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三兄弟同在苏丹,他们的职业不一般

 

老乡见老乡,感情不一般!《解码一带一路》来到苏丹,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采访就是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我们一...



老乡见老乡,感情不一般!
《解码一带一路》来到苏丹,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采访就是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我们一到苏丹,就受到了项目团队的热情迎接。知道我们来自宁夏,项目总经理刘勇刚特地带着一位宁夏老乡到机场接我们。
(供图:杨文林)
看,就是这一位啦!老乡见老乡,话就特别多,更何况是在遥远的非洲!你是宁夏哪里人?来苏丹几年了?习惯不习惯?家人在身边吗?每年能回去几次?一连串的问题抛给了杨文林,他笑咪咪地回答着问题,“饿是固原滴,杨郎滴,饿来苏丹已经十年了……”一口纯正的固原腔更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一顿热闹的寒喧过去,刘总乐呵呵地说,杨主任是一家三兄弟都在苏丹呢!
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杨文学(左五)与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栏目组合影
上阿巴拉水利枢纽项库区的日出
上阿巴拉水利枢纽项目是中水对外及三峡集团组成的联营体为主承包商,后与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和五局组成联营实施的大型民生项目。老大杨文林,今年34岁;老二杨文虎,31岁。兄弟俩来自于水电七局,老大是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总经理部喀土穆办事处主任,老二则是C1A标当地雇员主管;兄弟三人中的老三杨文学,26岁,是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马塔水革泵站项目的一名施工员。三兄弟的工作都和水利相关。

尽管都在苏丹,但兄弟三人难得能聚在一起吃顿饭。(供图:杨文林)
三人合影(供图:杨文林)
2006年,学阿拉伯语专业的杨文林作为翻译来到苏丹,在麦洛维大坝工作。麦洛维大坝位于首都喀土穆以北约350公里,全长9285米,一度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坝。来到那里后,杨文林发现当翻译不仅要负责语言的沟通,还要亲自到工地去干活。但这个经历也大大煅炼并提高了他的能力。2010年,麦洛维大坝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也是这一年,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在他的影响下,二弟杨文虎也来到苏丹,被安排到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做大坝项目的人事工作。现在,杨文虎在项目上干着大哥做过的工作,甚至办公室也是大哥当初坐过的办公室,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见了面,大哥难免要叮嘱二弟几句
二弟杨文虎
在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的营地,《解码一带一路》在杨文学的带领下见到了杨文虎,这个看上去非常腼腆的小伙子,已经完全适应了在苏丹的生活,他说苏丹人非常质朴友善,很好相处。

因为相距遥远,兄弟二人一起给三弟打了个电话。
受到两位哥哥的影响,2015年来到苏丹的三弟杨文学,是马塔革水泵站修复项目的一名施工员。由于他所在的工地离上阿特巴拉约有1000公里,我们没能见到他。大哥杨文林告诉我们,他们三兄弟想要见上一面,得坐六七个小时的汽车,想一起吃顿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几年,三兄弟只一起吃过两顿饭。



由兄弟二人以及数百位水利工作者共同建设的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即将迎来首台机组发电。

《解码一带一路》摄制组与两兄弟合影
不过,对于三兄弟来说,他们最大的牵挂还是父母和家人,为了不让老人太孤独,三兄弟商量好休假的时间:我休30天,你再休30天,他再休30天,几乎不会撞在一起。这样的话,父母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有孩子相伴。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感觉对家人的亏欠太多了。

想起家人,心有愧疚的杨文林强忍住眼泪
杨文林与儿子(供图:杨文林)
《解码一带一路》在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采访的时候,正逢中国的春节前夕。杨文林告诉我们,他想组织全家人旅游一次,这个计划已经想了有三年了,却一直没有实现。我们说可以用我们的镜头把他对父母、对家人的祝福和思念带回去,面对镜头,这个大男人几次都把眼泪忍了回去,他说谈工作怎么都可以,但谈到家人就会控制不住,太亏欠他们了!


    关注 宁夏卫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