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三九第七天

 

上帝把他叫走了...



虽然买了一模一样的手机,装软件的时候,还是发现有的东西回不来了。

有一款叫作“涂书笔记”的APP,在2017年悄然下线,连再见都没有和我们说一声,我放在里面的所有读书笔记全部都嗝儿屁了,连备份的时间都没有。我本来以为是我很久没有进这个软件,所以没有得到它的临别赠言,后来今天在网上一搜,一片鬼哭狼嚎声,自己心里的遗憾就少了一点。

本来嘛,书是要读进脑子里的。记在纸上还是拍在网上,只要脑子里面没有东西,就是白读啦。如果笔记可以在,那么最精华的东西还是保留着,方便下一次快速回忆起书的精彩内容,但是如果没有了,也没关系,如果喜欢这本书,那就再读一遍好了。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不,我又找到一款读书软件:萝卜书摘。

可以写随笔,可以拍摄识别书摘,可以手动编写书摘,可以选背景,可以发起同读一本书的萝卜坑,可以转发分享,同时还有一些精选读书的内容,有点像卫生版的豆瓣。

感觉还不错的样子。

总之关键的是要读书啦,而且做完了记得归类保存就好。

这两天也在研究小程序,小程序里面也有一款“口袋书架”,免安装的小程序还要简单,就是书架(添加阅读的书)、卡片(可以拍照,可以写评价),然后分析你的阅读基因,目前也在摸索体验。

加上我的微信读书、读写人和市民数字阅读,我的手机里面有关阅读的软件也已经够多的了,估计这辈子也读不完喽。

今天也继续懒在家里,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在家里接受教师提升工程的培训。然后就看到微信上跳出来的消息说:周有光先生去世了。一天下来,我所订阅的微信号几乎刷屏。

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朋友圈里面也是刷屏。然后就有人说,这是云戴孝。言语之中带着讥讽,意思是你读过杨先生什么东西,在那里随手转发纪念个什么?再后来,再有什么名人去世,转发的人就一下子少了,大约是因为都不愿意被人讲闲话。

只是我觉得,只要是真正了解,真心纪念的,还是会转发。

1月12日是李佩先生,99岁。

1月14日是周有光先生,112岁。

杨绛先生好像是105岁。

都是高寿,都是只剩下他们自己。最爱的人一个一个先他们而去,其实好伤心。

马相伯先生活到99岁,抗日烽火之中对自己的评价是“寿则多辱”,也是一种伤心。

走向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王羲之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是还是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才有了永和九年的那一场醉,还是陶渊明的那一句“聊乘化以归尽”,才算是一个释然的收尾。

只是那一个“”字,一个“”字,还是泄露了他们各自心底的秘密。

不管怎么样,有那么多人还记得要把每天唯一的推送机会的头条给周有光先生,我要做的,就是一一读过来,读怀念的文章,更是要去作者原书。因为阅读,才是最好的怀念。

只是,随着那些生命的的逝去,一个时代也就这样过去了


    关注 童人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