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李得亮:再苦再累也是为了这个家

 

在白银的街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三三两两,靠接一些零散的装卸的活维持生计。...



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

祝您新年快乐!
编辑:小雅

文:白银周刊 记者 王俊莉
编者按:2017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过去这一年,你是否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每当回忆起这些点点滴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收获浮现在你眼前。过去这一年,不管你身处任何岗位,从事何种职业,是不是总有一种收获感或者存有遗憾。值此春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各个行业人士,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故事。在这里,本报全体同仁也祝全市人民春节快乐,阖家幸福!



将一袋重约100斤的水泥背到5楼,他们能挣到5元,在白银的街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三三两两,靠接一些零散的装卸的活维持生计。

他们就是农民工,李得亮便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李师傅很健谈,言语间洋溢着少有的坚定与隐忍,他说:“最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日子会越来越好!”

农闲时“站货场”

和李师傅约好在他的家里见面。房子是两室一厅的,在13楼,装修简单且温馨,阳台上的几盆花长势正旺!

李师傅今年58岁,略显消瘦,鬓角的头发已花白,他说,“我们干的活苦,长不了肉,不过也好,挣钱瘦身两不误”说完,便是爽朗的笑声!

李师傅平时务农,农闲时在盘旋路“站货场”,主要干些背沙、装卸水泥、砸墙等体力活。李师傅不怕活,只要能挣钱,再苦的活也不怕,最怕的就是没活干!

现在到年关了,装修的人少,有时候,两三天都出不了一次工,只能接些擦玻璃的活。

再苦也要供女儿上学

李师傅有四个女儿,老大已结婚生子,老二大学毕业后到西藏工作,老三前年兰大硕士毕业,老小本科毕业后参加就业考试到白银一乡政府工作。

“进城已有15年了,当初也是为了孩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有个好的未来。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就是她们四个每月的生活费,所以平时就会拼命地干活,什么苦活累活都干!”

有时候,李师傅中午不回家,就买些馍馍吃,在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比饥饿更难受的是,每到给女儿寄生活费的时候没有钱!”

李师傅说,还是有遗憾的,大女儿只念了中专,找工作有局限,不过生活还算幸福,还有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儿。

女儿心目中的好父亲

采访约在下班后,李师傅的小女儿正好在家,问起她眼中的父亲,她倒是开玩笑地说:“除了挣不来大钱,其他都好!”

李师傅笑着摇摇头,“这孩子……”,李师傅说,她性格像他,大大咧咧的,没心没肺,不过真是个好孩子。

听到父亲这么说,她又一本正经地说,任何形容父爱的词语用到他身上都不过分!李师傅的小女儿像男孩性格,她说受父亲影响很深,即使再难,父亲也没叫过苦!

采访期间,李师傅接到三女儿的电话,有工作上的困惑向他倾诉。挂断电话后,李师傅说,三女儿是很争气,现在在兰州一所高校任教,她愿意和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也很尊重他的意见!作为父亲,这一点值得欣慰!

李师傅在采访间隙也不忘询问的记者的境况,俨然一位父亲。这也许就是一个父亲的智慧,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下,始终有一个坚韧的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

记者手记:在大多数人的的潜意识里,农民工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农民的生活是伴随着苦难、贫困。其实,它只是一个特殊的称谓,城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不管是什么身份!有韧性的人势必会这样简单的幸福着!
-END-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关注“爱白银”吧,我们期待与您同行


小编推荐
白银年味儿
夜晚的白银丨虹桥宾馆丨航拍白银丨“拆二代”丨
加州旅馆丨白银饭店丨麦秆画丨屈吴禅酒丨
2017
HAPPY  NEW  YEAR


▲长按二维码关注



爱白银

ID:aibaiyin0943



新闻热线:0943-5931155/18894150736

商务合作:0943-5931153/15101433676

邮箱:bygd999@163.com
▼“爱白银”萌宝大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


    关注 爱白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