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枯水季景观

 

长江流域,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雨量较少的枯水季节。...





又至一年长江枯水季。

长江流域,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是雨量较少的枯水季节。

此时的长江水,

主要是靠地下水、枯季的降水,

天然湖泊河网退水及水库调节来维持。

由于流域面积大,自然地理条件复杂,

长江流域的干支流枯水季节各不相同。

一般地说,长江干流河段枯水时期为1-3月,

南岸支流以11-1月为枯季,

北岸支流则以1-3月为枯季。



枯水季节,

沿岸大片滩涂、江中礁石会裸露出来,

踏沙而行,沿江漫步,

长江岸边的市民多了一种休闲的方式。



枯水季节,

长江航道会变窄、变浅,

船舶航行条件受到限制,

极易发生

超宽、超长和超吃水船舶搁浅、触礁事故。

因此,我们会常常看到大江中,

航标船会增多,

航道在疏浚。

还有江边的部分自来水厂,

取水口的水质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所以说,

枯水季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影响深远。


▲枯水季节疏浚航道
看一看,长江枯水季节的江上景观吧!

▲2007年长江枯水季节汉口粤汉码头前出现的一座座沙洲
2013年长江枯水季节宜宾段江中出现的礁石
2010年长江枯水季节宜昌段出现的大片河石
2009年长江枯水季节泰州高港段大片裸露的江滩


2013年长江枯水季节九江段出现的大片滩涂


2013年长江枯水季节鄂州段江中出现的沙洲


2009年枯水季节,鄱阳湖出现大面积的“沙漠”(沈俊峰摄)


2016年长江枯水季节黄石段大片裸露的滩涂和沙洲

枯水季节,长江武汉段滩涂上,大片芦苇花盛开,连片成海,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枯水季节,

文物保护者却睁大眼睛,打听着消息。

因为此时是查勘、寻找

江中枯水石刻和文物的好时机,

往往多年沉睡江中的枯水石刻和文物

会出来冒一冒泡。

▲重庆耗儿石
长江中的枯水石刻

古代,长江水位的变化与先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长江两岸留下了大量与记录水位涨落的石刻,这就是水文石刻。水文石刻分枯水石刻和洪水石刻两种。而最早出现的是枯水石刻。



古人比较重视枯水变化情况的记载,唐代是长江枯水水文石刻的成熟时期。长江重庆至宜昌河段有枯水石刻11处,共362段,其中的江津莲花石、重庆朝天门灵石、涪陵白鹤梁、云阳龙脊石最为著名,与奉节记水碑、丰都龙床石、巴南区迎春石称为“川江七大枯水石刻”。1987年3月20日的川江枯水期,长航川江港机厂一职工,在江北鱼嘴沱江边发现耗儿石后,川江便有了八大枯水题刻。

▲枯水季节云阳龙脊石出水,引得许多游客和文物爱好者上石观赏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枯水石刻呢?民间流传,当年冬月至来年春季,川江枯水期水位越低,来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希望就会越大,于是古人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每遇低水位的年份时,便在江中的岩石上一次次凿刻文字,再一次次期待低水位时石刻显露,获取丰硕的成果。

江津莲花石:38段题刻记录800年水文

莲花石也叫挑灯石,位于江津区几江镇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江中,由36块礁石交错组成,形状像莲花。全露时,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整朵莲花上题刻38段,记录了南宋乾道中期至民国二十六年之间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情况,在水文考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07年露出水面的江津莲花石
▲2007年露出水面的江津莲花石
▲江津莲花石上水文题刻
 朝天门灵石:记录东汉到清代水文

朝天门灵石属枯水石刻,位于朝天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石梁中部水下石盘上,长约200米,上面凿刻着12块从东汉建武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共17个年份的枯水记录。

 2003年,重庆文物部门在朝天门对灵石进行发掘。但最终未能发现灵石石刻,只发现了几块用篙竿撑出密密麻麻小坑的石头
 巴南迎春石:从宋代开始记录水文

位于重庆巴南区木洞清溪(原麻柳嘴乡)长江主航道南侧礁石上,上下石距50米。上石长19米,宽8米,下石长27米,宽13米,其面凹凸不平。宋绍兴年间状元冯时行开启刻石题赋,宋、明、清时期多位历史名人题刻,共10余幅。

▲露出水面的巴南木洞迎春石
▲巴南木洞迎春石上石刻
江北耗儿石:水下保存1064年的题刻

位于长江江北鱼嘴下游5公里蒋祠沱江段航道上,长2.4米、宽0.8米、高0.65米,重4吨,因为形似耗子得名。面向江中心一端的岩壁上,刻有约30个文字,记载了后蜀明德三年的丰年盛况,该题刻在水下保存了1064年,面貌完整。
▲重庆文物工作者查勘露出水面的耗儿石
“耗儿石”上的明德三年枯水题刻


涪陵白鹤梁: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是涪陵区域长江中的一道石梁,冬末春初枯水季节露出水面,长约1600米,主体部分220米,宽约15米,随水位高低而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未搬迁前只有枯水才露出的白鹤梁




▲三峡工程动工后,为保护白鹤梁石刻,政府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云阳龙脊石:世上历时最长的枯水位记录

长200多米、宽10多米、最高处海拔85.61米的龙脊石,位居长江云阳老县城段江心。它形状宛如一条白龙潜江,故名龙脊石,又称龙潜石。

龙脊石上古诗文题刻极为丰富,有自北宋元三年(公元1088年)以来各代石刻题记达170余处。其中,宋、清以来53个枯水年份的68段水文石刻已成为长江重要的水文史料,这是世上历时最长的实测枯水位记录。

▲未搬迁前,位于云阳县城前长江江心的龙脊石 
▲为保护龙脊石,支持三峡工程建设,政府在三峡文物园对龙脊石进行了异地迁建
▲迁建后的龙脊石石刻
丰都龙床石:40段南宋和元代题刻

位于丰都县城南水门子外的长江河心,又称龙床堆、龙船石、笔架山,是一条长形的水下磐石,长约28米、宽约13米。龙床石约有40段题刻,目前测知最早的题刻是南宋绍兴年间的,另外还有南宋端平年间和元代大德年间的题刻,保存较好的有龙床春观、龙床堆、石槎等大字题刻。

CHANGJIANG /与我共读长江文明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长江文明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