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农村过年的所见所感

 

所以,明天,初六,假期的最后一天,就这样过了:看书,喝茶,看花,做点儿清淡饭菜,收拾收拾家,收拾收拾心情,准备新一年的日子吧。...



年二十九从南京启程回徐州沛县的婆家过年,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江苏的农村过你,但是是儿子的第一次。他从秋天去那里遇见了一只小狗之后便一直惦记着什么时候回沛县。回去的路上我说可以沿途去一下滁州玩儿一下,他也不肯,着急回家看小狗。

这天的天气非常晴朗温暖,给我一种希望这个年应该会是暖和的,然而我还是错估了。中途我们没有能够去滁州,在出了朱皇帝的凤阳停了一下吃了个饭。

城里头的年味是红灯笼和商场超市的歌曲里勉强传递的,而一到县镇上,年味是扑面而来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摆在街边的年货,所以在凤阳这个地方我呼啦一下被包围在了年的氛围里,以至于我们的车半天开不动。像所有出了大人物的地方一样,凤阳在歌谣和书里名气很大,在现实里,就是个土里土气没啥特色的县镇地方。在这里唯一一个发现是花店特别忙碌火热,很多人在买花,想来在南方,花也是年货一种,这倒是很风雅的。

过了凤阳便一路往沛县而去,到家天已经黑了。家里备好了饭菜,一家人欢喜相聚。儿子并没有见到自己的狗狗,有些失落,但是爷爷承诺狗狗明天会回来。其实是那只狗没了,爷爷第二日又给找了一只来。

次日,年三十,天气依然非常好,阳光灿烂,碧绿的麦田闪闪发亮。上午我们带着姑姑家的小妞和儿子一起去镇上买花炮,和在凤阳一样的感觉,浓浓的,带着土味的,只有在村镇地区才能感受到的年味呼啦啦轰炸着我的耳朵和眼睛。忽然回头,老公手里抱着红衣的外甥女,她手里也抱着一把烟花,身边走着儿子,胳膊里抱着一捆烟花,俨然一副小镇男人的幸福过年影像:携儿带女,置办年货。

回到家里,小狗已经到家里了,儿子兴奋地下车去抱了它,然后满院子喊我,让我看看他的小狗,然后央我和他一起去外面遛小狗。村子里是安静的,偶尔有一阵炮声响起,我们俩带着小狗走在田陌上,满眼是绿色的麦田。儿子说是草地,我告诉他是麦子,他说,麦子怎么是绿的,麦子不是黄的吗?我说,是还没有长大的小麦。我们去麦地里走吧。儿子说,不可以,会把麦子踩坏的。我说,不会的,现在的小麦的冬眠,踩了没关系,春天来时,就不能踩了,那时候它要开始长了。想起我爸一次打电话说“麦子开始起身了”。农人的话有着不着修饰的生动形象。



土地很软,走在上面会不很稳当,我低头去寻找是否会有荠菜,然而地里很干净,一点儿杂草都没有,想来是用了除草剂了的。小的时候,年前的日子我们都会去麦地里挖荠菜,现在记得的有两种样子的,比较常见的是叶子呈锯齿状的,另一种是叶子向上弯曲成勺子状的。一群女孩或者小媳妇们拎着篮子在麦地里边走边低头找寻荠菜,也一边聊着些自己的话题。我想,现在我老家的麦地里也是没有荠菜了吧,除草剂果然是厉害的。我小时候最烦去地里锄草,经常和弟妹想着能不能有一种东西可以把草都弄没了,只留着庄稼好好长着。为此我爸爸还讲过一个故事,不知道是他自己编的还是真有,说有一个人从一个老神仙那里得了一个神铃铛,他只需要一晃铃铛,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我那时候特别想我们家有这样的一个铃铛。如今,除草剂是比那铃铛还厉害的,我却并不觉得很好。少了一种情怀是一,对土地的危害是我说不出的,也是农民不愿意承认的。



儿子带着小狗奔跑在麦地里,静蓝的天空落在远处,树木是灰白的,一棵一棵排向天地交接处,阳光静静的。多好的时光,但愿不会成为书里的画面,记忆里的美好。



黄昏,我们开始在厨房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儿子和姑父姑姑以及小表妹在外面放花炮,点燃了一个烟花,璀璨明亮,儿子对着窗户大喊,妈妈,快看我的烟花,好漂亮啊。我一边炒着菜一边侧头望去,这一刹那,我看到了烟花和儿子兴奋的脸,同时也看到了过年的意义,或者说是我感觉到了书里写的,电视里演的过年的场景:大人忙着备年夜饭,孩子开心地放花炮玩耍,这几天大人不用担心生计,孩子可以尽情玩耍而不怕被说。不知道很多年前,我的婆婆,我的妈妈是否有过这样的一刻思索。孩子,让过年,或者节日,充满了意义和希望。



夜空沉静,有繁星闪烁,不时被我们的烟花点亮。最后放孔明灯的时候,我说,许个愿吧,想想新年最想干什么?他说,遛小狗。

孩子关注的就是眼前的事情,眼前就是永恒,所有没有烦忧。大人容易想得长远,总将不足百年的人生过得仿佛有千年万年,然而若及世界人类未来,却又变得鼠目寸光,只顾眼前了,这到底还是人类的不幸啊。

夜晴无好天,初一,下雨,冷得无处躲藏。来拜年聊天的人都冷咻咻地站在敞着门的客厅里说着些一搭没一搭的话。我一直不明白,苏北的农村这么冷,为何他们没有任何采暖的措施。记得父母在我结婚那年冬天来此就也疑惑,为什么他们不在房间里生炉火,不盘炕?西北的农村,冬日里,炕烧得热热的,来了人,脱鞋上炕,吃些过年的零食,聊着闲事。或者围着炉子,煮着浓浓的茶。每年的初二我家待客,爸爸都是一壶一壶熬浓茶给来的亲戚,屋子里一直弥漫着热热的茶香。

中午的时候我们选择去徐州找个商场暖和下,于是去了书城,想同时老公堂弟的孩子买些书。书城里很多孩子在看书买书。我在选书的时候想着要给他买些科学的书籍,但是要带拼音的,因为我知道他的妈妈不会给他读的,尽管她也读过书。彼时,我也想起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友邻说,现在农村的孩子在教育上已经没法和城市的孩子比了,从前,城乡用的是同样的教材,父母也都差别不是很大,而今不一样了,城里的父母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培养孩子,而农村的父母一般并没有这样的意识,除此之外,教育资源的不公也是主要的因素。这些会导致城乡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差。那么农村孩子的未来真的就会黯淡吗?我也不知道,但是当我看到儿子的这个堂哥,我总是心里生出忧虑。他是个聪明好看的孩子,在我结婚那年出生,名字也是我给起的,希望他能有好的未来,不辜负了他的聪明灵气,也希望生养过我们的乡村还有更好的未来。

初二,依旧风雨如晦。田野在雨雾中碧绿着,村庄暗淡着。上午走了亲戚,下午我便一直在厨房里的炉火旁烤火喝茶,儿子和小表妹在旁边玩儿,小狗在柴堆上睡觉......过了一个惬意的下午。



初三,阳光灿烂,天空蓝得干净透亮,然而气温很低,地上冻得硬硬的,车子在软泥上压的车辙成了型,有水的洼坑里结着薄薄的白冰,一脚踩上去,嘎吱碎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走亲戚的路,早上这样硬着,下午回来时化了,踩一脚烂泥。

我们去了孔子故里——曲阜。一路上很多地方竖着大烟囱,白色的浓烟汩汩冒出,冲向蓝天。心疼这干净美丽的蓝天,心疼我们自己,心疼我们孩子的未来,却并不知道如何来做。大多数人如我一样,愤懑,无奈,甚至绝望。这大约也是现在越发喜欢鲁迅的原因了。



曲阜的历史太久远了,文化也太厚重了,以至于我去的时候有些紧张,因为凡是看文化景点,应该有背景知识的储备才会看得出好来。不过说回来,所有文化景点最终都会让人失落或者失望的,因为书中的精彩辉煌在景点很少能够感受到的。于我,倒是文字的力量更大。本来应该先去孔庙,谁知道直接走到了孔府前,就先去看了。出来孔庙已经不售票了,也实在太冷不想看了。孔府是明代建筑,是孔子嫡孙的爵府,其实离春秋孔子已经很远,倒是跟奸臣严嵩有些瓜葛。其中一堂内挂着慈禧的“壽”字,我说这孔府力挂慈禧的字,不合适吧,布置的后人也是无知呢。建筑确实是很老了,斑驳的柱子,门楣,窗户,透着历史的沧桑。



孔府是典型的官府与内宅结合的庄园,按说门应该是红色,但是孔府的门都是黑色,我就好奇查了一下,说是古人认为水至清则碧绿暗黑,所以黑色代表水一般的清洁廉明,与朱门酒肉臭的朱门不同流。孔府里有一个历代孔子画像展,唯一一张露手的画像上孔子的指甲很长且修正有型,我纳闷为什么,突然想到自己弹古筝和孔子所提六艺恍然大悟,是不是用来弹琴的,古人没有义甲,都是留了真的指甲来弹拨琴弦的。孔庙是孔子故去后鲁哀公将其宅邸修建成祠庙的,而后历代帝王都会在原基础上维修或者复健,直至今日,这才是真正从春秋孔子而来的历史见证,应该去看看的。下次补好文化基础再去。我想三孔在某特殊阶段肯定有难逃之劫,查了果然是,孔庙与孔林至今还有抹不去的痕迹。

回去时,车窗右边就是西边,夕阳西下,薄云从绯红变成了青灰,而后隐在了夜幕中。不管怎样的辉煌,终究会淡下去,而传承才能让好的东西一直辉煌,所以培养好的后人很重要,这也就是教育于国家民族的意义。

初四,回南京。夜过长江,水上灯火点点,我想起了一些诗句,也想起了一些场景,所以也是我每次过长江都会很激动的原因,我们看景,从来都不是只看风景本身的,而是更加倚重风景背后的东西,或是情感,或是故事,或是历史文化。我说“江枫渔火对愁眠”,然后解释给儿子,他问“忧愁是什么?”果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古人没有乱说。

自从成了大人,每年过年都会觉得很累:早早的准备,旅途辛苦,与往日生活差异太大导致身体和精神的累,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太珍重这难得的长假了,觉得怎么用都觉得是浪费了似乎,所以竭力地要好好过假期,反而导致比常日更累了。每年过完年都会告诉自己,要不明年过年就静静在家待着,看看书,喝喝茶,聊聊天,但是到了明年,还是如往年一样过。所以,明天,初六,假期的最后一天,就这样过了:看书,喝茶,看花,做点儿清淡饭菜,收拾收拾家,收拾收拾心情,准备新一年的日子吧。


    关注 一家之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