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没有危机感的男生谈恋爱

 

危机感是男人的第六感...



圈子太小,容易骄傲;圈子太大,又会妄自菲薄。

自我感觉良好

我们会自而然地认为,我们比一般人过得好。只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就不错了。而就连这也是一种错觉。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意思是人们容易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的倾向。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因此,有研究发现:接近90%的厨师认为自己的烹饪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然而,这种错觉还不止于此:

与乌比冈湖效应相类似的另一种效应为“杜宁-克鲁格效应”,即“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的现象.

杜宁(Dunning)与克鲁格(Kruger)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1999年12月,他们两个合作的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杜宁与克鲁格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去考察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能力不强的人(Incompetent individuals):  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无法认知他人真正的能力; 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如果他们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在其中的一个实验里,杜宁与克鲁格找了一群康奈尔的在校学生,对他们的“幽默”、“语法”、“逻辑”等几项能力进行了测试。之后,再让参试者进行自我评估。结果是,成绩最差的那些学生对自我水平的认知偏差最大。其成绩处于12%百分比等级(即意味着说,他们的成绩处于末尾12%的水平——有88%的人的成绩比他们更高)的应试者认为自己的百分比等级至少应该是67%。与此同时,那些能力更强者却可能反过来低估自己的能力。

信息流动

我们的信息是不断流动着的,就如同我们身边的人也会不断改变一样。

之所以我们会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过得好,一方面由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来源于自己,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身边的环境来判断自己。

举一个自身的例子。

我小学五年级时和同桌的成绩是差不多的,都是在前十名之内徘徊吧。升六年级考试时,他考的比我好一点,进了稍微好一点的学校。三年之后,他考进了重点中学省一中,而我进了田家炳实验中学。

在初中三年期间我的成绩在我们学校也是不错的呀。参比的对象不同了。每一次分班考试,升学考试都是这样,从我们的身边砍掉一部分比我们稍微优秀的同学到另一个世界,改变我们的参比对象。我们留在自己的那个圈子,过了一点时间之后,总是感到自己还不错

在我们采集信息来感知自己的时候,我没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圈子也在流动,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随着环境降低自我标准。

差不多、稍微、还不错,都是错觉。

在我们比下有余的时候,就是在走下坡路了。真正优秀的人,是在比上不足。在这流动着的信息中,我们还是在以60分来衡量及格,以为自己是那比60%的人优秀的人。其实呢?

小圈子的100%,也许都不及大圈子的1%。

危机感是男人的第六感

任正非的危机教育被认为是有效的,这种效果是大家看在眼里的。华为的冬天第一句就是: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仅激励着华为,也是每一个想成事的人要思考的。

如前所述,我们很多时候的自我感觉良好,说实话,不过是一种错觉。这时候,不免会产生一种危机感。

危机感不是舒适区里面的东西,会让我们感到些许的不适。奇怪的是:有时痛苦是和希望联系着的。

记得在一部电视剧里,上一辈老皇上再选太字时的一个测验:让皇子喝水。

警觉的小孩会一面喝水,一面四周张望。

这种第六感会让太子,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警惕。同时不会埋头于自己的满足而忘掉外在的威胁或者发展的机会。我们都在寻找舒适区,但是一旦危机感丢失了,我们都要问问自己:

这种百分之百的寄托,值得么?

参考:

  1. 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得到专栏文章
  2. Vincent Ruggier,Beyond Feelings
  3. 百度百科


    关注 随来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