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伙子变身花白老人,修鞋匠李思祥的艰辛与无奈

 

关注爱白银,与您一起绘制一座城市的梦想。▼投诉、爆料、交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在白银街头,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修鞋匠,他们没有遮风挡雨的行头,只有简单的修补工具,他们靠自己的手艺,赚取着微薄的收入,他们没有假期,但是他们大多都在这一行当坚守了几十年。

五一劳动节期间,记者来到这些平凡的劳动者身边,感受他们的生活。

今年53岁的李思祥是白银众多修鞋匠中的一位,从庆阳老家来到白银修鞋已有近30年时间了。

每天八九点钟,吃过早饭,李思祥师傅把一个大木箱放在自行车后座上,这个箱子里装的是他安身立命的所有工具。

一台补鞋机、剪刀、胶水、刻刀,一些皮革、橡胶和其他简单的修鞋工具。

李思祥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把大木箱运到市区工农路十字附近的一处街边,这里就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

他在地上铺上一块帆布,帆布上沾满了油污、灰尘,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李师傅在布上摆上补鞋机、一把简易的椅子和其他工具,穿上一个到膝盖的,沾满了胶水和其他污渍的大围裙,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他静静地坐着,等待着顾客的来临,也许一天里,他会修十几双鞋子,也有可能只有几双。

在李思祥摊位旁边,还有其他两个修鞋的师傅,和李师傅一样,他们也是每天八九点钟来到修鞋摊上,晚上六点多再驮着所有的工具离开。

“大概在十几年前,仅仅这一个地方,修鞋师傅就有二十个之多,现在就剩下我们三个了。”

李师傅说,自从他来到白银,他就一直在这里修鞋,从没有移动过摊位。近30年的时间里,同行们有的不干了,有的转行了,而他看着这些人都由年轻的小伙子变成现在头发花白的老头。

“这里原来就是一片平房,现在四周都是楼房了。”李师傅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但是除了变老,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李思祥师傅是甘肃庆阳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十几岁时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小学一毕业,他就跟着父母种地,如果不出意外,他就和父辈一样,守着几亩土地过一辈子。

然而二十几岁时,一个在城里打工的亲戚将李思祥带出了农村。

“是我一个亲房兄弟,那时候他学了修鞋的手艺,在白银摆摊修鞋,我也就跟着他来到了白银。”李思祥说,大概30年前,他跟着亲戚来到了白银,亲戚就是一名修鞋匠,李思祥自然而然也就干上了修鞋的行当。

“刚从老家出来,身上没什么钱,摆摊修鞋的成本较低,再说咱也不会别的什么手艺。”李思祥说,修鞋最重要的家当就是补鞋机,那时候一台手摇的补鞋机也就是几十元。

有了这几十元的机器,李思祥就有了一门养家糊口的生意。

“那时候一天也就挣几元钱,但是靠着这个手艺,我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了,现在大女儿已经30岁了。”近30年的时间里,李思祥就一直在街头修鞋,虽然收入增加了不少,但是比起物价上涨的速度,他每天的收入依旧是只能养家糊口的水平。

就在记者和李师傅聊天的时候,一位顾客拿着一双高跟鞋找到了李思祥。“干我们这行的,都是顾客找我们,我们不找顾客。”李师傅的语气里似乎有一点点的自豪。

李师傅拿着高跟鞋看了看,“这双鞋鞋跟磨损严重,我给你换个橡胶的吧。”

只见老李用鞋子比对着,在胶皮上画出两块大小均匀的鞋后跟,慢慢地剪下来。剪好后,李师傅拿着一只刷子在胶皮和鞋跟处打磨,然后一层层地涂好胶水粘牢,麻利地用一把锋利的钢刀沿着鞋跟边缘将多余部分割掉。为了让鞋子更结实,他在缝隙处又仔细地涂了一遍胶水。

“现在修鞋的人比原来少了,生意越来越难做。”老李一边修鞋一边认真地说着,“好的时候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几乎没有客源。”

李师傅告诉记者,现在来修鞋的顾客中以中年人居多,年轻人都是穿坏了就扔,老年人已经不怎么修鞋了。

李师傅说,除了顾客变少,这几年来一些新兴的修鞋店也抢了传统修鞋匠不少生意。现在的修鞋店里都是靠机器,打磨有打磨的机器,清洗有清洗的机器。由于机器设备的运用,他们能开展的业务也比较多。比如说修鞋店能给皮鞋改色、改鞋头,这些他们就做不了。

“这个行当已经干了几十年了,现在已经老了,想转行也难,只能这么坚持着。”李师傅的言语里透着靠手艺吃饭的劳动者的艰辛与无奈。也许有一天,像老李这样的普通的修鞋匠会从街头消失。

来源:白银周刊 记者 高雅姝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投诉、爆料、交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 爱白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