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一中】教师读书交流

 

欢迎关注海林市第一中学微信公众平台...



请点击上边的校名关注我校

长长的路  慢慢的走
 
——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杨霞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本来我对龙应台一无所知,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闲暇时翻看着这本书,与这位母亲一起分享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你慢慢来——只轻轻的一句话,分量却是如此之重。这本书里,龙应台一改往日的犀利和尖锐,她只是一个母亲,用心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难忘瞬间,以及一个母亲由此产生的喜悦、幸福和责任。

龙应台并不是教育家,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也不是教育学专著。而是饱含母子亲情的生活散文。但是,从那细腻而又干净利索的语音中,从那充满生活情趣的真实细节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教育理念。

文章《蝴蝶结》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捏着细细的草绳。……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叙述,即使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从这些文字中读出许多,如要尊重孩子,对孩子要有耐心,教育孩子要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啊,这些理念并不新鲜啊!”是的,这些东西我们的古人就知道了,正面的例子有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反面的例子有孟夫子的“拔苗助长”。现当代的相关论述就更多,国外有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国内有教育家陶行知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从龙应台与两个孩子的交流相处,我觉得她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她有自己的教育智慧。所有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都会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这就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有的时候却忘记了,谁是孩子命运的主导,谁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钱理群教授说过: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这个“慢”很好地对教育本质做了认识。因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如此。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和教师却忘了这一规律,我们的做法往往违背了这一初衷。为了满足成人世界的竞争欲和成功欲,我们总习惯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期许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名目繁多的学习和压力,各种强化班、补习班、兴趣班……我们不断设置着孩子们的成才路径,不断剥夺着他们作为孩子应有的快乐和自由,却忽略了他们的成长。我也是一个母亲,当我读了龙应台的文字,再反观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有的一些缺乏耐心的举动和言语,我为此深深自责。龙应台的文字不仅告诉我要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她还告诉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教师身心疲惫。教育本应是轻松的,我们要学会等一等,要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只要放大我们的耐心,定能收获孩子的成长。

学校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但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不能忍受。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我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时,还有孩子那越来越脆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再次无果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换位思考一下:在我还是十几岁时,能做得那么完美吗?这样一想,心里就平衡了许多。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别急,慢慢来,孩子还小!”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多一些宽容、多一颗耐心、多一份期待,从心底里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相信结局一定会与众不同!





欢迎关注我校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 海林市第一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