自然、社会经济和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实践和政策也要在这三个系统里有机结合。国际研究的前沿包括土地系统的实证研究、模拟研究和情景分析。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形态和景观的分析,研究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过程;模拟研究则通过多尺度的模拟了解土地系统的变化过程,抓住不同尺度的效应和特征,以及其中揭示出来的规律;情景分析的相关研究最关键的作用是把科学研究和政治社会决策很好地连接起来,所以模拟的关键在于对结果的科学解释,并以此作为决策的支持。

土地科学研究要注重理论、实践、政策相结合,抓住格局和过程的耦合,通过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象,通过过程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通过对机理的深刻理解制定出更好的政策。以不同时间、空间尺度,格局和过程进行耦合的研究为基础,从机理上理解和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国际上土地系统科学的动态前沿。

二、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有哪些差异?中国土地科学如何走出去?

国内外在土地科学研究的区域选择、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研究者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现状、资金来源等因素决定的。我国的国土范围较广、区域差异性大、体制特殊,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因此国内学者较多的关注国内问题,但是走向国际也是一个趋势。

国际交流有助于我们有更宽阔的视角来解决中国问题,龙研究员认为只有练好“内功”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一方面是要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是要有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

文章写作方面,国内学者在数据和研究方法上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在文章的引言和结论方面的差距较大,这也反映出国内学者对自己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楚,思路不够开阔。写文章可以从模仿开始,要勇于投稿,不怕退稿,根据专家审稿意见来修改文章也是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和土地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是国际土地利用研究的热点问题,多数采用Costanza和国内学者谢高地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特定区域问题时关键是要进行检验和验证,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针对国外学者较为关注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研究,在我国的重视程度较弱,方法也较为单一,而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正面、非正面,结构半结构的方法来解决,也可以采用模型的方法。

第二组对话:土地科学研究方法与治学态度

第二组由北京大学林坚教授对话中国人民大学胡依洁、杨雨濛和中国农业大学景思甜三位同学。
一、土地学科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

土地学科有高度的应用型和综合交叉性,林教授认为土地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经济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构成了土地利用系统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关键要素是人、土地利用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科学的核心理论主要是权籍、租价和土地利用,这些构成了土地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土地学科要努力升级为一级学科,但是也不要急于限定于某一学科,要不断地积累资源,逐渐成长,最后再判断土地学科更适合归属于哪个门类。

二、如何做到教学与科研,管理与实践的平衡?

土地学科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坚持讲理,在讲理的过程中把握好条件,这样体现研究者的价值观判断,决定了研究成果的差异;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要讲究“顶天立地”,学术顶着天,让别人接纳是立地,要让决策者听懂、接纳研究成果和价值判断。决策的过程是博弈,妥协不代表不科学,学会把握关键,懂得妥协和协调,才能把事业往前推进。

三、如何把握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人文社会科学也需要借助系统科学、计算科学等新的数据手段,通过定量的方法来更好地表达定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核心理论,也就是说,定量在成熟的理论系统里,相对于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定性和定量关系,实际上也是逻辑循环上升的过程。

四、能否跟青年学子分享一下您治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第一点是顶天立地,要有胸怀和情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第二点是三个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学习的初期先学会模仿,要做到“举一反三”,土地学科是交叉学科,涉及领域较广,在学习过程中要“触类旁通”,在工作中要“融会贯通”。情商、智商加情怀将会引领各位青年学子走向成功。

第三组对话:土地行业发展趋势与青年人才成长

第三组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张晓玲总工程师和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冯永忠院长对话中国人民大学韩文静、梁曦元和刘嘉艺三位同学。
一、如何评判土地行业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和挑战?

针对当前土地行业发展的格局,张总从土地业务的角度作出了解析,她认为土地行业的格局主要包括土地的调查与监测、评价、规划利用以及土地政策几个方面。

土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调整,信息更加公开,更强调多专业、多领域的融合,更注重专业性的行业调理。土地行业的不同板块的发展不平衡,调查监测方面的与国外差距比较小,评价、规划和政策方面的差距比较大。此外,研究中国的土地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对比较的双方都有深刻的理解。冯院长补充到,行业发展过程中交叉性越来越强,也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中国土地问题的解决,没有了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需要在摸索的过程中拿出解决方案,但是目前行业的状况是人才紧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土地行业发展对从业者能力有哪些要求?

冯院长建议同学们从四个方面提升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不论是野外调查还是其他业务都需要好的身体作为支撑,第二是要注重学习,不能只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的知识都需要学习,第三是培养学习能力,研究方法,学校知识和今后的工作不可能完全契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满足工作需要,学习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非常关键的。最后,要处理好“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之间的关系,不能急于求成,要多关注“诗和远方”,少关注“眼前的苟且”。

三、青年人盼望成才,您如何看待?

论坛的最后,张总和冯院长分别为青年人成长提出了寄语,张总说,首先,这是修行的问题,在别人不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在别人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一定别把自己当回事。第二,没有一种活是白干的,没有一种苦是白吃的。冯院长则提出了“厚积薄发”的期望。

青年论坛让大家一起领略了土地科学的魅力与价值,拓展了土地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为青年土地学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注 舜土机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